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兒童理財

共有 6 則相關文章

財經

一份2023年來自美國國家金融教育者委員會調查顯示,缺乏金融知識的基礎,會讓孩子們在長大後付出代價——每年損失從數百美元到數千美元不等。 專家指出,兒童通常在6歲就能理解金錢概念。研究表明, 7歲時,他們就已形成永久的金錢習慣。 但根據美國前5大信用合作社BECU的研究發現,雖然美國父母宣稱,比起性教育,他們更願意和孩子們談論理財,但只有28%的人付出行動。 想培養出高財商的孩子嗎?來聽聽投資基金Inspired Capital的創辦人與合夥人、受過哈佛大學訓練的馮・托貝爾(AlexaVon Tobel)怎麼說。 實事求是 金錢代表什麼?托貝爾認為,這個問題的「基調」非常重要!父母需要從「實事求是」的角度,與孩子談論金錢。 金錢是「幫助你過想要的生活的工具」,只要好好管理,就能確保有足夠的錢來買「需要」的東西;幸運的話,還能購買「想要」的東西。但,信用卡絕對不是萬能的印鈔機。 「金錢不是用來崇拜的。但這並不代表它要被忽視,」她認為,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理財這件事是值得討論的事。 每週固定去超市採買前,你可以先和孩子一起翻閱DM,看看等等要使用哪些優惠券。展現如何聰明花錢,利用機會向孩子解釋,因為今天省下了錢,所以未來可以花在哪些地方。 同時,也和孩子分享你的金錢觀,像是妳為什麼選擇花錢學新技能,這能替你在職場上有具備什麼優勢?你為什麼這麼想?讓他們感受什麼是把錢投資在長期且有意義的事情上。 重視可執行性 用對孩子有意義的方式,來談論錢。與其和他們說買一間房子,在利率高時出手,可能要多花幾十萬美金,不如在參觀動物園、迪士尼的時候,告訴他們一瓶水要花好幾美元,但是在家裡的街角商店只需要花1、2塊。 當走進一間店,孩子看見想買的玩具時,你可以指著價格標籤並告訴他,「這要花29美元。媽媽今天沒有29美元,但我們可以考慮把它留到你的生日。」或者是,告訴他若現在買了玩具,就必須放棄未來一週的點心。 放棄什麼不重要,關鍵是讓孩子知道一切都有代價。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時間、場所下成本不同,這就是真實世界運作的方式。 正向樂觀且願意授權 當你現在可以花錢買糖果和玩具時,誰願意為未來存錢? 為了讓孩子對存錢和管理預算感到興奮,馮・托貝爾建議,用樂觀、賦權的方式討論它。 練習把孩子當成主角,問問他們喜歡花錢買什麼?他們如何賺取或是省下自己購買這些東西所需要的錢。 你可以善用遊戲和小道具,例如,用三個透明存錢筒,分別寫上儲蓄、支出和捐贈,讓他們自己決定每一塊錢的用途,和堅持在自己的財務規劃上。 或者是用不同大小的罐子來搜集零錢,大、中、小分別可以用來買花費高到低所對應的商品。 成年人經常將錢與壓力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只想到「我沒有的東西」。她說,從數據可以知道,讓孩子從小就對金錢,擁有正向經驗和充滿控制力的時刻,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 資料來源:CNBC、Wowparenting、Oklahoma Central Credit Union 核稿編輯: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4.02.20

財經

一、面對風險的正確態度: 許多投資人其實相當畏懼風險,像是只敢買儲蓄險或定存,或是害怕虧錢想藉由進出市場來躲避大跌,甚至在經歷市場大跌後決定退出股市,造成人生中不可彌補的重大損失(Myopic loss aversion)。像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若從此轉身離去,失去的卻是接下來長達10年的多頭。 這些都是由「厭惡風險」衍生出的「不良財務決策」,人類大腦在面對風險的演化時間並沒有很長,我們祖先的壽命只有30歲左右,而非70~80歲,因此人類大腦的演化還無法適應「長期」的概念,像是什麼複利、規律運動、儲蓄,許多人還是很難做到,更何況是執行長期的投資計畫呢?我們也常對近期發生的事件特別敏感,因此會根據最近發生什麼事來做決策,並以為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個現象也稱作「近因偏誤」。 幼兒時期的教育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投資風險和虧損,若小孩能愈早熟悉風險和報酬的關係,長大後也愈不會做錯財務決策。 在安全和溫和的環境中體驗財務損失:我知道各位家長都會幫孩子進行投資或存子女教育金,若能在每月、每季或每半年檢視投資組合時,讓孩子一同參與討論,像是可以教導子女如何計算投資報酬率,追蹤各類資產的績效表現與虧損幅度,或是探討市場的不可預測性。 可以考慮將「投資組合績效」與子女的「零用錢額度」相連結,像是當市場開始下跌時,小孩數月甚至是數年的零用錢額度也會減少,當市場反轉向上時, 小孩的零用錢額度開始上升甚至超越原本額度。 這個過程中傳遞給孩子的是:如果股票在熊市中損失慘重,是因為市場發生了重大事件或變化,但其實沒什麼關係,只要繼續待在市場,不要害怕且繼續投入,也不要沮喪,因為這是在追求長期報酬的必經過程。 想要報酬就必須承擔相對應的風險,追求絕對安全只會帶來貧瘠的報酬,投資人的責任就是經歷不斷的虧損,然後享受將來財務目標實現時的甜美果實。 在小孩10多年成長的歲月中,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市場短期的波動,為何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專注於長期投資,不要因為遇到小小的波動就輾轉難眠,做出令人後悔的衝動行為。 二、延遲滿足的重要性越早存錢,透過複利錢才會成長得更快,有紀律的儲蓄是推動資產成長的最重要因素,所謂「複利的奇蹟」講得不只是本金加利息,還有這些利息加入本金之後的「再投入」。 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孩子延遲滿足和展現自制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而是受到親身經歷和環境的影響。 教導子女如何在花錢跟存錢中做出選擇是很重要的,如何區分想要和需要的差別,就算想要什麼東西,也應該要學會存錢,等到以後再購買。 問題是大部分家長都想給孩子們最好的,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把自己童年錯過的一切都給孩子,最新iphone、每月換新鞋,想要嗎?爸爸通通買給你!給孩子所有想要的,或許能讓自我感覺良好,但這麼做對孩子們沒有什麼好處,只會造成將來不良的理財習慣。孩子想買一支破萬的手機,如果有耐心地存了好幾個月才買到,小孩也比較不會浪費金錢,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將來也會更聰明地管理自己的錢財。 同時這也會帶來人生各方面的好處:如果能延遲玩電動的滿足,先寫完作業,將來會有更好的學習成效。如果能延遲享受當下的垃圾食物,換來的是將來更健康的身體狀況。如果能延遲工作帶來的成果,將來就更有可能實現長期財務目標。 三、另一個極端:父母常將個人金錢問題強加在子女身上父母可能在與子女的互動中,無意間灌輸太多情緒在金錢上,像是在面對投資、買房、或貸款等議題時,如果父母表現出來的是對於金錢的不安與焦躁,把錢看得太重,又或是常常跟鄰居比較誰比較有錢,對自己的財務處境自怨自艾。我們的行為都會被孩子們看穿,千萬別小看孩子們敏銳的觀察力,這些行為都會進而影響他們對金錢的看法,甚至在將來無法冷靜地處理財務問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梁喆棣 ...

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