焦點 演講偏無聊、給人反差萌⋯內向人蔡英文如何改變大眾對總統的設定 內向又奇特的形象,打破政治常態的設定 無庸置疑,蔡英文身為全心投入工作的未婚女性,還養了想想和阿才兩隻貓作伴... 2024.05.25
職場 內向人不必強迫自己活潑,只要「這樣聽人說話」一定受歡迎 「怕生」是天生的性格反應,同時也是對自己誠實的表現。 語雖如此,我想「怕生」的你,應該多少都曾因無法為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而喪失機會;或者明明個性親切隨和,卻被誤認為是「陰暗抑鬱的人」。 諸如此類的經歷,是否使你想要改變性格? 做到3件事,怕生也能變社交達人 接下來要請你磨練的3個重點,並非希望你改變這些性格。反之,它們可以讓你充分了解「怕生的優勢」,並助你成為「怕生界的社交達人」。就來試著達成以下3點吧。 1.變得喜歡聽人說話 想要變得「喜歡聽人說話」,就得要先擁有不輸給別人的「好奇心」。它會讓你對別人感興趣,使你對「傾聽」樂在其中。 2.好好的打招呼 「好好的打招呼」,則是希望你面對初次見面之人時,也能好好的留下印象。光是如此,你就有機會能成為受歡迎的人。與其磨練口條,不如先好好「打招呼」。 3.養成代表你自己的「一句話」 最後,養成像你自己的「一句話」。就是將「感謝、有精神、有幹勁」等正向詞彙列為關鍵字,然後再選出順口、語感佳的「一句話」,用來代表自己。 當個專注聽人講話的人,100%會受歡迎 「這樣就夠了嗎?」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是的,這樣就夠了。只要能夠當個「神情專注的聽人講話」的人,100%會受歡迎。 在對話中,如果遇到不知道該如何回應的時候,只要能說出「好厲害、好棒、太好了呢、我都不知道、不敢相信、太美好了、是啊」等詞彙,其實就已經很足夠了。 像自己的一句話,最好是口頭禪一般「習慣會說的話」。以我來說的話,是: 「今天也會是美好的一天呢!」→表達感謝 「不氣餒、不灰心、不放棄!」→有幹勁 「好像打了一劑強心針。」→有精神 請不需要太擔心自己那麼做,會不會顯得很奇怪。只要試著拿上述其中任何一個要訣,實際運用在生活中,你一定可以從「怕生的枷鎖」中解脫。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高情商說話,跟誰都能聊不停》 {DS_BOX_3725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4.25
職場 面對人群就焦慮恐懼⋯學會這件事,內向i人也能自信社交! 每當人們談論到自信,他們通常提到的(無論是有意或無意),是「社交自信」。那種能讓你不膽顫心驚的踏入一間房間的能力;能自在的做自己;可以自然且順暢的從一個話題聊到下一個話題,且不費力氣就能交到新朋友。就其核心來論,社交自信就是一種確信自己可以和任何人對話,並產生共鳴的信念。 我們都想要這種自信,不是嗎?這就是為何有成千上萬本相關主題的書,也是為什麼男男女女都會說,自己深深被「自信」這項特質所吸引。 那麼,我們該如何掌握此一變幻莫測的自信?倘若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你會找到「看著鏡子微笑!」「擺出自信的姿勢」「正向思考!」等可怕的建議。但事情沒那麼簡單。 聽著,我絕對支持使用技巧和速成法。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才會誕生。但真相就是,市面上充斥著太多極差無比的建議。而且,鮮少有證據(許多證據事實上甚至自相矛盾),能證明這些技巧真的適合害羞的人。 夠了,真的夠了。讓我們先來顛覆傳統的觀念,直搗問題核心,從你應該極力避免的常見誤區下手。 誤區1:試著「感到」有自信 自信並不是一種能用心去感覺的情緒,而是一種心理狀態。許多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將自信視為一種感受並盲目追求,導致情況變成: 然而,這麼做只會落入受感受所驅使的惡性循環裡。舉例來說,假設你在為一場派對做心理準備,你知道某位重要人物會現身,因此你開始感到緊張。很自然的,你想要擺脫這些不好的感受,專注在好的、快樂的感受上。 換句話說,你想要找出自信的感受。然而,這個舉動會創造出我所謂的「假自信」,因為這種自信建立在感受之上。所以,萬一談話陷入了磕磕碰碰的狀態,你的自信感受自然會隨之動搖。每一次的舌頭打結,都在侵蝕著你的「自信」,最後你帶著「失敗者」的心情回到家裡。理所當然的,你試著恢復好心情。你努力感覺更自信,即便在自己根本沒那麼自信的時刻下。 這聽起來是不是非常熟悉? 這就是為什麼擺出「力量姿勢」(power posing) 此類受歡迎的方式,並沒有用的原因。此一概念指的是,透過擺出充滿信心的肢體語言,來感受自信。這聽起來很棒,甚至背後還有關於荷爾蒙與皮質醇濃度的複雜科學解釋。但結果證明,這是很爛的建議,甚至還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事實上,倘若你極度缺乏自信,這麼做只會帶來反效果。 也就是說,試著感覺自信並沒有用。根據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心理學副教授約瑟夫.切薩里奧(Joseph Cesario)的看法,「感覺強大或許能讓人感到愉快,但光憑其本身,並無法讓人表現強大、完全發揮實力。」 追逐感覺,就像是在參加馬拉松之前,用垃圾食物來充飢。起初你感覺非常棒,但你並沒有攝取到可以幫助維持體力的實質營養。最終你精疲力竭,導致失敗。然而,真正的自信是不會輕易受到影響而改變的,因為它是一種思維模式,而不是感受。 誤區2:無止盡的正向肯定 這是重量級心理自助大師所教導的超受歡迎技巧: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然後喊話說「你很棒。」每天進行這個動作5次,同時確保自己面帶微笑。而背後的概念是,倘若你一遍又一遍的對自己說正能量的話,漸漸你就會開始相信。 如同力量姿勢,研究顯示正向的自我肯定,事實上可能會讓自信心低落的人,感覺更糟。換句話說,這麼做反而會傷害到那些最需要此一效果的人。 這實在太沒有道理了! 倘若內心深處的你,認為自己就是個「令人尷尬的失敗者」,那麼無論多少的正向肯定,都無法扭轉此一事實。事實上,不斷對自己正向肯定只會造成內心的掙扎。讓我們先假設你非常不擅長烹飪。每一次當你重複說著,「我很擅長料理!」你的潛意識就會立刻迸出「這根本不是事實!」的念頭。這就是當你收到根本不符合事實的讚美時,心裡萌生的尷尬感受。亦即所謂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而我們的大腦並不喜歡這樣。 你的潛意識並沒有那麼好欺騙。倘若這些正向肯定與你根深蒂固的信念完全相反,它們就起不了作用。最終,你將會在截然相反的兩種思緒間,來回擺盪,從「我很棒!我做得到!」到「我是失敗者。我爛透了。」這樣的結果會讓你陷入比一開始還要糟的感受中。 誤區3:自信與否取決於外貌和成就 理論上,「自信與否取決於外貌和成就」很有道理。很多人認為,外表越吸引人,就會越有自信!賺越多,就會越有自信!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試著透過追求外表與成就,來構築自信。「假如我很有錢、很好看且成功,人們自然會更喜歡我,不是嗎?」 問題在於,你的外觀與成就都是有條件限制的。換而言之,它們並不持久。而且,即便你在某些方面具備不可思議的吸引力或能力,但總會有人比你更好,比你更具吸引力。又或者你忽然之間,失去這些條件呢?倘若事情真的發生了,你會怎麼樣?你會喪失全部的自信嗎? 所以,倘若你一心只想著自己是否比其他人好,就永遠無法獲得社交自信。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即便你確實成就斐然且出類拔萃,但只要你如實面對自我,就會發現自己在其他領域中仍有所不足。這會是一場艱難的仗。 究竟,如何加強社交自信? 其實,所謂的「社交自信」就是知道自己可以和任何人聊天,並建立關係。 事實是這樣的。這份自信並不是來自於你的感受、外表或成就。它也不會來自於其他人對你的看法,更不會出於你對其他人的看法。這是一種思維模式,以及知道該將注意力放在何處。 真正的社交自信,源自於把注意力轉移到他人身上,而不是眼中只有自己。 一旦你擔心著自己的外表或給人的感受時,你看到的只有自己,沒辦法去注意別人。由於你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連帶社交投入程度也降低了。要是過分注意自己(像是說了些什麼、其他人如何看待我們、我們是否有趣),會導致焦慮程度提高,自信程度下降。但假如你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你的觀察力會提高,社交自信也會增加。 請記得,缺乏自信的其中一項關鍵,就在於懷疑自我。你自我審查,只因為你不希望犯錯或說出傻話。你擔心其他人的想法。而這一切全都肇因於自我意識過剩。 所以,儘管這聽上去有些違反常理,但請降低對自己的關注,取而代之的,多去注意其他人。這是無人談論且罕為人知的自信訣竅。倘若你希望更愛自己一點, 請從減少對自己的注意力開始。如同電影帶著我們踏入另外一個世界,並帶來無窮樂趣,當你不再一心只想著自己的問題,轉而投入他人的世界時,你將收穫到無與倫比的自由。 從關切他人的那一刻開始,你會變得自信(而不僅只是感覺自信)。這麼做能徹底改變局面,很神奇吧。你掙脫自己的腦袋,不再被那些想法禁錮。你再也不需要去尋找強化自我、或終止焦慮的方法,事情就這樣順其自然的發生了,就是這麼不可思議。 我並不是要求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你當然是很特別、很棒,也很美好的,而這樣告訴自己並沒有錯。但倘若你想要獲得真正的自信,並打從心底知道自己可以和其他人產生共鳴,那麼唯一的方法就是關懷他人。 把握一個重點,有助於降低社交焦慮 但請注意,當我要你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人身上,我並不是叫你去關注他們如何待你、對你的反應,或他們如何看你。這只是變相的自我關注,自欺欺人罷了。 其實,關懷他人的最好方法,就是幫助對方。一份來自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指出,「為善行而忙碌」有助於降低人們的社交焦慮。而把心思放在幫助他人,能消除受試者對於被拒絕的恐懼,降低他們的壓力與焦慮程度,與此同時還能引導出更多的正向思維與想法。最終,參與研究的受試者發現,人們對自己的反應,比原本的預期來得更正面。 最終,透過幫助他人,他們建立起自信。 *本文摘自大牌出版《人際關係,99%從聊天開始》 {DS_BOX_37560}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柏燕 ...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