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他做過5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挑工作的秘訣是什麼?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雖然人生還長得很,遠遠還沒走完,不過,意外的,我對這問題已有非常明確的答案了。 時間拉回大約15年前,首先是Mobile01小惡魔(編按:以汽車、3C、生活為主題的網路論壇),無庸置疑,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份工作。這是我整個人生事業的起點,在進入小惡魔做編輯之前,我從來都不覺得,我能把喜歡做的事情變成工作。 機緣巧合,因為我堅持天天更新部落格,竟然誤打誤撞成了職業編輯,確確實實,Mobile 01是我在人生路上的貴人,如果說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份工作,絲毫不為過。 之後,我轉職到了Jorsindo.com(小老婆汽機車資訊網),真心沒開玩笑,也沒有亂捧,這可說是我在台灣做過最棒的工作、遇過最棒的老闆!在這裡,我得到了我在台灣最頂的待遇,最重要的是老闆全力支持我,讓我盡情發揮各種點子去創作,真的無限感激、無限感恩。在這份工作期間,不誇大,是我在台灣過最爽、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實現夢想的第一份工作 再來就是夢想成真單元了。讓我「美夢成真」的工作,是在Rental819(全日本最大的機車、重機出租連鎖店),說起來,人生的際遇真的很奇妙。 我還在擔任網路編輯時,其實遇到了一些困境,我當時傻傻的想著「去幹件什麼大事情,人生就有突破了!」 資質駑鈍的我,決定挑戰重機環日本。 「跟車車分別的最後一張照片」,這是他完成重機日本環島時留的紀念。來源:小薛 (kaworu)提供 回想起來真的很天真很「可愛」,但更想不到,這事情竟然還真的成了!後來,更只因為日本企業看到我出了重機環日的書,真的邀請我到日本工作。 哇,海的另一邊的生活,真的就跟我幻想的一模一樣!這就是我從小憧憬的世界,我回想起來都還是覺得這一切都很不可思議,「現實世界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情節?也太胡扯了吧?」我真的能靠我最愛的重機,在我最喜歡的國家工作!人家是花錢搭飛機來日本騎車,我是在日本騎車賺錢! 這不叫美夢成真,那我不知道什麼是美夢成真了。 不過,現實往往比杜撰更曲折,原本以為順風順水的生活,突然撞到了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我確確實實的感受到,什麼叫做「世界末日」。 當時只要出門,真的有可能會死人的啊!連帶像我這樣的國際業務,在那個時期收入也直接歸零,飛機都不飛了,哪來的外國客人? 結果拯救我的,又是摩托車。在疫苗普及、疫情緩解的同時,我也成功的取得了日本國籍,毅然決定轉行來當外送員,做Uber Eats討生活。 但也不意外,外送員成為了我這輩子做過最快樂的工作。怎麼說「不意外」呢? 說簡單點,騎車?開心!賺錢?開心!騎車賺錢?超開心! 回想疫情期間的外送產業,真的是夯到離譜的地步,雖然現在證明是泡沫經濟,不過在那段時期,日本做外送一個月賺50萬日本只是普通而已,破100萬的,大有人在。 而疫情過後,雖然一口氣掉了很多,但說真的我還是覺得,哪怕是現在,外送還是比去公司上班爽多了。除了時間自由支配之外,收入還比上班族高。不過,當然那是建立在「騎車對我來說是吃補而非吃苦」的前提上就是了。 在迪士尼當地陪,是他做過最有意義的工作 再來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有意義的工作——迪士尼地陪。這個工作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客戶會真心誠意、感謝我的努力。 我在帶客戶玩迪士尼的時候,是全程在拍紀錄影片的,而且我都是現場出片,不像同行是「一周內」、「隔天」、「當晚」,不,我要讓客戶現場就拿到遊樂園紀錄影片! 我非常清楚「即時交出稿子」這件事情有多重要,在編輯時期,早別人一分鐘出文,點閱跟讚賞都是天差地別的。在一個人挑戰重機旅遊出書時,我也是每天、每天即時產出創作。我認真想過,覺得紀錄影片絕對沒有任何方式能比現場交件還強! 為何要現場交?不即時,難不成要Live直播客戶一家人玩迪士尼嗎?沒剪接、Highlight(剪精華)的影片,連客戶自己都不看了,也不能指望別人,所以,當然也是要剪接的。 原本只是因為「反正我做得到」,我就這樣做。但慢慢的,我發現,客戶會眼神發光的看著剛出爐的紀錄影片,急著傳給親朋好友看,再把炫耀的結果截圖給我: 「你們昨天去迪士尼喔?」 「不,我們正在玩」 或是爸爸媽媽帶小孩來玩,影片可以直接傳給阿公阿嬤看,阿公直接敲定,明年,他也要一起來! 努力就有回報的魔法 我沒想到這個模式的魔法,如此強大,我逐漸不需要推銷服務,只要認真把事情做好,每一個客戶都會自動幫我宣傳出去。每一個看到陪拍影片的人都會問「為什麼你們有這種影片?誰幫你們拍的?」看到這句話,真的會超級開心和自豪,我完全無法裝謙虛。 後來我發現:這份工作,其實集結了我整個人生的技能樹。 我從小就覺得東京迪士尼是地球上最幸福的地方,在學生時代抓到機會就來,出社會後,更是每年固定來1到2次,連重機環日那趟旅程的最後,也是安排了東迪陸地、海洋各玩一天! 我已經累積了對東京迪士尼的掌握度,口譯最重要的語言能力,也已是我的基本能力了。 再來就是上面剛提到過的,不論是私下興趣,還是領薪的工作,「攝影能力」是我這輩子都持續在點的技能。我非常清楚迪士尼各種主題該怎麼拍、帶人玩與幫人拍紀錄影片該拍什麼鏡頭、該怎麼剪輯、現場該怎麼帶氣氛,還有更重要的: 我怎樣可以做到「現場直接交作品」? 老實說,這除了炫技之外,更重要的理由,其實是明天就有別的客戶,沒辦法拖到明天。這跟我當年騎重機橫跨美國完全一樣,不能先拍好回去再慢慢剪,今天的事情,我今天就要搞定。 再來還有一點最重要、也最不重要的,就是住在東京迪士尼旁邊。我實在是太喜歡迪士尼了,從前一份工作離職後就決定,反正沒有通勤需求,那我想住在東京——成田機場之間的地區,如果可以離東京迪士尼很近的話,就更好了! 總之,擔任東京迪士尼的地陪,意外的湊齊了我整個人生努力的方向。我的各種技能,每天都在努力的去發揮著我最大的功效,不論在現場、還是結束後跟客戶聊天、每次收到客戶對我陪拍影片的大力讚賞,感謝我幫他們一家人記錄下美好的魔法時光,都讓我覺得,這絕對是我人生至今最有意義的工作。 回到最開始,那對我來說,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是什麼? 小惡魔?是!小老婆?是!日本重機旅遊?是!外送師?是!迪士尼地陪?是! 我真心認為,我這輩子做過的每一個工作,都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真的嗎?當然每一份工作會選擇結束、選擇離開,都有它背後的原因,簡單來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時間一拉長,我覺得那些都只是小事。 每一份工作,我都是以「這工作我要幹一輩子!」的心情在努力著——這個信念,才是重點。每一個階段我都是真心誠意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每一份工作都讓我覺得很幸福。這是我的結論。 挑戰重機橫跨美國成功,也讓他出了第二本書。熱愛生命,機會自然會找上門。來源:小薛 (kaworu)提供 *本文獲「小薛 (kaworu)」授權轉載,臉書原文 責任編輯:陳柏燕 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22
職場 挑選工作,只考慮能力和薪資會很痛苦⋯怎麼發掘自己的「內在優勢」? 講到真實的自己,有些人可能會說:職場上怎麼可能做自己?有這麼多利益關係、利害關係人要顧,職場上的我和真實的我,不可能一致吧!但是,這個迷思往往就是造成大家在職場上感到痛苦的主因。 我看過太多人感到被困住、挫折、憂鬱,甚至懷疑自己,都是因為沒有辦法做「真實的自己」。有時候是希望能夠符合社會的框架、滿足別人的期待⋯⋯所以隨波逐流,覺得別人認為的成功,就是自己也想要的成功,而裝扮成一個不是自己的人。 有時候是擔心失敗、對自己不夠有自信、怕不被群體接受、怕被拒絕等,所以不敢發言、無法勇敢做出改變。久而久之,習慣了這個挫敗感後,我們就無法對工作或生活燃起動力了,這是很可惜的。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是一個注重工作意義感的人,對於純粹追逐金錢利益感到困惑,但是現在的公司凡事都以利潤為優先考量,甚至會抵觸自己在乎的意義感(可能是環保、人權、社會責任、自我實現⋯⋯),那我一定會每天都感到很痛苦。 最麻煩的是,周遭的親友都認為我的工作薪水高又穩定,讓我覺得離開這裡一定是瘋了吧!這時候,我的內在價值觀其實不斷在打架,就像被逼著要去爬樹的魚,在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數度感到無法呼吸。 所以,如果我們在做工作選擇時,只考慮到「工作能力符合」或是「薪資福利符合」這些外在條件,忽略了內在特質與需求,每天上班就會像是要戴上面具、去扮演一位不是自己的角色,也許一兩個月還可以,但時間一長,每天都像是在演戲,是會讓自己疲乏,甚至情緒潰堤的。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驗或感受,我想跟你說,你絕對不孤單。有太多太多人都面臨過這樣的狀況,我也曾經是。同時,我還要跟你說個好消息!就是「當我們面臨這種『缺氧』的環境時,其實就是了解自己的最好時刻!」 透過解析現在的狀況,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價值觀、真正喜歡的事、真正有優勢的賽道。 在我做過的不同工作當中,有的同事很好相處,但工作本身無聊到讓我懷疑自己的價值;有的工作很有挑戰性,但主管的管理風格讓我無法適應;有的薪水不錯,但企業文化過於僵化⋯⋯你也一定有你的兩難、你的取捨。 不管現在的選擇如何,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自己擁有選擇權,這個「選擇權」包含2件事,一個是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的標準,另一個是讓自己想留下就可以留下,想離開就可以離開的底氣。 那要如何讓自己擁有選擇權呢?你需要掌握自己的優勢。唯有掌握自己的優勢,能讓你更有自信的做出你想要的選擇。 優勢思維是什麼? 「優勢思維」是一種專注發揮天賦,並有意識的切換使用在各領域的思考模式。希望可以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並用你的天賦打造優勢,突破現況、自我實現。 如果創造優勢有個公式,它可能會長這樣: 創造優勢=探索(Step1.探索自己的優勢潛能)+行動(Step2.找到適合的環境與目標x有意識的鍛鍊) 不管現在的你處在什麼階段,希望你能建立起「優勢思維」,並把優勢思維融入你的工作與生活場景,讓它帶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找到專屬於你的舞台,然後發光發熱! 優勢思維實際應用案例 下面的故事能使你更了解如何應用天賦,以及如何幫助自己做選擇。馬上來看看吧! Chris,29歲,行銷人員ISME職場隱藏優勢:獨特性探尋者+正向感染力。Chris:「優勢思維帶我成功轉職到更適合自己的地方,工作中不喜歡的事情變少了。」 Chris從事服務業、網路業行銷,正思考是否轉職。他來找我諮詢時,分享自己當下的狀態是:「不討厭現在的工作,但越來越沒動力,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快30歲了,希望可以找到更能發揮的地方。」 目前的行銷工作,Chris的表現並不差,特別是在跨部門溝通、與人討論協作時,總能帶動且很有效率的討論,但在做需要發揮創意的行銷工作時,總覺得卡卡的。加上現有的工作內容,與人討論協作的占比較低,反而更需要他做創意發想和策略執行,面對這些需要獨立完成的工作,讓他越來越沒動力,所以考慮換個職涯跑道。 Chris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時會下定決心直接換跑道,但心裡又會有其他聲音: 「如果要換職涯跑道,該換到哪裡去呢?」 「這麼多不同的工作,到底哪個才適合我?快30歲了,很怕做錯選擇⋯⋯」 「如果我換了領域,過去的累積是不是就浪費了⋯⋯」 Chris坦白他的顧慮,於是我們一起往回探索,梳理了這些他喜歡的與不喜歡的、擅長與不擅長的,再試著從過去工作經驗中,回想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他說:「在服務業那段工作期間,團隊夥伴關係很緊密,很喜歡那種大家為了共同目標一起努力的感覺。最滿足的時刻,就是帶領團隊一起達成目標的時候!過程中能協助大家解決問題、找到每個人的特長,並看到大家各自發揮成長,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客觀觀察Chris,的確是擁有擅長洞察人心、溝通表達並能帶動正向討論氣氛的特質,很符合他注重「人」的元素。然而,對照當下的工作(網路業行銷),更多的是制定行銷策略、創意發想等獨立工作的內容,少了他重視的「人」的元素。 而且從他分享的過往成就感來源,有個重要的發現,雖然「帶領團隊達成目標」是他的成就感來源,但比起達成目標這個「結果」,他更重視「過程」中讓團隊能各司其職、教學相長! 整理一下,Chris對下一份工作的期待包含: 希望下份工作「人」的元素可以提高。 希望下份工作可以幫助識別團隊成員各自獨特的能力,並讓大家有所成長。 過去累積的能力是行銷,如果可以整合用上的話就太好了! 綜合以上整理,思索Chris職涯的下一步,他對人資或獵頭的工作很感興趣,希望能幫助組織招募更適合的人力,也讓人員可以在組織內有更好的發展。於是他開始依照「人資/獵頭」這個職涯目標來修改履歷,並更新了自己的領英(LinkedIn商務社群網)履歷。 沒想到過沒多久,就有一間獵頭公司主動找他面試,而他也成功取得了工作機會,還談到比原本工作更好的薪水! 成功轉換工作3個月後,和他再聊起近況時,他說:「新工作有好多可以學習的地方,這讓我很開心,但最開心的是,工作中不喜歡的事情變少了,可以更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感覺很好。」 「成功轉職後,工作中不喜歡的事情變少」是一件聽起來很棒的事,對吧?當我們有意識的梳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喜歡和不喜歡的、擅長和不擅長的,就有機會慢慢往喜歡的方向靠近,讓不喜歡的元素降低。而這也是Chris從優勢思維中感受到的正向改變。 *本文摘自如何出版《優勢思維》 {DS_BOX_38057} 責任編輯:湯明潔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8.23
職場 從高壓工作者身上學「最理想的工作心態」:與我無關 Alok Kanojia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人稱Dr. K,他專門幫助網路原生族群和YouTube創作者恢復、維持心理健康。「網紅」們雖然外表光鮮亮麗,但根據一份美國統計指出,內容創作者在過勞、焦慮、憂鬱這3個面向都比一般大眾平均高約15% 。高壓工作、必須不斷產出創意、沒有下班時間、時刻面對酸民批評,讓許多創作者都在「嚴重過勞」(Burnout)的邊緣。大部分的創作者遇到瓶頸只能選擇休息,稍微充電後一回到工作,卻又繼續過勞。就這樣不斷往復,一路撐到生涯結束為止,但Dr. K說:其實可以不用這樣。本文匯集Dr. K給創作者「如何改善心理健康」的一場訪談。他提出幾個重點: 1.不要用零碎時間看留言大部分的內容創作者都會在搭車、大便、吃飯等零碎時間「無聊就看一下內容的表現」,看留言、回訊息。如此一來,你的生活就被「社群回饋」完全滲透了。 Dr. K表示「這對心理健康來說,非常危險」。因為利用零碎時間所看到的批評、負面留言,會激發大量負面情緒,但環境卻不允許你坐下來、好好處理這個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發酵,最後產生焦慮。更可怕的是,許多人會為了不要被批評傷害,就刻意讓自己「無感」。很不幸的,這正是走上過勞(Burnout)的第一步。 越戰戰俘回到社會後,大部分都出現了情緒麻木的症狀。因為在囚禁狀態下,不管他們怎樣憤怒、悲憤、哀傷⋯⋯任何情緒都無法改變「自己可能會被關一輩子」的事實。為了自我保護,大腦便選擇了關閉情緒感知。所以,在零碎時間看到批評留言,其實就等於你在「戰俘狀態」: 不論激起什麼負面情緒,環境都不允許你好好應對,於是大腦為了保護你,只能選擇讓自己無感。 但問題就在於: 你不可能只關閉負面情緒,你只能全部關閉,連快樂的正向情緒也關起來。你會越來越難感覺到快樂,最後便進入了情緒麻木的狀態。麻木是導向嚴重心理疾患的第一步,包括人格分裂、人格分裂、邊緣型人格障礙、PTSD、憂鬱、焦慮、藥物濫用與酒精濫用⋯是不是很眼熟?這些就是常出現在網紅與藝人社會新聞標題的字眼。 用零碎時間看處理這些會帶給你負面情緒的訊息,很可能讓你經歷「微心理創傷」。千萬別這樣做。 2.建立防火牆、避免過勞保護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個接收回饋的「防火牆」。刻意安排一個時段,讓自己在「準備好了」的心情下,讓自己情緒穩定,能理性分析社群上的留言。這能讓你更有意識的注意到正向讚美,避免情緒過勞。當人處在過勞狀態下,第一個消失的心理能力就是「同理心」。這很合理,因為 當你正處在生存危機時,情緒上是無法照顧他人的。 一但進入過勞狀態、同理心消失,你就很難寫出引人共感的作品。於是,你很容易就進入墜落迴圈:過勞→同理心消失→內容品質下降→焦慮→更過勞→內容品質更低→更焦慮→更過勞⋯⋯無限墜落。 糟糕的是,創作者們很少「停更」休息,在已經過勞的狀態下硬撐,只會讓自己更難脫離迴圈,也更會形成「心理疾病」的快速道路。創作者離這條路,遠比你我想像中的要近。 3.休息其實無法解決過勞,那什麼才可以?「過勞的話,那休息一陣子不就好了?」聽起來很合理,對吧?問題是,休息沒有用。 Dr. K表示「只是休息,無法解決過勞」,那什麼才可以?他提出更進一步的想法,「你每天承受的情緒壓力,必須主動卸下。」除了常見的運動、打坐、散步等作法外,其實主動卸下壓力的關鍵,是「你是否有每天獲得成就感」。 以創作者來說,這世界上有3種人: 第一種人,處在「自我責怪」狀態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這是運氣」。他們感受不到成就感。 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怪自己,說「這是我的錯」。 「勝利就是運氣,失敗就是錯誤」,讓這一種創作者非常難感受到每日的成就感,注定會過勞。 第二種人,是「我好棒棒」型當內容表現得好,他們會說:「我好棒」。 當內容表現不好,他們會說:「我檢討」。 這樣的人可以在成功中感受到成就感,比較不容易過勞。但仍然有個風險:如果哪支影片、哪篇文章、什麼作品爆紅了,他接下來「成功的標準」就會一下子被拉的非常高,結果越來越難以達成他心中的「成功」。這還是會導向過勞。 第三種,也是最理想的:「與我無關」作品爆紅了,那很好,跟我沒關係。 作品沒人看,那很好,也跟我沒關係。 這一種人的自我價值,和「作品成功或失敗」無關。他們只專注在「做出最好的內容」,從每天的努力獲得「我今天盡力了」的成就感。像是卡繆筆下的薛西弗斯,從推石頭獲得戰勝荒謬的成就感一樣。他們投入於過程,所以最不容易受到外在影響、也最不容易過勞。 你覺得自己目前是哪種呢?Dr. K說,「如果你在第一種狀態,先慢慢讓自己成為第二種,然後再往第三種移動。別想要一下子就跳到第三種。」 4.專注行動,放下對外在結果的期待Dr. K表示,他在當醫師時深深的體會到,「作為人類,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動⋯你無法控制想法,你無法控制情緒,你無法控制行動的結果。你可以是全世界最傑出的醫師,你有最好的導師,最好的哈佛醫療團隊,最好的醫療資源⋯⋯但病人還是會死。」 「當醫師說『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就是犯錯的開始。」在創作者身上,尤其如此。 前面提到的「第三種人」的內心,都有個很深刻的覺悟,他們知道,在這世界上自己有主控權的事情不多,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行動」。就像社群風向每天都在變,包含太多運氣因素,創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做出最好的內容。 所以,專注在你的行動本身,完成了給自己拍拍,「我做完了,我好棒」,這就是預防過勞,維持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 5.初心才是你的內在羅盤Dr. K 說,「嚴格檢視下,大部分的數據都有極限。」一隻影片爆紅了,你可以分析背後數據,提煉出原因和邏輯。但你不能完全複製那個影片,然後期待得到100%相同的結果。 你只能做出「衍生物」,不能保證跟原本內容一樣好。當然,基本的數據分析還是該做,但更重要的是,當你做出了爆紅內容後,你應該問自己:「我一開始是怎樣做出那個爆紅內容的?當我寫出那篇文章的時候,我的內心在想什麼?」 讓「初心」成為你的「內在羅盤」,而不是流量和數據。 6.Dr. K的創作哲學:完全不思考成功Dr. K 發現,當他放下對自己的期待,他反而能做出最好的內容。不期不待,不受傷害。他心中不再想著「怎樣提升流量」,只想著「怎樣幫助人解決問題」。因此他反而專注在做出好的內容,更提高了作品爆紅的機率。 為了做到這一點,Dr. K 的心法是問自己:「如果今天這是我最後一支影片,我會做什麼?」做完之後,他會對自己說:「這是我所能創作出來的最好作品,希望有幫助。」 *本文獲「周加恩」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責任編輯:陳柏燕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3.08
職場 到歐洲生活才知道:不用努力拚搏,就能理直氣壯的好好休假 上個禮拜想要去剪個頭髮,結果走到店門口發現老闆人不在。但是理髮廳裡頭的貓咪還在當班,所以我想,老闆應該只是去附近買個東西,馬上就會回來。 後來約莫5分鐘後,老闆騎著腳踏車回來,看到我坐在店門口有點不解。當我表明自己想剪頭髮後,老闆果斷的說:「可是我在放假。」 我當下覺得,剪頭髮不是十幾分鐘的事情嗎?這樣怎麼不賺?如果是我,我就會將就的接下這筆生意。回家的路上不斷思考,到底是為什麼呢? 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休息 其實來歐洲以前,我就有耳聞這邊的人注重生活,在工作上要有底線。下班就是下班,放假就是放假。尤其是在暑假期間,同事說放就放,1、2個禮拜不見人影,如果真的有事,那就只能等。 對荷蘭人來說,暑假大家都去休息了,就像按下了暫停鍵一樣。像8月就非常難找房子,因為不只房仲在放假,連賣家都全家放假去了,事情自然就都得放緩。 最後,自然而然的形成這樣的文化,反正在放假期間很多項目無法推進。不如慢慢等,等到市場恢復動能,再開始動工。 原來荷蘭有這樣的文化,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有保障 除了文化上的落實以外,連實務上也都有配套措施。 荷蘭這邊有一種假叫做「Burn out假」,大致上就是說工作太累,心靈上需要休息,所以要請假。這種類型的假歸類為病假,請假期間可以領70%的薪水,老闆也拿你沒轍,最長還可以請兩年! 另外,政府的配套措施也做足,失業的時候可以主張自己被裁員不合理,所以在商討期間,公司得繼續支薪。當員工真的失業時,在失業期間也可以領取失業津貼,讓生活獲得最低的保障。 當然,工會團體的意識就更強烈,如果真的覺得雇主不合理,就直接罷工給你看。超商可以罷工、鐵路可以罷工,就連醫師和護理人員的工會都會罷工。因為他們的生活有基本保障,才有辦法無後顧之憂的爭取權益。 沒有比較沒有傷害,不同背景不同看法 所以回頭來看,為什麼在荷蘭休息和工作一樣重要?答案顯而易見。 我自己其實還沒適應這樣的文化。以前還在台灣時,身邊的人都任勞任怨,不會主張休息很重要。有時候如果真的太累,說自己想躺平還會被嗆,被說年輕人不努力。 沒想到,有時只是環境和背景不同,而不是對錯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已經努力一輩子,永遠走在最前端、披荊斬棘,並獲得巨大的成功,相信他周遭的所有人都不會反對他慢下腳步來休息。有時候,大家覺得你休息很合理的情況,來自於個人努力;但多數時候,是來自於大環境。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自己當下所處的環境,限制了自己的選擇。解決的聰明方式,不是靠個人努力贏得小圈圈裡的第一名,而是跳去好一點的環境,當一個普通人。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是什麼阻礙了我們追求比賺錢更重要的事 {DS_BOX_34718}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