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怕孩子只會抄AI不會思考?他為學生上一堂AI懷疑課 此外,曾俊夫也帶學生製作「AI假新聞」,希望教學生面對網路資訊,能在不疑處有疑,「要讓他們知道,三、四年級就可以做假新聞... 2025.01.23
焦點 2024台灣網路報告:臉書下滑,Dcard被「它」超越、90%台灣人都用這款App 調查顯示,高達78.82%的社群媒體使用者認為平台充斥假新聞及不實資訊,63.25%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者也遇到類似問題... 2024.11.28
焦點 影片超鬧!4位總統參選人破冰大合唱?生成式AI時代你要更警覺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9日推出4名2024總統選舉參選人跨黨派合作演唱的單曲「為台灣而唱」。Taiwan AI Labs表示,人聲、音樂及影像皆由人工智慧生成技術打造,目的是提醒民眾在生成式AI時代,眼見已經不能為憑。 Taiwan AI Labs表示,尤其在總統大選期間,更要對各種可疑的影音與文字訊息保持警覺、做好查證。 Taiwan AI Labs發布新聞稿說明,AI模仿討論度最高的4名總統參選人賴清德、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銘的說話聲音與歌聲,在「為台灣而唱」影片中合唱,透過生成式AI技術,讓4名總統參選人一同在擬真且復古的KTV伴唱帶呈現,鼓勵台灣人民為理想而努力,站出來投下神聖一票。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這部MV音樂影片藉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雅婷Studio的最新技術「AI翻唱」,唱出4名參選人的聲音,搭配「AI音樂生成」技術作為音樂創作靈感,人物則使用AI人物生成的動畫技術,打造出極具特色的AI音樂單曲。 杜奕瑾強調,此時推出這部影音作品,將作為新時代媒體數位素養示範,為民眾建立認知安全韌性。 杜奕瑾指出,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建的非營利訊息平台「迷音Miin」,透過AI科技可以協助民眾接觸更完整且安全的訊息,多比較各家媒體的報導、警示協同訊息操作,可減少被誤導、避免掉入認知陷阱中。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3.11.10
財經 別再辯說我用Google查過了⋯想要真相,先假設自己錯了! 天空是什麼顏色?那大海呢? 你可能會認為答案顯而易見:天空與海洋都是藍色的。但也有例外,古希臘詩人荷馬筆下的海洋是「酒色」,他從未提到藍色。大多數古代文獻不使用藍色,荷馬並非特例。 為什麼如此?原因還存在爭議。但一種解釋是,藍色在古代社會並不尋常。藍色染料後來才出現;藍色的花朵是選擇性育種的結果;藍色的動物並不常見。 可稱為藍色的,只剩下天空和海洋,但或許用白色、灰色或酒色來形容更為合適。當時人們之所以沒有提到藍色,是因為藍色非常罕見,不需要特意標註標籤。 「真相」取決於你主觀的期待 如今,我們可以做到荷馬做不到的事情——只要向Google詢問,天空是什麼顏色?但不見得真能回答問題。 社會學家特里波迪(Francesca Tripodi)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擔任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她指出如果在搜尋欄輸入「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你會得到大量科學解釋(答案顯然是因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 但是問「為什麼天空是白色的?」你可能會被告知——我試過了——這是因為大氣中的大顆粒空氣分子對光散射所致。問「為什麼天空是紅色的?」答案又是瑞利散射。 特里波迪好奇的,並不是天空的顏色。她著迷的是一個事實:當你向網路提問,答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問題為何。 當某人宣稱「我已經做過功課」,照理來說會讓人產生信心,覺得這是一位勤勉、有好奇心、愛鑽研真相的人。但事實並非如此。 當某人宣稱「我已經做過功課」,照理來說會讓人以為他愛鑽研真相,但事實並非如此。 不知何故,自己做過功課的人傾向得出同樣的結論:天空是化學尾跡(chemtrail)的顏色(編按:有人指稱飛機劃過天空的凝結尾氣是遺留在天空中的生化武器,是1990年代傳播的假訊息)。 「勤加查證」反造成觀點僵化 另一方面,普遍被視為無知的人,往往也有做功課。 幾年前,特里波迪密切觀察,與維吉尼亞州的共和黨選民交談。她發現這群人與都會自由派的假設相反,他們是有思想的公民。他們會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以批判意識來評估新聞。 他們同時是基督徒、保守派和共和黨人,把研讀聖經的習慣,套用在憲法和國會法案上。他們會破解其中的含義,並與獨立研究進行交叉檢查。他們與諷刺漫畫中描繪的形象相去甚遠。漫畫中的他們會相信,羅馬教宗支持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當總統。 不幸的是,透過Google搜尋、仔細檢查事實和論點,並不能保證一個人有智慧、客觀,也不能保證能接觸到相反的論點,特里波迪在她2022年出版的《宣傳者的劇本》一書中解釋。 例如,當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球員在美國國歌奏起時單膝下跪,以表達對警察執法暴力事件的不滿,川普聲稱NFL的收視率因此下降。 若在Google搜尋「NFL收視率下降」,你會看到支持川普的網站證實他是對的。但若在Google搜尋「NFL收視率上升」,你又會看到一長串自由派網站的頭條新聞,聲稱事實恰恰相反。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一個追求真理的公民,應該有系統的去尋找相反的觀點。但不分黨派,很少人願意這樣做。因為我們的邏輯模組中,有一個很難察覺的缺陷。 很少有人願意系統性的尋找相反觀點,因為我們的邏輯模組中,有一個很難察覺的缺陷。 1960年,心理學家沃森(Peter Wason)發表了一項轟動的研究。該研究向受試者展示3個數字組成的數列(例如:2、4、6),並要求他們猜測,該數列的規則是什麼。 受試者為了猜測規則,要提出符合規則的其他數列。每提出3個數字,都會得知是否符合規則。 沃森發現,受試者很少提出反例,用錯的答案來驗證規則。例如,假設受試者猜測,數列的規則是「3個連續的偶數」,他們往往會遵循規則,提出「6、8、10」來確認,而不是用「2、8、10」或「3、5、7」等反例,以錯誤的答案來檢測是否違背規則。 在沃森的研究中,一開始的規則其實很寬鬆:只要任意3個數字,從小排到大即可。要怎麼找到答案?提出3個違背該規則的數字。 「確認偏誤」讓我們忽略反例 沃森將受試者的行為,稱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意指我們會從方方面面留意證據,以證明自己的信念無誤。 確認偏誤反映了特里波迪觀察到的搜尋行為:人們試圖透過搜尋來確認自己相信的事實,而非去搜尋相矛盾的反例。 用Google搜尋還有一個更難察覺的問題:如果誘導人們以不尋常的術語搜尋,可能會出現不尋常的結果。聰明的政治宣傳者,會推廣奇怪的特定語彙(例如俄羅斯曾提出「危機演員」,試圖引導人們相信烏克蘭沒有發生暴行),你只要搜尋了,就會掉入這些陰謀論的陷阱。 不過,有些搜尋則是無害,例如試著搜尋「為什麼天空是酒色的?」結果會令人著迷,而且沒有提到瑞利散射。 如果想搞清楚什麼才是真相,我們需要養成一個習慣:假設自己可能是錯的,並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錯誤。我也想誇口說,自己一直都是如此思考,但實際上我沒有。我懷疑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 2023.07.20
財經 練肌肉、穿潮服!40歲佐伯格變型男,是商業策略? 是否有壟斷之實;Instagram受到兒童性剝削的指控,今年1月底佐伯格為此在聽證會上起立道歉;平台上充斥假新聞的抨擊更是從未間斷過... 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