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領導者要個性鮮明 每一個領導者都有他特立獨行的特質。 三國中的劉備,以其堅持道德,近於迂腐的人格,受人佩服;曹操以其無所不用其極的謀略,令人又愛又恨;東吳的孫權以其近乎軟弱但又知人善任的個性,令部屬愛戴。 近代台灣的企業家,王永慶以其精準執行力與嚴厲個性著稱;辜振甫以其溫文儒雅、長袖善舞特質,令許多人認同;宏碁施振榮力行王道的經營哲學,受到部屬的追捧;郭台銘以其劍及履及的霸氣,成就鴻海霸業,也令人佩服。 西方的經營者,最特立獨行的是蘋果的賈伯斯,他極端追逐完美的個性,令人嘆為觀止,再加上無限可能的創意,也受人稱道。 日本的經營者最值得一提的是稻盛和夫,他嚴以律己、身先士卒的工作精神,讓所有追隨者無怨無悔;再加上極高的道德情操,也受人尊敬。 這些都是領導者的典範,企業經營者如果想成為領導者也要像他們一樣特立獨行、性格鮮明。 性格鮮明就是一種氣場,氣場是一種說不出,但感覺得到的氛圍,它是性格的一部分,但展現在做人處事中,是說話的口氣,是做事的原則,也是行為的依據,領導者要以個性為核心,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再把價值觀植入思考、言語及行為之中。 性格鮮明的領導者有分成幾個樣貌: 以待人著眼:可分為溫暖與嚴厲,溫暖的領導者,視團隊為一家人,會盡其可能的照顧;嚴厲的領導者會令人畏懼,但也會在任務完成上有比較高的效率。這兩種領導者都會有人樂於追隨。 如果以創意著眼,想法百出的領導者,也吸引部屬追隨,好的創意是創新及成功的第一步,賈伯斯是最好的例子。 創意的另一面,就是執行力,強調執行力的領導者,也有許多人願意追隨,好的執行力,不需要好創意,就能成功,也是成就一番事業的要件。 如果從勇敢著眼,冒險犯難、勇往直前,又是另一個個性鮮明的領導特質。帶領團隊,一定會遭遇艱難險阻,這時候領導者的勇氣就十分重要,要敢下決定、放手一搏,這是團隊穿越困境必要特質。 自律嚴謹、無私無我也是另一個珍貴的領導特質。對大多數領導者而言,佔公司便宜、圖利自己的人所在多有,所以自律嚴謹、無私無我的領導者,就會受部屬欣賞、尊敬。 以上這些領導特質,領導者只須選擇一樣,成為自己的特色即可,並不需要同時擁有多項。每個領導者可從自我個性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觀及特質,並把這個特質發揚光大,形成自己鮮明的個性,進而就可建構自己的領導氣場,成為一個傑出的領導者。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4.10.10
管理 1億元的生意能賺多少錢? 幾年前,一個年輕創業家向我詢問:他的公司停在1億元左右的營業額已經有5、6年了,而且每年都在損益兩平邊緣,賺一點或賠一點,為了突破困境,他每年都絞盡腦汁,啟動一些新生意,但都不太有具體成果。他問我未來應如何經營? 我問:你現有的1億元生意是如何組成的? 「原有的3種生意,大概可以穩定的做到9,000萬,而每年我都會啟動一個新的生意,大約可以做到幾百萬,湊起來就是1億的生意。每年的新生意如果發展不順利,第2年我就會放棄,然後尋找新的生意來做,這幾年換了3、4個項目做。」 「你為什麼一定要做新的生意呢?」 他說:原有的生意雖然穩定,但不太賺錢,也不太成長,所以想找新生意來發展。 他原有的3個生意就在小賺與損益兩平邊緣,雖然獲利不高,但也撐起了公司。 我告訴他,不要想新生意了,回去把原有生意做到極致,把成本費用壓縮到最低,你的公司還是有錢賺的。 我並預測,如果他努力把原有生意經營好,降成本費用,每年應可有1,000萬以上獲利。 我的預測是因為他的公司營業額停在1億元左右已5、6年,代表生意是穩定的,而這些年他想的都是加法,多做新生意來擴大規模,他從來沒有想減法,沒有嘗試把公司規模最佳化,提高效率、降成本。他只要把流程做好,省下能省到的錢,10%獲利是可以期待的。 我要他先不要想加法,先用減法,先擠出獲利來。再用賺來的錢,去發展新的項目、新的生意。 他聽了我的話之後,真的回去努力提升效率、改流程、降成本、減費用,第一年就賺到了800多萬,第二年果真就賺到了1,000多萬,但營業額沒有提升,仍然只在1億元左右。 他自從開始賺到10%的獲利之後,底氣就足了,開始努力調整公司的經營結構,並擴大行銷,原有的生意也有明顯成長。他同時也啟動新的生意,也有不錯的成果,公司開始步入正軌。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件事:如果生意穩定在某一個規模,代表這個生意是存在的,只要把穩定的生意的營運效率提升到極致,就會有一定的獲利。至於實際獲利多少,就要看這個生意模式的好壞。 好的生意,獲利率可以超過30%,而一般的生意則有10幾、20%,而最差的生意也會有將近10%左右。 所以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經營的最佳效率,賺到每一塊能賺的錢,也省到每一塊能省的錢,擠出獲利,才有未來。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3.11.16
管理 老闆有公平的嗎? 由於在工作階段常受到老闆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我升上主管後,就非常注意公平問題,處理部屬的問題時,務期做到公平,讓所有部屬都能被公平對待。我認為:公平是一個主管最重要的基本態度,也是組織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精神。 可是雖然我非常注重公平,也以公平對待每一個人,但是我卻三不五時就遇到部屬對我公平的質疑,常常有部屬對我提出抗議:說我在處理某件事時,對某一個人特別優待,這樣對其他人不公平。也有人在升遷時,覺得自己被忽視,沒有受到公平的待遇。有時候在發獎金時,也有人覺得自己拿得少了,偶爾會抗議別人拿多了。各式各樣不公平的抱怨不一而足,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擾。 面對這些不公平的抗議,大多數時候可能是當事人對事情的誤解,只要充分溝通就能化解,但是有些問題,連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我確實有不公平的處置,身為老闆,想要做到絕對公平,真的有其難處。 老闆的不公平,最常見的現象是來自老闆的偏好與親疏遠近。 老闆和每一個部屬相處,總有一些喜好,對有些人印象特別好,是老闆喜歡的人,老闆對這些人難免比較好,評價比較高,給獎金也比較大方,這樣優待特定人,就是對其他人的不公平。 親疏遠近也會形成不公平,老闆常接觸的員工,因為接近,因為熟悉,有好的表現,比較容易被看見。而其他人因接觸少,不熟悉,好表現也不易被看見。這也是形成不公平的原因。 資源的稀少,也是不公平產生的原因。 當我們還是小公司時,有一次要挖角一位能力超強的戰將,他要求的待遇極高,不是當時我們的敘薪水準所能承受。面對這個為難,我考慮了很久,下不了決定,如果答應他,無疑是對原有的同仁不公平,不答應他,我們錯失了一位戰將。最後我決定答應他,用較高的薪水聘請他,讓原有團隊暫時維持較低的薪水,這樣的不公平,我這個老闆是不得已的。 加薪的時候,也有資源稀少的問題。 加薪通常會受到總額度的限制,萬一有幾個人的表現一樣好,理論上都應該要給予加薪,但受到額度限制,有些人只好暫時犧牲,這也是不公平,受限於資源稀少的不公平。 升遷的時候,也可能有不公平的問題。 如果有兩個人能力一樣強,表現一樣好,都應該要升遷,但問題是職位只有一個,其中必然要有一個被犧牲,這也是一種不公平。 老闆要分配資源,職位、獎金……,但這些都是有限資源,老闆必須要公平的分配,但永遠無法滿足,有些人只好被暫時不公平對待,這就是老闆的處境;心中要有公平,但是永遠要做暫時不公平的事。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3.06.08
管理 如何培養成長心態 2014年,納德拉臨危受命接任微軟執行長,當時的微軟看起來榮光已逝,瀕臨日薄西山。可是納德拉立即進行文化改造,把過去微軟在風光時期所塑造的「無所不知」文化,改變為「無所不學」,這就是把成長心態帶進微軟的企業文化中。 納德拉回想:如果每個微軟人都認為自己有能力突破限制,能讓自己成長、改變現況,必然也能改變公司。 納德拉每天都必須問自己,是否執著於定型心態?當他執著於定型心態時,就會被過去微軟的成功經驗所綁架,而不敢去從事新事物。 由於微軟人從定型心態,改變為成長心態,在幾年之間,就讓微軟重新攀上世界頂峰,成為市值僅次於蘋果的公司。 定型心態是相信自己的素質不可改變,自己的能力與成果就限縮在某一個水準之下。而成長心態則是認為每個人的天分雖然不同,但可以經過後天的努力、學習、嘗試而改變,成為更好的人,這是《心態致勝》一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問題是大多數人都受限於定型心態,無法自我改變,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改變成為成長心態呢? 一般而言,人會透過學習、改變自我來提升能力。可是如果當遇到重大困境,嘗試改變而不成後,就會進入定型心態,認為:一、我的能力就是如此;二、這是我解決不了的困難。當我們進入這兩種思維時,就會和現況妥協,接受無法改變的現況。這就是定型心態。 這時候只要告訴自己:這世界沒有無法改變的困難,只是還沒找到解決的方法,只要持續努力、嘗試改變,總有機會解決困難。當我們不斷努力改變時,就進入了成長心態。 我們面對環境是可以改變,或是不可改變的認知,會決定我們是定型心態,還是成長心態。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定型心態,同時也存在著成長心態,隨時都可以切換,端看我們看待環境的態度。我們應該隨時檢討,如果發現自己正陷入定型心態,就應該立即打起精神,嘗試改變,努力突破現狀,讓自己重回成長心態中。 此外,還有兩種人是偏向定型心態的,這兩種人應努力嘗試改變自己: 第一種人是對自己信心不足的人,這種人常覺得自己能力差、天分差,因此看到任何問題,都覺得自己無法解決,也無法改變,這是天生的定型心態。解決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是有能力的,不要放棄改變。 第二種人是自滿的人,一向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夠好,不需要再學習和改變,這也是天生的定型心態。納德拉接受執行長一職時的微軟,就是處在這種自滿的情境,直到納德拉努力要求,微軟才開始有所改變。 定型與成長心態,都是我們心中天生的情境,我們要努力強化成長心態,抑制定型心態。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3.06.21
管理 工作生涯的4個階段 端午4天連假,讀了程天縱老師的新書:《管理者的養成》,書中提到他剛到大陸擔任惠普總裁期間,推動了一項員工自我學習計畫,但收效甚微。而上任第1年,他都在糾正員工違規報帳的問題,最後程老師體會出組織文化有四種不一樣的情境,當組織文化還沒到位時,推動立意良善的制度,都不可能有成果。 他所說的4種情境是: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學習。從低階到高階,自我約束指的是不要做規定不可做的事;而自我管理則是去做該做的事;自我激勵則是幫助隊友積極做事;自我學習是開始準備未來該做的事,努力去學會。自我約束是最低階的層次,循序漸進,而自我學習是最高階也是最成熟的組織氛圍。 當時惠普的大陸員工常把不該報的費用,拿來報公帳,這是不該做的事,但大家都習以為常,所以組織忙於糾舉錯誤,這代表了當時惠普公司的組織氛圍是連自我約束都做不到,更何況談其他3個層次了。 程老師一語道破了組織運作的真相,從最底層的自我約束開始,要能規範員工都能不做不該做的事。然後再要求所有員工去完成組織規定該做的事,這是自我管理,也是第2階段。而第3階段則是自我激勵,面對員工做不到的事,或是困難的事,員工會激勵自己也幫助同事,勉強去完成,這是組織能完成艱難任務的原因。 而最高層次則是自我學習,所有員工能力都有限,一定有所不足,面對不會做的事,願意積極努力學習,設法在最短時間內學會,這就是員工的自我學習,當所有員工都努力自我學習時,那組織就變成學習型組織,能與時俱進,快速成長。 讀完程老師的書後,我最大的感想是個人和組織一樣,在工作生涯上也有同樣的4個階段,代表了每一個人的工作態度。 第1個階段的自我約束,這是在每一個人從小的學習成長過程中,最基本要學習的事。 每個人從小學開始,學校和老師都會有各種要求,不可以做許多事;而面對這些不可以做的事,我們大多數也能規矩的遵守,這就代表我們接受了學校的規範:不做不該做的事。 不只學校如此,父母、家庭、社會也會有各種不可以做的禁忌,我們也要全盤接受,我們最先學會的就是自我約束。 而學校、家庭中也會規定我們有一些必須該做的事,我們也要學會努力去完成期待,去做該做的事,這就是自我管理。到我們進入職場,工作者就是要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自我管理是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 工作者也會面臨困難與挑戰,我們要告訴自己:只要努力,我們一定能做到。這是工作的第3階段:自我激勵。 而不斷學習,強化自己的工作能力,這是我們進步的原動力,也是工作者的最高階段。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3.06.29
管理 我會的他們都會了! 公司中直接向我報告的主管大約有十幾個人,這些人多數和我工作超過十年,其中有幾位是我屬意的接班人,對這幾個人我會刻意加以栽培、訓練。 訓練的第一步是人品的要求。我對人品極為重視,期待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品性良好、行為端正、正直誠信。第一次面試時,不容易察覺品性如何,但是要升成主管,就更格外重視,會從長期的工作中仔細觀察、培養,告誡他們正直誠信是成為主管的第一步,而我自己也在工作中表現出正派經營的基本態度,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要成為可能的接班人,要先通過人品這一關。 訓練的第二步是帶人。要成為我的接班人,手上帶的人沒有五百,也有三百,要帶這麼多人,需要廣得人心才行,要得人心,就需要有同理心,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視每一個部屬為家人,愛己愛人。 要廣得人心,除了要同理心,還要慷慨大方和無我,獎賞分餅的時候,團隊第一,最後才考慮自己。忘了自己的存在,是分配獲利時必要的自我認知。 訓練的第三步是決策判斷與策略思考。做為領導者最常做的事就是下決定,要往東,還是往西,要前進還是後退,領導者的一個決定,不只關係工作的成敗,甚至決定組織的生死,因此領導者的策略思考與決策判斷,至關重要。 我訓練接班人的方法很簡單,讓他們多多參與所有的決策,不只是參與討論,也詢問他們的意見,考驗他們的思考方式及過程,當他們看到整個決策的論證、討論,及最後的決定,將有助於他們的策略思考。 訓練的最後一步則是生意的敏感度以及做生意的反應。要成為我的接班人,除了做現有的生意之外,還會遭遇各種困境,當面對困境時,就需要去尋找新的生意,開創公司的第二曲線,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對生意敏感,能夠預見未來可能的生意人。 對生意敏感是最難訓練的人,這除了後天的培訓之外,往往需要與生俱來的天分,只有少數人能通過這一關的考驗。 除了這四項訓練,能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之所以會直接向我報告,代表他們都已經是部門主管,能力早已通過考驗,不需要再嚴加考驗。 這些我屬意的接班人,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檢視他們的各項條件,看看是否符合接班人的要求。最近兩年來,當我每一次檢視這些人時,我都非常安慰;我感覺:我會的他們都已經學會了。他們與我的差別,除了年紀之外,在識見、經驗、能力、專業已很接近,某些部分,甚至比我還強。 我這十幾年的培訓,已看到成果,我的下一代接班人已逐漸成形,我去享受第三人生的日子似乎已不遠了!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3.05.11
管理 沒有完美的部屬 我要求所有單位主管積極培養潛力幹部、要有接班計畫,一個單位主管告訴我,他準備提升一位部屬成為副手,同時介紹了一下這位部屬的狀況,我聽了也覺得很合適,認同他的意見。 可是隔了幾個月,遲遲沒有進一步的動作,我覺得很奇怪,找主管來問問。 主管告訴我,他回去仔細思考後,雖然這位部屬很能幹,但仍有一些缺點,例如:沒有擔任過主管,恐怕領導統御會有問題;缺乏基本的財務觀念,恐怕看不懂單位的財務管理報表;性子急、說話直白,可能會得罪團隊,所以他決定要再觀察一下。 我再問主管:如果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一百分,那他覺得這位部屬有幾分? 他回答:這位部屬的能力還不錯,雖有缺點,但整體評價大約是七十分左右。 我告訴主管:有七十分已經很好了,剩下的缺點可以慢慢補強,不需要再猶豫了,應該可以立即升職。 我提醒主管,在提升之前,應該將所看到的缺點,全部告知這位部屬,讓他知所改進,也避免犯錯。 這就是我培養部屬的原則:部屬不可能完美,評價有六、七十分以上,就值得仔細培養。八十分以上的部屬,是上天賜予的禮物,可遇而不可強求。 人類社會人才是常態分配:最傑出與最差勁的人,各占一○%,其餘八○%都是普通人才,所以組織要培養核心團隊,只能從這八○%的普通人才中去挑選,所以不可能一開始就找到沒有缺點的完美之人。 而且完美的核心團隊,也是經過時間的磨練,慢慢培養,也不是一開始就完美。所以評價六、七十分以上之人,就是值得培養的人才。 而對人的評價又可分為態度與能力,只要是態度正確,能力稍有不足都是可以培養之人。態度是本性,是不易改變的因素,因此,培養核心團隊,要首選態度、價值觀正確的人。而能力則是可改變的因素,可以透過時間的琢磨、經驗的累積、學習的精進,逐步提升能力,對部屬不可太挑剔,能力稍有不足,仍舊是可造之材。 缺乏經驗的主管,對部屬的能力常有不正確的想像,期待能找到理想的完美人才,沒有耐性去仔細雕琢部屬,就想坐享其成,殊不知這是主管最常犯的錯誤。 我深知沒有天生完美的部屬,所以只要看到態度正確、能力尚可的中等之姿人才,我就喜出望外,努力雕琢、細心培養,這是我組建核心團隊的奧秘。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5.01.16
管理 我是企業家 數十年前,我剛開始採訪經濟新聞時,認識了一個很長的英文單字:entrepreneurship。我查字典,這個單字是「企業家精神」,是由entrepreneur企業家加上ship所組成。我當時很好奇,企業家不就是做生意的人嗎?為什麼要用這麼特殊的字呢? 經過仔細探究:一般生意人不能稱為企業家,因為他們不具企業家精神。什麼是企業家精神呢?對現況不滿,永遠在尋求創新並試圖改變現況,才是有企業家精神的人;我發覺最先使用這個字的是知名經濟學家熊彼得(Schumpeter),他眼中的企業家是精力充沛、採取行動的人,設法讓夢想具體成形,進一步改變世界。 當我探索到這裡,我知道企業家和一般做生意或經營事業的人不同,他們要會創新、要能推動破壞式創新,而且要能進一步改變世界。 後來我又讀到彼得‧杜拉克的《創新與創業精神》,更深刻體會到什麼是企業家精神。書中說:如果一個人開了一家墨西哥餐廳,和所有墨西哥餐廳賣一樣的餐點、用一樣的生意模式、做一樣的生意,那這個人只是在做個小生意餬口,他不是創業家,也不是企業家,因為他沒有嘗試改變。 從此我知道企業家是一個特殊族群,他們是永遠嘗試創新,並用創新改變世界的人。 根據熊彼得的說法,企業家不是因應外界世界的改變,而是發自內心的改變,就算世界靜止不動,企業家也要嘗試創新,要付出具體行動,進而嘗試改變世界。 而企業家要採取行動,通常需要擁有三種特質: 一、反抗:反抗嘗試、反抗常理、現況,用反抗嘗試破壞現狀,這就是破壞式創新,這是熊彼得對創新的核心概念。 二、要有採取行動的衝動:企業家擁有發自內心的熱情,產生想拚盡全力的衝動,會盡一切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三、做出決定:企業家在做出行動前可能會面對各種選擇,這些選擇就是創意,企業家要在各種創意中,選擇自己相信的,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些特質讓企業家能不斷採取行動,進而改變世界。 這是我認識「企業家」這個專有名詞的過程,而企業家也成為我一生的信仰,我要成為一位企業家,走上了創業之途,也成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這許多年來,我不滿於社會的常態,而創立了《商業周刊》、電腦家庭、POPO原創以及Readmoo電子書平台……,這些都是用創新的手法,嘗試樹立新的經營模式。我改變了行業,也改變了自己的公司,更改變了自己。 人就算不創業,也可以在工作上嘗試創新。用新的方式、新的做法、新的創意,讓自己的人生改變,你也可以是一位嘗試創新的企業家。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5.01.09
管理 追尋內心的呼喚 大學畢業時,我面對找工作的十字路口,我念的是公共行政系,理論上應該要去當公務員,我的同學們也都去考了高考,紛紛進入公家機關。我因為大三時有一門課,老師是在職公務員,而他凡事小心謹慎,深怕說錯一句話,那種憂讒畏譏的態度,非常不對我的口味,我心想公務員都要這樣子嗎?那我不要當公務員,這是我來自內心的呼喚,我決定到民間企業找機會。 預官退伍後,我有三個月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中打混,有空時我就去二姊的貨運行打工,當砂石車的隨車捆工。有一天我出車回來,看見大姊在走廊上哭,我知道她心疼我大學畢業竟找不到工作,淪落當捆工。這時,我又有了來自內心的呼喚:我不能再閒在家,必須先有個工作再說。 有一天我有個高中同學到我家聊天,他在國泰人壽當保費收費員,他談起國泰人壽正在招聘壽險業務推廣的輔導員,問我要不要去試試。那時我已飢不擇食,只要有工作就好,於是報考,進了國泰人壽。這也是追尋內心的呼喚。 就在受訓的時候,《中國時報》發出了要創刊《工商時報》招聘記者的消息,我在大學時寫文章、出刊物,文字一直是我的專長,我又啟動了內心的呼喚:我要去當記者。 我排除萬難,參加了記者考試,從筆試到口試,到錄取,我追尋內心的呼喚,成為《工商時報》創刊第一批記者。 記者的生涯,我如魚得水,每天中午出門,半夜歸來,享受了文章登在報紙上的尊榮感,我也轉戰《中國時報》,工作則從記者到廣告部主管,再轉回來當記者,最後再升到經濟組主管,掌管《中國時報》每天的經濟新聞。 最後幾年,我每天在應酬、喝酒、跑新聞、寫稿中度過,這是十分糜爛的生活,我直覺不應把青春美好的歲月,用這個方式度過,我又聽到內心的呼喚。我毅然決然遞上辭呈,告別了糜爛的日子。 我到一本月刊當總編輯,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一九八七年,歷經黨禁開放、報禁開放、外匯管制開放,天翻地覆的變動又啟動我內心的呼喚:我要創業,我要辦一本週刊,來回應台灣的變局。 一九八七年底,《商業周刊》創辦,開始了艱困的歲月;一九九四年,我又聽到內心的呼喚:我要重回創業的日子,我看到電腦的大學習潮,隔年《電腦家庭》雜誌創刊,我又一次回應了內心的呼喚。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想做的事,這就是我們內心的呼喚,如果我們追尋內心的呼喚,這就是忠於自我。可是我們也可能遷就現實,繼續走既成的道路,沒有回應內心的呼喚,那可能就會留下終身的遺憾。 每個人都要仔細傾聽內心的呼喚。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5.01.01
管理 人不是非黑即白 在職場上,我遇過一個非常麻煩的同事,凡事推諉,完全不負責任,遇到好的差事,他又努力爭取,經常給他搶到好的工作。在我的眼中,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我很討厭他,盡量避免和他一起工作。 有一次我負責一個專案,這是件困難的任務,我在爭取客戶時遇到麻煩,無法找到足夠的客戶,導致業績不足。正當我憂心忡忡時,這位「壞人」主動來找我,告訴我,他認識一個客戶可能對這個專案有興趣,願意協助我爭取。我一方面十分吃驚,也喜出望外,最後在他的協助下,我順利談成這個生意。 事後我問他:為什麼願意幫我的忙呢?他說:他覺得這個客戶應該需要這個專案,而且他很欣賞我的個性,所以願意幫我的忙。 經過這次經驗,我得到一個清楚的結論:看人不是非黑即白,壞人也會做好事。 我們曾在大陸有一個合作案子,由我們出既成的內容,然後由大陸合作方將內容出成雜誌,並負責運營。合作非常成功,年年都獲利,金額雖然不大,但我很慶幸找到一個誠信,且能力強的夥伴。可是幾年後營運狀況逆轉,出現微幅虧損。經過我們仔細了解,發覺合作方虛報了許多費用,才導致虧損。我很納悶原本十分誠信的人,為什麼會做這種事呢?原來合作方自己的生意虧損,才不得已出此下策,把部分的支出報到我們合作的專案。 我又得到另一個結論:好人在處境艱難時,也會做出違反誠信的行為。 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人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世俗眼中的好人,通常指的是在一般情況下,他們做出好的事,做出對別人好的事,誠懇、講信重義,但也不能保證他永遠都做好的事,也不能確定他永遠禁得起考驗。 同理,世俗眼中的壞人,指的也是他一般做的都是壞事,但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良心發現,忽然做出良善的事來,壞人有時候也會做出好事。 黑白是兩個極端,好壞也是二元對立,在二元對立的極端之間,存在的是一個光譜,從左邊的百分之百黑,逐漸變淡,直到中間變成灰色,然後向右加速變淡,逐漸變白,一直到最右邊,變成百分之百的白。 黑與白,存在的是百分比,七○%的黑,代表也有三○%的白;同樣的道理,好與壞,也是光譜,也是百分比,沒有人是絕對好或壞,沒有人是二元對立的非黑即白。 隨著歲月增長,我已經從年輕時看人的黑白分明,好壞對立,變成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只會就事論事,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部落格:https:feipengho.pixnet.netblog自慢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ofeipeng ... 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