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前交長郭瑤琪逝世》主動脈剝離9成和高血壓有關!出現「這些徵兆」快就醫 預防心、腦疾病,生活習慣是關鍵 其實,8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 2025.03.24
生活 心跳快是心律不整?小心中風機率高五倍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副院長曹玄明指出,近三成患者心律不整發作時無症狀,因此忽略了疾病的威脅,但是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機率比常人高出五倍... 2024.07.25
職場 成長的兩難》想打新市場分散客戶集中風險,該升級現有人力,或大膽換血? 我們是一家成立八年的通訊、資訊系統整合商,專攻公家標案,集中於政府單位的專案設計、設備供應和維護,擁有獨到的技術能力和專案管理優勢。公司目前年營收約四億元,員工規模僅二十餘人,平均員工產值媲美IC設計業。 政府公家單位專案占我們營收比率超過六成,這兩年政經局勢動盪,預算變動甚大,我們為了分散風險,成立另外一家公司,專門負責拓展民間商業市場,打算建立第二隻腳,預計在兩年內做到兩千萬業績。 做公家標案穩定度高,客戶需求制式化,服務客戶的導入工程師需要懂規格產品和解方即可。然而民間市場與公家標案是截然不同的市場,客戶需求多元而且經常在變,公司得跟上客戶做客製化解決方案,但是既有人才無法調整,無論是客製化產品內容,或者與客戶應對進退上,都捉襟見肘。 為了讓員工跟新客戶溝通,一年花六、七百萬,為員工做教育訓練,從業務面、溝通面到思考面,但進步有限,連帶影響新市場開發速度。 目前公司已投入兩年培訓經費,覺得投資報酬率非常有限,於是動了往外挖角的念頭,但是外籍兵團加入公司會有適應問題,換血過猛也可能引發既有團隊的不滿。 機會不等人,此時,該升級強化現有人力,還是換血挖角專業人才,以撐起新方向和組織成長呢? 韋萊韜悅黃鄭鈞解析:打造出適應多種賽道的團隊與制度,才是關鍵 個案做為一家以公部門標案起家的資訊整合公司,打算分散公部門客戶獨大的風險,往私人企業打第二隻腳,轉型為具備可複製商業模式與技術產品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在這個藍圖中,組織人才要搭配升級是關鍵動能。 是該升級強化現有人力,還是換血挖角專業人才,以撐起新方向和組織成長?這兩者不相違背,然而個案已經連續兩年砸錢培訓,仍不如預期,可同步外找人才,嘗試新做法以開創新市場。有以下三方面要注意: 第一,未來五到十年轉型的願景是什麼? 在選擇之前,關鍵是:執行長是否已經清楚定義五年後、十年後,要成為怎樣的公司?願景是維持高效的專案團隊?還是走向產品化、平台化、解決方案導向的企業? 願景的清晰程度,決定策略的走向,也決定組織架構以及人才梯隊。 第二,以明確的角色定位與舞台設計吸引人才。 站在企業打第二隻腳,個案要進入新市場,建議外找業務人才,以加速擴張腳步;在增加新的人才之前,有兩種組織方式供思考。 一種是外來業務主管空降後,向既有的業務主管報告,好處是變動少,挑戰是既有主管是否熟悉私人企業做生意的方式,以及有沒有辦法同時協調兩種不同的業務團隊。 另一種是將既有業務組織調整為兩組,一組負責原來的公家單位,另一組由外來業務主管直接向執行長報告,負責私人企業。 由於個案公司不大,直接讓外來的業務主管對執行長報告,沒有吃到原本業務團隊的餅,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磨合。 至於業務以外的技術和後勤團隊,如果公企和私企的解決方案差異不大,可以用原本同組人馬,隨著承接業務量擴張後再跟著加人,無須區分。 第三,要用開創性人才打天下。 挖角最怕挖錯人,所以人才評估相對重要。除專業和經驗之外,今天要開疆闢土,找來的人未必要待過大公司,而要有創業家特質,能與不同產業老闆面對面。甚至可採用「創業力模型」(Entrecode® model),從六大面向、二十一項潛能去做評估。 千萬不要吃完一頓飯,感覺不錯,便決定用他,彼此價值觀、做事風格都不了解,用錯人的機率很高,最好用測評工具理性評估對方的個性和價值觀。 第四,用三年績效合約明定工作內容。 外找業務高階主管,建議透過三年績效合約,載明職責與目標內容,避免雙方期待落差過大,不歡而散。此外,整體薪酬架構中除了固定薪與年底績效獎金,另規畫三年長期激勵項目。目前個案公司規模不大,透過現金形式長期激勵,提升外來高階人才對公司願景和目標的向心力;新增的高階人才長期激勵項目也同步適用原有高階人才。 一家公司要轉型升級,不只要突破新市場,還要讓組織、制度、用人同步跟上;打造出適應多種賽道的團隊與制度,這才是邁向「下一階公司」的關鍵工程。 圖表製作者:單小懿 邱奕嘉關鍵提醒:人才轉型是從策略到行動、選擇到整合的工程 許多企業在發展第二隻腳時,常陷入一個簡化的二選一困境:應該升級原班人馬,還是引進新血?但真正的挑戰並非選邊站,而是如何同步推進升級與補強,建立有願景、有節奏與有制度的成長藍圖。個案正凸顯了三個關鍵洞見: 首先,升級與換血並非對立,而是雙軌並行的策略。 在市場轉型期,企業既需要從內部挖掘潛力人才、加強培育,也不能忽略從外部補進戰力以彌補缺口。重點不是「選誰留下或誰走」,而是掌握節奏、明確角色定位,讓內外人才能夠互補協作。 其次,釐清策略方向,才能找到合適的人才組合。 轉型期間,訓練不能再是平均分配資源的「模範生計畫」,而必須鎖定未來賽道所需的人才輪廓,有效配置有限資源。 最後,制度是轉型中最常被忽略的關鍵推手。 無論是內部升級還是外部引進,真正的挑戰在「用與留」。制度若未對應策略、提供舞台、容許試錯、整合新舊文化,即使找到好的人才也難以發揮。 總結來說,對個案而言,離開熟悉市場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繼續用舊模式打新戰場,轉型將難以落地。 因此,轉型真正的挑戰在於:建立一套與策略對齊的組織設計,找到匹配的人才組合,打造能賦能又能承接變化的制度,並重塑支撐這一切的文化。 這不是一場人力資源的修補工程,而是一場從策略到行動、從選擇到整合的系統性工程。 商周百億CEO班 手把手擬定成長藍圖立即報名:https:bwnet.pse.is7uqv7r ... 2025.07.10
國際 拜耳重返十強戰揭生技2大熱點,抗癌症、防中風新藥將噴發 拜耳西藥部門高級副總裁克里斯多夫‧柯南(Christoph Koenen)指出,其中仍有許多疾病的治療需求尚未被滿足,例如:中風... 202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