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真正有本事的人,會遠離5種壞習慣:事情不順不抱怨,接收意見不回嘴 工作這麼多年以來,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人。而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可以從他的言行舉止中看出來。我發現,越是沒本事的人,越是有以下5種表現。 1.愛抱怨 你身邊肯定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很喜歡抱怨。抱怨工作難做、抱怨公司不好、抱怨環境太差、抱怨社會不公,甚至抱怨公車太慢、父母太窮等。 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從心理學上來說,抱怨、怪別人、怪環境可以轉嫁一部分責任,能減輕一部分痛苦。 但抱怨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任何事情都是因果的,當你有不良的想法的時候,所有好的事情都不會來找你。 正如稻盛和夫說:「人生一切的不幸,沒有別的原因,都是由自己的心靈吸引而來的,是無休止的傾訴不幸、牢騷不斷的那顆心,喚來了不幸。」 的確,每一個人身邊都有一個磁場環繞,雖然無法被看見,卻在悄悄的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如果一個人總是抱怨、牢騷不斷,心想「為什麼倒霉的總是我」?到最後就會被反噬、被悲傷的情緒吞沒,終將一事無成。 消極的人總是抱怨問題,積極的人只想尋找答案。因此不要抱怨,而是要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後解決問題。 2.愛挑剔 這類人喜歡挑別人的毛病,卻從來沒有什麼建設性意見,他只是在挑刺的過程中,享受到一種虛幻的優越感。 你說這件衣服好看,他說你審美觀不好;你說那個地方好玩,他說你沒品位;你提了一個方案,他說不夠全面;你完成了一個大案子,他說這算不了什麼,跟誰誰誰比起來差多了,而且還花了那麼多錢。 總之,他總是一副什麼都懂的樣子,對你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但他自己從不行動,哪怕連一點點有用的建議也給不了。他甚至連「紙上談兵」都算不上,只是見不得別人好。 有用的回饋是具有建設性的、是利他的,而挑剔是具有破壞性的,是自私的。從人性上來說,愛挑剔是嫉妒心在作祟,因為自己做不到,但心裡又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所以就透過挑刺,來貶低別人的付出。這樣,才不會顯得他過於無能。 3.愛反駁 有些人,不管別人說什麼,凡事他都要槓一下。他喜歡習慣性的反駁,愛提反對意見,沒有合作態度。 如果說愛挑剔是有意識的,那麼愛反駁就是下意識的。很多時候你話都沒說完,觀點也沒表達完全,他就下意識的回嘴,頭腦發熱,反唇相譏。一個人陷入習慣性反駁,背後主要有3個原因: (1)不接受別人的觀點,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 他常以自我為中心,總覺得別人沒有自己厲害,自己永遠是對的。所以你說的觀點,他壓根不會聽。 (2)不關心別的,就想贏 他只是享受贏的感覺,無論何時,都想要爭個高低。他不會管你掌握了多少資訊,做了多少調查,無論你說什麼他都會反駁;他不是為了做好事情而爭論,而是為了爭論而爭論。 (3)不願意承擔錯誤,逃避責任 有的人之所以愛反駁,是因為他不願意承擔錯誤,逃避自己的責任。例如長官剛要指出他的問題,話還沒說完他就立馬打斷說,不是我的錯,跟我沒關係。哪怕是一個既定的事實,他也會不斷反駁你,找一大堆藉口。 愛反駁,本質上是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虛弱、性格的軟弱、實力的孱弱,因為弱才會逞強,因為弱才會強迫性的去自證他的厲害。 富蘭克林曾說:「爭辯和反駁或許能給你帶來暫時的勝利,但你無法透過表面的勝利得到對方的好感和尊重。」所以,愛反駁到最後一定是贏了口舌,輸了前程,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會這麼做。 4.愛撒謊 這類人不管大事小情、不管時間和地點,總是習慣性說謊。小問題如出門總是遲到,他總會找出各種理由來掩飾。大問題如工作中出現失誤,他能編造很多謊言證明這不是他的原因,儘管所有人都知道是他導致的。 更嚴重的是,為了邀功和討好上級,有些人就會把壞事歪曲成好事,甚至虛報數據,行為造假;沒做過的事,沒取得的成績,他也能說成是他做的。 愛撒謊的人一方面是害怕別人看扁、看低自己,所以他不承認自己不行,用謊言來掩蓋缺點。另一方面,他害怕直面問題,不願接受懲罰,於是用謊言來掩飾過錯、逃避懲罰。 無論怎樣,這種人是不真誠的、不可靠的,我個人會第一時間遠離他。有句話說得好,愛撒謊的人,不是蠢就是壞。而說到最後,還是蠢,因為你說了一個謊,就需要用千個謊來掩蓋前面的謊。 第一個、第二個謊,可能可以騙過一些人,但是不可能一直有好運,總會有個謊言會被人戳穿。而只要一個謊言被戳破,就會喪失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撒謊是最愚蠢的行為。 5.愛推責 有擔當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沒本事的人則愛推責,他會表現在2個方面: (1)不承擔 面對有挑戰的事情,他會迴避、下意識退縮,而遇到一些壓力和困難的時候,他又容易崩潰,方寸大亂。 他想的總是:「這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我做不到。」「我無能為力。」這就是不承擔。 (2)不負責 有些人取得成績時,把功勞歸於自己;遇到困難時,找人甩鍋。他有一種受害者思維,出現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從外部找原因,覺得都是別人的錯,把自己看成受害者。 他總是說「這是他做的」、「上面的長官說的」,試圖撇開責任。愛推責的人是沒什麼前途的,因為他贏不得別人的信任,讓人覺得不靠譜。 長此以往,朋友會遠離他、同事會孤立他,肯定做不成什麼事。敢當大任、敢扛重責,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總之,人沒本事,一看便知,越是沒本事的人,越是愛抱怨、愛挑剔、愛反駁、愛撒謊、愛推責,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會遠離這幾個壞習慣。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張麗俊」(ID:zhanglijunCherry)授權轉載,原文:越沒本事的人,越是有這5種表現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7.18
職場 成功人士一樣會焦慮,差別在於怎麼面對!從4個焦慮症狀看 我在下班後的聚會上狂喝酒來掩飾社交焦慮,在開會前噁心想吐,害怕通電話並經常取消電話,不知多少次躲在公司盥洗室裡。 與此同時,我非常成功,我默默忍受痛苦,同時又很可靠、有遠見,勤奮而雄心勃勃。我的焦慮幫助我承擔了和我的野心相匹配的風險,且從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28歲,我成為一家全球傳播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但隨著事業的發展,焦慮加上我天生的野心,促使我總想做更多。有些日子我感覺像身兼三職,但我仍然擔心做得不夠。 許多焦慮領導者會依賴不健康的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在短期內起安慰作用,但最終會變成讓他們壓力更大、耗盡精力並削弱領導力的習慣。問題是,一旦短暫的安心感消失,令他們焦慮的東西仍然存在,而且往往在他們想要避免焦慮的時候變得更糟。 諷刺的是,無益的反應可以幫助人在事業上取得進步,例如過勞往往會受到讚許。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壞習慣會造成太高的代價。 工作可能會讓許多人上癮,那是一種逃避我們不想處理的問題,以及我們不想面對的人或內在惡魔的方式。我們來看看一些職場最常見的應對焦慮的負面反應: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1:微管理 微管理和緊盯著員工是常見的焦慮反應。英國城市心理健康聯盟(UK’s City Mental Health Alliance)負責人波比.賈曼(Poppy Jaman)表示,當她發現自己在進行微管理,就表示她的週期性抑鬱症發作了。 她說,留意這件事非常重要,不僅因為那是一種提醒她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的信號,也因為她不希望她的員工感覺到壓力。我們如何分辨自己何時過度介入,而且我們的頻繁查看實際上阻礙了工作進展?以下是一些你正在進行微管理的跡象: 你堅持大小事都要發副本給你。 你告訴團隊成員一切都得由你經手。 你給自己分配一些不需要你提供意見的專案? 你拒絕把工作委派出去。 你花很多時間糾正員工的工作、或者你堅信你的方式是最好的做事方式。 還有更多,但它們的共同點是一種掌控一切的潛在需求。當然,這是源自焦慮。 馴服微管理傾向的最好方法是解決你的焦慮,就像賈曼的方法是在抑鬱症站穩腳步之前照顧好自己。你也可以使用一些領導技巧來減少微管理,讓你的員工成長茁壯。 其中一種是使用久經驗證的「帕雷托法則」(8020 rule)。就這情況來說,意思是讓你的員工在80%時間內以自己的方式去完成任務;剩下的20%,引導你的員工——即使如此,要記住你的角色是激勵,而不是頻頻查看或自己跳下去做。 另一種技巧是專注於開頭和結尾,而不是中間。意思是你要發布明確的目標、期待和截止時間,然後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讓員工可以隨時向你尋求指導——除此之外,要抗拒查看的誘惑。最後,當員工達到目標,你可以評估成果。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2:拖延症 心理學者、「身心靈」(Think Act Be)Podcast主持人塞思.吉利漢(Seth Gillihan)表示,有2種形式的自我對話常會導致拖延: 「這事一定很煩人。」 「我可能做得不好。」 有了其中1種(或2種)敘述在腦中反覆播放,我們會延遲一項會讓我們不愉快或擔心自己做不好的任務。 拖延的壞習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負向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的絕佳例子:負向是因為,我們能得到沒有某種不愉快經歷的獎賞;而增強是因為,它讓行為在未來更有可能發生。 不打那通我們很害怕的電話,或者不填寫那堆績效考核表,在當下感覺很好:這就是獎賞。 但顯然,拖延會帶來嚴重後果,它最麻煩的難題之一是:雖然它在(非常)短期內有益,但拖延總是會導致更大的焦慮。 有許許多多有效的技巧可以預防、打破這種壞習慣,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將任務分成容易處理的小部分,然後在每次完成一小件交付事項時獎賞一下自己。 我每天一早都把一整個工作日以半小時為單元加以規劃,當我能看到眼前的工作以小塊狀排列開來,由於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消除了,因為這給了我當天的清晰路線圖,而且創造了許多讓我可以享有達標獎賞的小件交付事項。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3:迴避 迴避行為是指我們為了避開壓力狀況或棘手想法和感覺,而採取的任何行動。迴避是一種適應不良的應對機制,典型例子包括忘了繳帳單、取消電話或會議、拒絕公開發言或進行報告。 我們知道有些人不惜拒絕升遷,甚至換工作或辭職,只求避開壓力狀況。作家艾胥莉·C·福特說,恐懼支配她的生活多年,因為焦慮所產生的拖延、自我破壞和負面自我對話阻止了她追求夢想,但透過治療、人際支持和追求改善,她學會了控制焦慮,不再逃避。 她說,她的自我對話從「我很焦慮,所以我辦不到」變成了「妳很焦慮,妳覺得妳辦不到。但試試看吧,請試試看。」她說,這種轉變為她創造了驚奇。 焦慮造成的負面反應4:衝動決策 焦慮時,有些領導者會苦於無法作出決策並加以推遲,有些人則恰恰相反,會倉促作出決策。能夠讓案子有所進展、減輕工作量或者把工作委派出去,可以讓人輕鬆不少。 可以想見職場的衝動決策會造成什麼傷害,尤其如果經常發生的話,而且發生的指揮層級越高,影響就越廣泛。然而我想澄清的是,我指的不是果斷決策,因為當機立斷或在紛擾中提示策略方向的能力是一項極可貴的領導才能。這裡我專指的是,引發焦慮並導致負面後果的衝動決策。 衝動可以和焦慮的成就者作計畫、作準備時的需求共存,也可以和憂慮、反芻思考共存。在當下,焦慮會削弱我們作出明智決定的能力,因為它會打斷注意力,專注和工作記憶等執行功能;它會導致我們專注於錯誤的事物,扭曲事實或急於下結論。 理想情況下,我們可以推遲關鍵決策,直到我們的心情改善,但我們都知道這不容易做到。 首先要承認,你的情緒會讓你成為不可靠的敘事者,你可能會容易產生消極想法,例如你正在準備一場演說,但是你的上一次演說讓你覺得很失敗,甚至你可能因為中學的一次朗誦引起訕笑而長期堅信自己是拙劣的公開演說者。 先問自己,我夠不夠客觀?如果你不確定,調查一下你的記憶是否正確,也許可以詢問同事的意見。 每個領導者終究都得發展一支「說真話」夥伴團隊,一群你可以諮詢、能提供你坦率直白意見的人。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焦慮是你的優勢:平凡的人害怕焦慮,卓越的人善用焦慮》 {DS_BOX_3759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6.04
職場 對生活乏力?做到這平凡的10件事,你就可以超級自豪 普通人也可以超級自豪的10項成就 1.接受教育 學位根本不算什麼,每天早上移動懶惰的屁股離開床鋪,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你也能在每天早上起床,並移動身子離開床鋪去學校的話,你也應該要引以為傲。就算早上起床對你來說很簡單,你也應該要對於去上學感到驕傲。 無論你的畢業成績好不好,或者有沒有去上進階先修課程,都不重要。無論你參加哪些課外活動或上了哪間大學,都不重要。有沒有上大學這件事也同樣不重要,你不需要因為自己的教育程度很普通,而覺得自己不夠特別。 你去上過學了,你學過那些知識了,因此,你現在是個受過教育的人了。這才是真正值得喝采的事。 2.你的公司在眾多求職者中選擇雇用你 「為什麼是我?」我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說真的,為什麼是我呢?在論及工作的時候,我從來沒辦法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很確定這世上一定還有其他人比我更適合。一定有其他人比我還要更厲害,但不知道為什麼,公司就是決定要冊封我這個職位。 無論這份工作在哪裡或內容是什麼,都不重要。只要你的工作在眾多求職者中選擇了一點都不特別的你,這就是一種榮譽。請用這種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3.賺進足夠的錢來支付帳單 就算我現在只有能支付帳單的錢,這件事對我來說也已經夠好了。我可以自己支付帳單耶,請稱呼我為「自給自足的薩曼莎」。 無論你付的是哪種帳單,是電話帳單、貸款償還、醫療帳單、汽車分期付款、房租還是房貸,只要能定期支付任何一筆重要開銷,你就應該要感到自豪。 如果你過得不夠好的話,是沒辦法支付帳單的。所以,你應該拍拍自己的肩膀,稱讚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不需要對帳單帳款做任何特別的事,只要付掉它們,就值得稱讚自己。 4.開立儲蓄帳戶 當你把所有薪水都拿來付帳單、日常雜貨和其他重要的生活開銷時,你很難想像要把薪水存起來,並且不去動它們。 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能回到初次收到薪水的那一刻,從那時開始每周存15美元到儲蓄帳戶中。如果我在15年前開始這麼做,並且不去動這個帳戶的話,如今裡面的儲蓄將會超過1萬美元。只要每周少花15美元就行了,畢竟我5天內花在咖啡上的錢就已經超過15美元。 由此可見,滴水真的可以穿石,一點一點努力就足夠好了。就算你每次儲蓄的金額都只能達到最低額度,也已經足夠好了。就算你儲蓄的錢,沒有達到專家建議的應該在這個年齡存到的金額,也沒有關係,因為光是擁有儲蓄帳戶這件事,就值得你感到驕傲。 5.靠自己殺死昆蟲 事情是這樣的,我至今仍然很害怕蟲子,但我曾經靠自己殺掉蟲子,以後我也會繼續這麼做。聽到了嗎?我是個超猛的獨立女性,我有能力殺掉你,衷心奉勸你不要出現喔。 6.定期打電話給牙醫預約看牙 我曾經有5年時間都沒有看牙醫,原因是我一直拖延打電話預約牙醫這件事。不知道為什麼,我的代辦清單上的事項永遠都沒完沒了,而且每天都會不斷增加,所以我不斷把打電話給牙醫這一類的小事延後,優先處理那些能馬上帶來益處的事。 等到我心中終於認為「預約牙醫」應該要排到優先處理事項時,牙齒狀態也已經不太妙了。那次看牙醫,簡直就是一趟煉獄之旅。 如果你有一件小事要做的話,無論這件事是預約牙醫、剪頭髮、除毛或預約日曬房,請務必記得在確實做到後好好稱讚自己。小成就也很重要,你不需要為了更大、更厲害的成就,而延後達成這些小成就。 7.和朋友維持聯絡(就算偶爾忘記回覆訊息也沒關係) 你的朋友數量可能不是全世界最多的,有些朋友可能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只要你有朋友的話,那都不重要了。只要你能做到這件事就值得驕傲,你不需要做到最好。你的生活中有在乎你的人,你也一樣在乎對方,這是你的人生中最棒的事情之一。只要你能做到這麼棒的事,就應該要為此感到歡心鼓舞。 有時候,我會陷入沮喪的情緒中,我會覺得沒有人想要聽到我的消息,所以我也不想聯絡任何人。這種時候,我總會枯坐原地,心中不斷想著我根本沒有朋友。但接著我會提醒自己,我其實有朋友。 無論我的朋友數量是否多到令人羨慕,無論我的社交行事曆是否充實到我能一天到晚和朋友見面,我都是個有朋友的人,我可以主動聯絡他們。他們都很在乎我。所以,我是個幸運的人。 8.替自己煮飯 知道嗎?我根本不想鳥那些不喜歡其他人在社群網站上傳煮飯照片的人,慶祝生活中的小成就有什麼不對嗎? 我們太聚焦在稱讚改變人生的大事,以致於覺得在完成簡單的小任務後感到開心,是一件接近可悲的事。但我可以告訴你,學會烹飪金絲南瓜也是個突出成就,還有,在經過一整天的漫長工作後,仍有力氣站在瓦斯爐前煮燉肉醬,更是生活中的一大成就。 9.因為想做這件事而做 我過去花了太長時間,不斷答應參加我不想參加的活動,這是因為我很擔心不這麼做,會導致我錯失精采的社交生活。我在發現自己其實不喜歡這個工作領域後,仍繼續做這份工作,是因為以為這麼做,能讓我在同儕中顯得鶴立雞群。 但我在努力追逐他人讚嘆的過程中,卻忘了最重要的那個人:我自己。後來我意識到,做這些無法令我開心的事情,不會帶來任何好處,於是我便不再這麼做了。 在這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我有沒有參加派對,沒有人會因為我換了工作領域覺得我失敗了。 事實上,在意這些事的人只有我一人。你在人生中唯一需要討好的人,只有自己。這麼做之後,你就能同時討好你在意的人與你自己,所有人都大獲全勝。勝利時要做什麼呢?當然是要慶祝囉! 10.快樂過生活 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快樂感到自豪。我說的是真正的、確實的快樂,會讓你忍不住微笑,並感染其他人的那種快樂。 有時候我覺得很孤單,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個騙子,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一無所成。但無論是怎樣的人生,我們都在努力活著。既然我們都在努力生活,那不如就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快樂吧。 如果你能找到這種珍貴的感覺,如果你能拒絕沉溺於過去做過的事,與不按照計畫發展的事,如果你能停止把自己拿去和別人比較,如果你能制止自己對自己的「平凡」感到遺憾,那麼你就能發自內心的微笑。 接受自己的平凡,不代表停止前進;感到安適不代表停止前進,這只代表你在目前所在的位置找到快樂。 就算我當下所處的位置可能不是過去預期的位置,就算我可能永遠也無法抵達我想去的地方。但管他的,我會不斷嘗試,接受各種失敗和成功,並在過程中對我有所成就的每件事保持微笑。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他們很厲害,但我無敵可愛!》 {DS_BOX_37110}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湯明潔 ... 2024.03.29
職場 面對失敗,你需要的不是繼續努力!先學「不修正過去的錯誤」 面對個人失敗,我們文化最喜愛的回應方式之一是,「只要不斷努力,就有機會成功」。你沒有達到你的標準,那就回到出問題的地方,再努力一次。 但如果光靠努力還不夠,該怎麼辦? 例如,「我要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這個決心很好,但你的心思一下子就從孩子身上飄走、手慢慢伸進衣服口袋想拿手機。其實,有時候個人失敗不是因為某一次的疏失,而是因為根深柢固的習慣。 當我們一次次的慘敗,會喪失繼續努力的信心。我們要如何修復自己支離破碎的自己? 回應個人失敗需要釐清的2件事 失敗,就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要看清這個事實不容易,要為這個事實負起責任會帶來痛苦。當你開始辨析該如何面對失敗時,有2個問題格外重要。 1.你如何確保改變後的自己不會故態復萌? 你可以借助什麼方法,使自己在將來不會重蹈覆轍?而這個方法也同時能幫助你,當你(非常可能)再次失敗時,能做出更好的回應。 2.需要補償過去造成的傷害嗎? 仔細想想,我們有需要修正行為,並向我們錯待或傷害過的人尋求寬恕與和解嗎?抑或是,解決導致失敗的源頭,並且避免在未來犯錯與傷害他人,這樣或許就足夠了? 接下來,我要透過一些人「回應個人失敗的方法」,探討該如何解決「只要不斷努力」帶來的問題:當更努力不管用時,要怎麼處理已經造成的傷害? 不要更努力方法1:從小處做起 澳洲哲學家辛格(Peter Singer)提供的解方是:從小處做起,不要試圖一次就達到那個標準。 每次做出一點改變,或許你會覺得這好像沒那麼難,然後你會產生信心,再向前邁進一步。你會越來越接近目標,這個世界也會因此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至少辛格是如此盼望。 不要更努力方法2:悔改 猶太拉比(編按:是猶太教中的精神領袖、宗教導師階層)與《舊約聖經》指出,個人失敗的影響,不只發生在個人層面;我們的失敗影響的不只是我們,它會導致關係破裂。 我們就承認吧:我們的無數個人失敗,也會傷害別人。 這種悔改有2方面: 1.回顧過去的失敗:我們需要懺悔、賠罪,然後得蒙赦罪。這麼做的目的是,讓事物和關係回歸對的位置。 2.展望未來:我們需要承諾改變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從此以後做對的事。 不要更努力方法3:覺察 在當代美國佛法教師丘卓(Pema Chödrön)認為,佛陀教導我們,人若踐行「4個因素」,就能克服過去的罪行。丘卓說,整個過程就是懺悔,但與猶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思想家所指的懺悔不同,丘卓對4個因素的討論與解釋如下: 1.後悔。 2.看見個人失敗的真實面貌後,學著克制自己。 3.採取補救措施。並不是要針對你造成的某個傷害賠罪,而是用慈心禪培養內在能力,使你不再用過去導致個人失敗的思維去行動。 4.下定決心不再重蹈覆轍。根據丘卓的觀點,我們回顧過去,不是因為我們需要修正過去的錯誤,而是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看清事情是怎麼出差錯的。 用慈悲心看待我們的個人失敗的真相,就會自然而然產生克制、補救行動和下定決心等結果。 {DS_BOX_36226}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10.05
職場 常說事情「還不錯」,久了會讓人喪失成就感!練習具體說出收穫 拜人類的強大學習能力所賜,我們能夠迅速適應「新常態」。心理學家稱其為「自動化」,這是一個人從「有意識」,到能「無意識」去做一件事的過程。因此,如果你沒有記錄各種收穫,你會忘記很多、甚至大部分的收穫。 回顧過去,並欣賞自己已經走了多遠,能讓你處於「收穫心態」(指用已取得的收穫來衡量自己),透過珍惜你的收穫,你不但會更欣賞現在的自己,也會更加欣賞過去的自己。你會感激你所做過和克服的一切。 我寫日記已經十多年了,大概1個月寫1本。幾年前,我開始在每本日記的封面回答5個問題,這些問題能讓我看清自己當時的狀況:那陣子的收穫是什麼,以及短期和長期想要實現的目標是什麼。 我可以從日記的封面,看到當時的自己處在什麼狀態,在關注什麼事情。這5個問題是: .我的現況如何?.我在過去90天裡有哪些成就?.在接下來的90天裡,我想要達成什麼?.12個月後我想要成為什麼模樣?.3年後我想要成為什麼模樣? 我開始寫一本新日記的時候,大概會花5到10分鐘回答這些問題。每一個問題,我都會列出5到10個要點。接著拿出以前的日記,花2分鐘看一下當時的自己是什麼狀態、那陣子的收穫是什麼、想要完成什麼事。 比較以前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能讓你快速進入收穫心態。令人驚訝的,許多成就非凡的傑出人士,甚至是有很多崇拜者的人,他們在職業生涯中一直認為自己很失敗,直到他們明白落差心態與收穫心態之間的根本區別。 輪到你了,來衡量你的收穫吧! 你跟10年前的你是同一人嗎?你的興趣和重視的人事物還是一樣嗎?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願意花一些時間反思過去,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10年前的那個人。 我18歲的時候,我住在表哥家裡,睡在他的沙發上,每天玩《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15個小時以上,剩餘的時間就是睡覺。那時候的我,是根據角色在遊戲中的進步來衡量自己的成功。我沒有工作,當然也沒有博士學位和現在的6個孩子。我不是創業者,也從來沒想過要創業。 當時的我根本不可能預料到現在的情況。隨著時間推移,我的喜好、觀點和目標都改變了,衡量成功的方式也改變了。 你也一樣,你已經不是10年前的你,你已經進步和進化了,現在對事物的看法跟以前也絕對不一樣了。以前自己說「好」的事情,現在的你會說「不」。例如,以前的我願意每天玩15小時以上的《魔獸世界》,但現在的我會拒絕,因為這件事與我現在衡量成功的方式嚴重衝突。 是時候衡量你的收穫了。拿出你的筆記本,給自己一些專注做這件事的時間。最終,衡量自己的收穫會成為一種常態練習,甚至是你每天都要做的事。現在,讓我們從大約10年前開始: .10年前你是怎樣的人?.你關注的事物是什麼?.那時候你如何衡量成功?.現在你的情況有什麼變化?.你現在知道了什麼當時不知道的事?.這10年裡,你完成了哪些事情、又有哪些重要的成就? 回答這些問題時,一開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列清單,一項一項寫下來。不要把這件事想得太過複雜。重點只要記住,收穫不僅外在成就,任何形式的成長或進步都算在內。這些收穫可以包括經歷(比如假期,甚至是遭遇難關而成長)、學到的教訓以及建立的關係。然後,為了讓這項經歷發揮最大效應,在列出收穫時,請寫得越詳細越好。丹(Dan Sullivan)解釋說: 「我注意到,衡量自己的成就時,注意細節的人,通常比說話和思考都很籠統的人還要快樂、活力充沛。比如回答『最近怎麼樣?』這個問題,說『都還不錯啊』的人,其實並沒有連結到他們的實際經歷。」 「但如果你評估自己的情況時,連結到特定的事實,這會讓你的感覺成為現實。」 「例如,說『最近完成的這項專案,賺到的錢是去年的10倍』和說『這個專案做得真好』概念完全不同。如果你一直活在籠統的世界裡,你很容易對真正發生的事情感到困惑,對自己成就也模糊不清。」 以下是我過去10年裡的一些具體收穫: .我娶了我的夢中情人蘿倫。.經過多年的不孕症治療和祈禱,我們又生了3個孩子。.我完成了心理學學士學位,以及組織心理學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我跟自己對賭,以一名職業作家為目標。目前我已經出版了3本書,總共賣了幾十萬本。.在過去10年裡,我讀了數百本書,提升了我的金錢觀和事業觀。.我又跟自己對賭,成為了一名創業者,並建立了一支非凡的團隊,他們支持我和我的事業──而我們確實幫助了成千上萬人改善他們的生活。.我捐超過100萬美元給我的教會。.與10年前相比,我現在是個更好、更有同理心、更有愛心的人。 最後一點有點籠統,所以要更具體的說明比起10年前,現在的我是「怎麼樣」更有同理心和愛心: .當孩子吵架時,我的情緒反應不再那麼強烈了。.我願意接受自己的無知,並願意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我不會批評和我不同的人是「錯的」或「壞的」。 我可以繼續列舉下去,但這只是舉例,所以就講到這裡。 衡量的唯一方法 「衡量你已經走了多遠的唯一方法,是從你現在所處的位置,回頭看看你距離出發點有多遠了。」 人們第一次接觸收穫心態這個概念時,有時很難看到或欣賞自己的收穫。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訓練對讚美置之不理,從不欣賞自己的進步。但隨著你越常練習,你越能夠清楚看到、欣賞和定義自己的收穫。 同時,你也能從最細微的經歷中看到無數的收穫。舉例來說,練習久了,光以一天為單位,你就可以列出幾十個收穫,像是準時起床、和朋友一起跑步等。 不過,現在請從過去10年開始,列出你所能想到的各種重要收穫。寫完過去10年的收穫清單之後,讓我們縮小時間範圍。過去3年怎麼樣呢? .3年前你是怎麼樣的人?.當時的你關注什麼事? 請記住,記錄收穫並不是吹噓或比較,這項練習的目標是具體且真實的衡量自己的實際進步,並幫助他人更懂得衡量自己的進步。身邊有支持你、激勵你的人可以分享你的收穫,是一件很有效益的事。在不進行比較或競爭的情況下,分享自己的收穫,聆聽他人的收穫,也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 既然你已經在本章中練習如何衡量自己的收穫,那麼繼續以每個月,甚至每週為基礎來記錄。隨著時間累積,這會大幅增強你的信心和動力。 《收穫心態:跳脫滿分思維,當下成功和幸福,由你決定》☛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DS_BOX_35415}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