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企業經營

共有 1705 則相關文章

國際

庫克(Tim Cook)除了蘋果執行長外,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分,就是全球最大運動鞋品牌Nike的首席獨立董事。 彭博指出,他是過去十九年來Nike最親密的外部顧問之一,陪伴該品牌度過各種挑戰。 二○○五年,首款iPhone仍未上市的年代,時任蘋果營運長的庫克,就因Nike首度和蘋果合作,而獲邀進入Nike董事會。 他介入營運、高管任命 Nike總部員工透露,庫克在Nike的存在感不低,常被員工注意到,有時會為零售店設計提供建議,也鼓勵Nike專注核心產品,與賈伯斯(Steve Jobs)和庫克為蘋果制定的長期策略一致。 甚至庫克還曾在會議中拋出震撼彈,質疑為何手機代工商製造毛利率可壓到三%以下,但運動鞋代工商毛利率卻有六%,希望將Nike生產「蘋果化」,為製鞋業帶來空前壓力,也使Nike股價從他二○一六年擔任首席獨董迄今漲逾四成。 後來,Nike前執行長帕克(Mark Parker)因屬下爆發性騷擾黯然下台,接任人選也彰顯庫克的影響力。 為布局電商,Nike在庫克推薦下,任命前eBay執行長多納霍(John Donahoe)接棒。多納霍在Nike時期,把庫克視為導師。 例如,二○二一年爆發新疆棉爭議事件,Nike在壓力下發表聲明,表示不從新疆採購產品,卻反而引起中國消費者反彈。 陷入困境的Nike,從也處理過很多供應鏈爭議的庫克身上看見曙光。在他建議下,Nike改造中國的線上商店、App、微信小程序時,都遵循他提供的策略。 如今Nike面臨營運動能減弱的挑戰,也是由庫克找來新執行長希爾(Elliot Hill)要拯救Nike。 為了給希爾更多空間擬定「逆轉勝計畫」,Nike不只撤回全年財測,更延遲每年十一月登場的投資者日。這份必須得到庫克和其他董事會成員批准的計畫,是否能幫Nike化險為夷,不只考驗希爾,更攸關庫克神話能否維持。 ...

2024.10.31

焦點

在台灣司法界,群策法律事務所創辦人暨主持律師許英傑,這名字眾所皆知。個頭高大的他,曾代表前立法院院長在法庭上對陣前總統的專案律師,並在當時成功打贏訴訟,一戰成名,當年他才 37 歲。時間快轉十年,許英傑接受汪小菲委託、處理和前妻大S的訴訟案。單從這兩件政壇角力及名人家事案,已經不難看出許英傑觸角之廣、及心臟之大。 群策法律事務所創辦人許英傑律師 許英傑律師在跨產業的經驗更為獨特,他不僅同時擔任多家公司的獨立董事,更深諳家族企業傳承與產業趨勢,許多大型企業的家族傳承治理問題,都透過轉介指定許英傑來處理。 專業、經驗與跨領域資源,無可取代的價值 從政治、娛樂圈、產業、到家族企業,跨足多領域的許英傑和其他專精單一領域的律師不同,點出成為企業指定律師的關鍵要素,「我認為要成為客戶指名的委任律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 首先客戶最容易找到的是「專業」服務。因為專業是律師養成最基礎的一環,無論是念書、考試、工作,專業都是每位律師必要的能力養成。 其次是「經驗」。「經驗需要時間的累積,我積極讓自己跨產業,就是因為經驗的累積將為客戶提供更精闢的見解和解決方案」。 第三個面向是「資源」。許英傑律師強調「事務所是非常優秀的資源整合平臺,因為它知道的事情最多,與各界都有深層的價值交換」。 很多人對於律師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認為律師就是在法庭打訴訟。身為多家企業獨立董事,許英傑認為律師更像是企業的幕僚長,不僅要能掌握營運關鍵、產業發展脈動,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企業串接更多資源並協助成長;而這也正是許英傑律師長期被企業指名的關鍵原因。 跨領域資源整合,深度經營運動產業培訓人才 跨足不同產業及領域並加以整合營運,對於許英傑律師來說,是刺激腦袋思考的方式,也讓自己時時跳脫舒適圈。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括因興趣而參與的SBL彰化柏力力籃球隊與LuxyGirls啦啦隊經營。 聊起啦啦隊經營,許英傑律師認為投入運動產業可發展人才培養 藉由經營啦啦隊來深度參與運動產業,許英傑律師不僅擴展了自身的事業版圖,同時促進了人才培訓的發展,並推動年輕人提升領導力和團隊合作技能。許英傑認為,運動產業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還能成為培養未來領袖的重要途徑。 因為將啦啦隊經營得有聲有色,因此也有不少知名企業像是台積電、廣達電腦、技嘉科技..等,紛紛邀請許英傑律師投資的啦啦隊來為企業活動增添精彩。他謙虛笑著說「我們啦啦隊今年跳了快一百場尾牙,但在經營上我只是出點力而已啦!」他有點狂妄、下一秒謙虛、時而搞笑、轉頭說教、然後再輕鬆自嘲,各種情緒轉換自如,在採訪時筆者不禁懷疑,許律是同時擁有幾種人格? 成為企業傳承的最佳夥伴,促進世代溝通 當然,身為企業主最佳夥伴,許英傑律師不僅能帶來外部資源整合及串接,他最讓企業主需要的,是處理複雜且敏感的企業傳承議題。 許英傑律師說明,許多家族企業都面臨接班斷層。 「現在家族企業接班問題,多數都有嚴重的斷層。」許英傑律師提到「在台灣,只有30%的企業能夠成功過渡到第二代,僅有3%的企業能夠順利交接到第三代」。 企業傳承最重要的是家族內部的溝通和理解。「一代和二代之間必須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信任,才能順利交棒」許英傑律師表示。他在多次協助企業傳承的過程中,經常充當中間人,促進不同世代間的溝通與對話。 聊著聊著,許英傑提出一位成功律師應該要有的社會責任。「只要企業能穩定發展,就能為社會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所以律師必須能協助企業穩健經營,律師這職業就不只是律師,更是穩定社會的強大支柱。」 持續學習與進修,帶來寬廣視野與資源 「我相信,律師不僅要懂法律,還要懂經營管理,這樣才能為客戶提供更全面的服務。」許英傑律師分享他的破圈學習,讓他能持續處理複雜的企業問題。 他利用業餘時間就讀台大EMBA,精進財報閱讀能力、強化團隊溝通與合作關係。更於電子支付、綠色能源、生醫科技、成衣鞋業等多產業擔任獨立董事,且與創投公司保持良好關係,掌握最新產業趨勢。 身為律師,要有「遺忘的能力」 不管是訴訟還是家族傳承案件,律師常常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包括法庭的壓力和當事人的情緒。「律師是個超級壓力工作者,因為每個人都把希望放在你身上。」 許英傑律師認為培養抗壓性可以效仿運動界,傑出運動員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具備「遺忘的能力」。 許英傑律師分享律師面對壓力時須保持冷靜和專業 「運動員在打不好一球後,必須立刻忘記,才能集中精力打好下一球。如果總是記住上一球的失敗,就很難再有好的表現。」優秀的運動員能夠擺脫負面情緒,這種能力同樣適用於律師和企業家。許英傑律師認為,優秀的律師必須能夠拋棄上一秒的負能量,持續往前走,才能在面對壓力時保持冷靜和專業。 採訪末了,許英傑律師分享未來三年規劃。首先他會幫助幾位好友完成企業上市的目標,讓他們的事業更上一層樓。其次是希望邀請更多優秀的年輕律師加入團隊,讓群策成為優秀的律師平台,他們除了得到專業的學習機會,也能累積豐富的人生歷練。 最後,許英傑律師略帶神秘地說道,「我們之前在籃球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在已經鎖定新的運動領域,這也即將讓台灣體壇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律師不只是律師,許英傑的跨產業佈局,請大家拭目以待。 ...

2024.08.09

管理

全世界都在重新安排CEO和董事會職能。最近台灣電子業龍頭鴻海宣布新政策,從4月起將採用「輪值CEO」政策,劉揚偉董事長不變,但公司執行長將由各事業部總經理輪流擔任,每半年替換一次。 在全球科技衝擊下,未來組織會越來越複雜,面臨更多挑戰,CEO角色也需要不斷調整。當年,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找繼承人時,選了蔣尚義、劉德音、魏哲家擔任共同營運長。張忠謀退休後,由劉德音作為董事長,魏哲家為副董事長暨總裁(現為董事長)。 台積電的做法,讓人聯想到上世紀美國最傑出公司奇異(GE)。當年GE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在決定交棒時,也選3人擔任共同營運長,最後挑出一人作為執行長,並要求另外兩位沒有選上者立刻離職。 奇異的接班安排起初看起來很成功,後來證明相當失敗。繼任CEO做了16年沒有交出理想成績單,黯然離職,後面兩任繼任者也都表現不佳。GE從市值最高6600億美元,到後來一敗塗地、2020年跌到谷底。 威爾許曾被選為美國最傑出執行長,但假如公司在CEO離職後就垮的話,代表有些事情並沒有做對,或繼任者有問題。以GE而言,這兩件事情都發生了。 公司治理,獨立董事角色將不可忽視 基於「公司治理」重要性,很多上市公司加強引進獨董,近期引起我注意的是台積電的3位新獨董,包括前行政院長林全、和2位來自美國的伯恩斯(Ursula Burns)和埃爾森漢斯(Lynn Elsenhans)。 {DS_BOX_37419} 台灣公司以往的董事會以家族成員為主,根本是橡皮圖章,不像國外真正決定公司未來方向的是董事會。 台積電乃台灣護國神山,未來董事會結構將決定公司成敗,執行長不過是專業經理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新獨董的功能非常重要。 林全做過行政院長,和藍綠都有良好關係,了解政府決策、有良好人脈。台積電未來的成功關鍵並非技術,更重要的是跟政府溝通,這方面林全應可提供寶貴建議。 伯恩斯以前是美國全錄(Xerox)執行長,但最重要的經歷是擔任過「總統出口委員會」(President’s Export Council)正副主席,目前還是美國商務部「供應鏈競爭力諮詢委員會」副主席。台美供應鏈正在重組,台積電是重中之重,未來需在「脫鉤」和「去風險」間取得平衡,因此伯恩斯的經歷對台積電非常重要。 至於埃爾森漢斯很多人沒聽過,她做過沙烏地阿拉伯國營石油公司非執行董事,也擔任過美國獨立煉油公司的執行長,更在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任職長達28年。她帶來的主要價值是「能源」,台積電最大危機不是技術,而是台灣缺電,這就是漢斯能彌補的不足之處。 CEO一人獨大時代已過去,連郭台銘都已經交棒,台灣企業都必須慎選執行長及外部獨立董事,才能創造未來價值。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5.08

財經

2024年才剛揭開序幕,Google已經磨刀霍霍展開裁員,執行長桑德爾.皮采(Sundar Pichai)近期在一封內部信中向員工預告,隨著公司將發展重心聚焦在AI領域,今年將會有更多裁員計畫。 Google今年已砍千名人力,皮采預告裁員還沒完 「我們有著極具野心的目標,將投資在優先事項上。」皮采在信中表示,「現實是為了這項投資,我們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 至於這「艱難的選擇」是什麼,過去一週傳出的消息很清楚。Google已經在硬體、廣告、搜尋、核心工程⋯⋯甚至是YouTube等眾多團隊進行裁員。外媒《The Verge》指出,今年至今才3個禮拜,Google已經裁掉1000多名人力。 「人力削減不會到去年的程度,也不會影響到每個團隊,但我知道看見同事及團隊受到影響仍然很難受。」皮采表示。他指的是去年年初Google進行的大裁員,當時砍掉多達1.2萬人,約占公司全體6%員工,也是Google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裁員。 去年大開鍘後,也導致Google內部人心惶惶,擔憂裁員將成為年度例行事項,如今的內部信也應驗了部份員工擔心的事,更多裁員即將到來。 Google裁員為了什麼?把資源集中AI,全力發展! 皮采口中的優先事項,便是目前科技界火紅的AI技術。上個月,Google才推出與DeepMind共同開發、功能最強大的Gemini AI模型,聲稱在部份任務上表現比OpenAI的GPT-4更好。 然而過去一年,Google在AI的發展並稱不上順利,聊天機器人Bard剛登場就傳出受到內部員工批評,被認為太過急就章,完全違背了Google的理念及作法。同時由於Bard在發表會當天給出不準確答案,令Google股價一天之內蒸發千億美元。 雖然有著種種問題,隨著科技股市及廣告市場的回暖,Google股價仍在過去一年裡成長了50%以上。 皮采效法佐伯格「效率年」?Google裁員計畫說詞與Meta極為相似 為了投資AI需要裁員的原因又是為何?皮采解釋,今年的裁員是為了「消除層級」以簡化執行過程,提升某些領域的推進速度。有趣的是,這聽起來非常像Meta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在2023年宣稱的「效率年」計畫。 當時佐伯格表示,希望透過裁員精簡人員架構、取消順位較低的計畫,並將重心放到推進AI領域,讓這項技術能夠深入每一項產品。並且實際執行層面上,也是精簡中間主管,要求管理者到基層貢獻產出,試圖讓組織更加扁平化。 這與Google消除層級、提昇效率的目標非常相似。Google這次裁員中也有不少管理職走人,例如Fitbit共同創辦人詹姆斯.帕克(James Park)、艾瑞克.弗里德曼(Eric Friedman)都在這波裁員中離開公司。 Google發言人表示,「為了讓我們抓住這些機會,2023下半年許多團隊都有所改革,以提升工作效率,並將資源分配到最重要、優先的產品上。目前有一些團隊正在進行這類改革,全球範圍內的裁員也是其中一環。」 「其中許多計畫已經宣布了,雖然還有待公開。部份團隊會因應需求重新調配資源,部分職位可能會受到影響。」皮采透露。 *本文出自《數位時代》,原文標題:Google裁員千人,但還沒完!AI時代下,為何CEO開始效法祖克柏「效率年」作法?...

2024.01.25

管理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是全球頂級奢侈品企業,2021年營收為642億歐元,比2020年成長44%、比2019年成長20%。此外,路易威登也在2021年獲選為Interbrand全球頂級品牌(Top Global Brands)榜單中最有價值的奢侈品企業,整體排名第13位,也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時尚企業。 路易威登董事長暨執行長貝爾納.阿諾德(Bernard Arnault)表示,2021年疫情趨緩後經濟逐漸復甦,該品牌業績出色的原因,在於高效率的團隊,以及在艱難的商業環境中所展現卓越的適應力。 這些財務和非財務成就,都源自企業致力於把顧客當作一切營運的核心。即使面臨長期的疫情危機,路易威登仍維繫良好的顧客關係,品牌也繼續鼓舞人心。 藉由路易威登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高度關注財務結果必須伴隨市場導向,以及行銷團隊採取顧客為本的策略。這樣一來,非財務成果就會帶來業績。產品或品牌的高知名度只是第一步,但在顧客對產品或品牌感興趣前,光有知名度還不夠。 現金仍然是王道 一般來說,企業的營業收入來自產品銷售,即是企業核心事業的部分,包括商品、服務和支援服務。投資和銀行利息等其他營收來源也可能有所貢獻。 銷售交易通常以現金或非現金方式進行,非現金銷售會增加應收帳款,我們必須盡快轉換為現金。如果我們無法利用企業資產,就不可能有任何生產力。 維持現金流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就是把非現金款項轉為現金。但如果商業環境不利,現金流就可能被打斷。一旦現金流中斷,便值得高度警戒,因為現金是企業營運存續的命脈,通常也需要用於融資和投資活動。因此,任何規模的企業都應該把維持現金流視為首要之務。 企業把營收轉換為現金後,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金額就會增加。這些現金會用於支付各類款項,或用於研發、原物料供應或採購、生產流程、行銷和銷售等活動,還有客服與顧客留存(忠誠度)計畫。現金也用於支付營業費用,例如日常開銷和薪資。此外,企業也需要現金用於投資和融資活動。 2022年,有13家企業持有的現金約1兆美元,約占標普500指數所有企業現金總額2.7兆美元的40%。 舉更極端的例子:2022年初,Apple持有的現金和投資達到2025億美元,不僅比前一年成長近4%,也相當於標普500指數企業持有現金總額的7.4%;Google母公司Alphabet持有1692億美元的現金和投資,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現金總額的6%。微軟持有1323億美元,相當於標普500指數現金總額的5%。 營收減去開銷等於淨利潤。會計年度結束時,企業會統整出一份當年度的損益表。以淨利潤為例,董事會將提議分配多少股息與保留盈餘。這通常在股東大會上提出。一旦獲得核准,便會分派股息與保留盈餘。 任何保留的盈餘,都會增加權益,並提高企業承擔新債務(即來自投資人的融資)以拓展業務的能力。這些借款會認列為負債,而投資人的融資會成為企業資產負債表上權益的一部分。隨著權益與負債的增加,資產也會增加。因此企業必須提高銷售額,最終提高淨利。總結以上說明,便是權益加負債等於資產的公式。 來源:天下文化出版社提供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損益表與企業資產負債表之間的關係。股東通常更關心企業損益表下方的淨利,因為這個金額會決定分配到的股息。 過去、現在與未來 在部分情況下,即使一家企業的利潤為負,仍然可以獲得投資人的融資,而不是借錢(債務)。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反映的是過去。因此,對於投資人來說,更重要的是看看企業目前擁有的資源、管理者現在要採取的行動、以及未來的商業前景。 潛在投資人會仔細研究企業的現狀及產生現金的能力,也會檢視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可以提供多大的報酬,進而提升本益比與本淨比所反映的市場價值。 投資人會評估,一家企業如何因應外部挑戰,例如大環境、市場、競爭、行為或顧客喜好改變等動態因素。企業產生現金的能力,是衡量價值創造過程的重要參考。投資人把現金流量表視為企業獲利能力與長期前景的指標,有助於確定企業是否有足夠現金來支付開銷。 換句話說,現金流量表反映了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 {DS_BOX_36759}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科特勒談新行銷:大師給企業的新世代行銷建議》 ...

2024.01.10

財經

上周有一則大新聞,蘋果宣布取消規劃10年的電動車計畫「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蘋果在電動車上花了很多資源,但到現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整個電動車事業部約有2000人,目前會重新分派到其他部門,特別是生成式AI。 蘋果最近市值被微軟超越,主要原因是微軟在AI布局大獲全勝,除了投資OpenAI外,上周又和另外一個法國生成式AI業者Mistral形成策略聯盟。 蘋果進入電動車領域的教訓:關鍵布局太慢 蘋果一直計畫進入電動車領域,曾想和現代汽車(Hyundai)、中國奇瑞共同研發Apple Car,但後來都不了了之。現代汽車做得非常好,已和旗下品牌起亞汽車(KIA)成為美國第二大電動車業者;奇瑞最近則和華為結盟。企業如果在關鍵布局上,過度猶疑、沒有執行力,很快就會被競爭者超車,這就是蘋果的教訓。 反觀中國比亞迪(BYD),以電池起家,2003年才透過購併跨入汽車領域。經過一系列布局、垂直整合,最近超越特斯拉、躍居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業者,甚至打造自己船隊,運送電動車到海外,形成無與倫比的競爭力。 常被拿來和蘋果對比的,還有華為,美國前幾年制裁華為,剛開始的確把它打趴了,但華為去年推出高性能的手機東山再起,市占率也回到世界前5名。 華為更厲害的在於電動車布局,重點並不是打造自有品牌,而是和其他汽車業者合作,包括賽力斯、奇瑞和長安汽車。華為開發電動車技術平台,帶動中國電動車產業,雖然還沒辦法到比亞迪的地步,但已震撼市場。 另外,「中國的蘋果」小米在3年前宣布跨入電動車產業,投資超過人民幣100億,今年推出首款電動車。從比亞迪、華為、小米的例子,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執行力。 蘋果推出Vision Pro、做折疊手機,是否看錯趨勢? 蘋果另外一大失誤是看錯趨勢。原本Meta積極布局元宇宙,佐柏格(Mark Zuckerberg)甚至把公司名字從Facebook轉為Meta,但一看趨勢不對立刻放棄,轉型投入生成式AI,打造開源式平台。如今Meta市值大反攻,增加了幾千億美元,成為最受關注的AI概念股之一。 反觀蘋果推出的Vision Pro、布局元宇宙,定價高達3499美元,叫好不叫座,只能應用在小眾市場。這很可能是對趨勢的誤判,在不該花資源的地方,放了很多資源,該加強的地方卻沒有加速布局。 蘋果還有一個失敗的地方,就是宣布在2026年推出折疊手機。折疊手機早在中國造成熱潮,華為囊括近4成市占率,韓國三星也很強。假如蘋果現在才要進入,且後年才推出產品,要如何有競爭力? 蘋果放棄造電動車給的4個啟示 當前蘋果最大弱點,在於缺乏獨特的AI策略,微軟、Google、亞馬遜均大力布局生成式AI,但至今看不到蘋果在AI有具體行動。 由以上例子可以歸納4點: 企業對趨勢掌握非常重要。 如果錯了要立刻轉向,毫不猶豫壯士斷腕。 要把資源放在最重要的趨勢上面。 執行速度才是成功關鍵,而不是技術。 如果說蘋果有什麼做對的話,那就是放棄電動車。現在連馬斯克都承認,中國電動車非常難纏,蘋果還有什麼機會?早點出場,至少不會變成明日的笑話! 責任編輯:倪旻勤核稿編輯:陳瑋鴻 ...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