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馬雲現身!時隔7年最高規格民企座談會,習近平會華為、DeepSeek等巨擘 北京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被稱「史上規格最高」的企業座談,其實也是第二次中美貿易戰戰前的第二次民企座談會... 2025.02.18
焦點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世界觀不同了,美國總統再厲害,也無法撼動板塊 這個格局,是從六年前開始,面對中國這個新崛起的勢力,美國發動中美貿易戰,直到今天,美國對於中國,已經不是單純的貿易戰... 2024.10.31
財經 蘋果、三星都要走⋯在中國賣晶片太敏感,麥當勞、星巴克卻越開越多 一些大型國際性品牌在對安全控制、保護主義以及中美關係不穩的背景下,考慮或已開始採取行動,轉移到更友好的國家。Addidas、蘋果和三星等企業都在考慮其他地方。有一個領域卻是例外:餐飲類公司依然看好中國這塊大型市場。上個月,隨著新一家肯德基的開業,肯德基在中國的門店突破1萬家,麥當勞計劃在未來4年內在中國開設 3500 家新店。星巴克在中國東部地區投資 2.2 億美元建設生產和配送設施。這是星巴克在美國以外最大的投資項目。 這顯然不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月在三藩市參加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期間,向美國首席執行官們介紹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時所設想的招商重點。習近平期望的投資方向並不是快餐和其他消費品,尤其是在華盛頓收緊對華人工智慧晶片和其他先進技術出口的情況下,這並不符合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藍圖。 物流公司Flexport首席經濟學家列維(Phil Levy)表示:「請注意這些產業都是些什麼:它們可不是高科技漢堡。」 美聯社指出,儘管一些美國公司正在增加對華投資,但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的總體外國投資今年開始走下坡路。今年7月至9月的第3季度,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出現了118億美元淨流出,這是1998年有相關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赤字。隨著中國與西方貿易夥伴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許多跨國公司正在將投資轉向其他國家,比如東南亞國家或印度,或者撤回本土。這使得中國失去了一個關鍵的經濟引擎,而中國的經濟尚未從疫情和房地產危機中復甦。根據中國商務部官網,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在上周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一再將經貿科技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本國企業對華貿易投資,這是在強迫企業放棄中國市場機遇,放棄合作共贏機遇。美中貿委會(USCBC)今年9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不確定性已經產生了負面影響:參與調查的公司中,有43%表示過去一年中國的商業環境惡化,83%的公司表示他們對中國的樂觀程度低於3年前。21%的人表示他們在中國的投資減少,只有10%的公司表示增加了在華投資。不過在其他行業試圖減少投資中國降低風險之時,快餐行業卻對這塊市場抱有樂觀的態度。 麥當勞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坎普欽斯基(Chris Kempczinski)11月宣佈,公司將其在中國大陸、澳門和香港授權開店的股權比例將從20%提高到48%:「抓住增長需求的巨大機遇,進一步從我們增長最快市場的長期潛力中受益,我們認為,現在是簡化結構的最佳時機。」 漢堡和拿鐵不會引發像更高科技行業那樣複雜的中美關係摩擦。隨著 2023 年臨近尾聲,中美關係似乎在某種程度上趨於穩定,尤其是在上個月拜登和習近平在三藩市會晤之後。不過拜登的高級顧問們表示,沒有計劃放鬆監管,或是在限制向中國某些敏感技術領域進行投資的戰略上做出改變,理由是需要保護國家安全。美國前總統川普以及總統拜登都擔心過於依賴中國。他們都主張減少美國對中國工廠的依賴,並鼓勵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即所謂的「友岸外包」。 然而,拜登政府官員表示不希望看到世界兩大經濟體完全脫鉤。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最近在華盛頓參加一個活動時表示:「降低風險,是。脫鉤,不。我們希望繼續與中國保持重要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只是不希望在未來10年內在軍事技術上讓他們超越我們。」 非營利機構回流研究所(Reshoring Institute)所長科茨(Rosemary Coates)指出,像麥當勞這樣快餐連鎖店對於擴張或縮小規模的決策相對容易。 她說:「連鎖店可以開張也可以關門,不像你在汽車工廠或某種機械加工廠上的投資。」對於許多外國公司來說,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至關重要:在本月的年度投資者日的活動上,有麥當勞高管指出,在其顧客忠誠計劃中1.5億的活躍客戶中,有7000萬在中國。 肯德基表示,過去5年中國新門店的平均增長率超過了22%。美國炸雞連鎖品牌博派斯Popeyes Louisiana Kitchen今年八月在上海推出首家門店,並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開設1700家分店。 儘管中國龐大的市場充滿了吸引力,但美企在擴大在中國的業務時也有理由三思而行。 今年7月美國就前往中國的旅客發出警告,建議美國人重新考慮前往中國的旅行,原因是中國境記憶體在任意執法和禁止出境的做法以及不當拘押的風險。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已向中方表示,如果對方不解決公司遭突襲、未經解釋的罰款、突如其來的新規等問題,美國企業可能會放棄在中國的投資。 儘管中國表達了吸引外國投資的願望,但北京方面並未暗示可能會改變讓美國及其他貿易夥伴不滿的市場準入等政策。 經濟學家列維問道:「將底線界定在哪裡?有人也許會說:採購敏感的計算機晶片,必須在我真正信任的地方進行。另一個極端是:我們可以賣拿鐵和漢堡,但對於那些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比如汽車零件,軸承類零件又該怎麼辦呢?」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我們不撤! 美餐飲業擴大在華業務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4.01.04
財經 華為再破防⋯旗下海思正供貨監視器晶片 路透:具設計能力,將撼動市場 中國華為近來接連傳出突破美國晶片出口管制消息,不僅Mate 60 Pro搭載的麒麟9000S晶片揭露旗下海思半導體已具備自行設計晶片能耐,且正出貨新的陸製晶片給監控攝影機製造商,似乎繞過美國對晶片設計軟體管制,甚至從聯詠等台廠奪回市占。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Mate 60 Pro的麒麟9000S系統單晶片(SoC)有8顆中央處理器(CPU),其中四顆完全仰賴安謀(Arm)的設計,其他四顆CPU則採用安謀架構、但採用華為自家設計。 雖華為仍透過授權獲得安謀的基本設計,但海思晶片設計業務已改善,打造麒麟9000S系統單晶片上的自家處理器核心。分析師和產業人士表示,華為藉此獲得生產高階智慧手機,不受美國出口管制侷限的彈性。 麒麟9000S還配備海思開發的繪圖處理器(GPU)和神經處理器(NPU),相較下,前一代麒麟9000晶片內CPU和GPU都完全仰賴安謀。 這個發展顯示華為正追求類似蘋果自研晶片策略。蘋果十多年來已根據安謀架構精進,給予iPhone和Mac產品的效能競爭優勢。知情人士透露,華為也能藉調整原用於資料中心伺服器的CPU核心設計,生產自家手機處理器,類似蘋果把iPhone處理器轉換成Mac電腦晶片,只是過程相反。 顧問業者SemiAnalysis首席分析師佩特爾表示,華為可能已經取得突破,能擁有原生設計,而非太仰賴外國。 另據路透報導,海思正出貨新的陸製晶片給監控攝影機製造商,部分客戶是中國企業,供應鏈人士說,「這些監視器晶片比智慧手機處理器相對容易製造」。 海思的回歸將撼動市場,關鍵因素之一是海思似乎已繞過美國對晶片設計軟體的管制。華為3月宣布,已針對14奈米以上晶片生產工具達成突破。 知情人士說,海思2019年來已出貨一些低階監視器晶片,但該公司聚焦高端領域,從台灣聯詠等公司奪回市占。 美國的制裁已阻礙海思取得益華電腦(Cadence)、新思科技(Synopsys)及西門子旗下明導國際(Mentor Graphics)取得EDA軟體的管道。 TechInsights分析師赫奇森說,對Mate 60 Pro和其他組件的分析顯示,華為能取得「不該擁有的」複雜EDA工具,「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非法取得,或是更有可能的,中國研發出自家EDA工具」。 ※本文由《經濟日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2023.09.21
國際 形象決定競選成績?賀錦麗為何聲勢旺到能和川普比拚,一個投行家的觀察 川普:兩種政治路線的對決 川普性格強硬、常和人起衝突,他的政績完全可以反映出他的個性,例如挑起中美貿易戰... 2024.09.11
財經 封殺中國恐不是最好出路?美國企業:寧願賣晶片給華為,也不想讓他建立產能、技術創新 「美國有很多的網⋯⋯它一直在撒網。」台灣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向DW分析道,美國可說是對中國布下「天羅地網」,有的針對個別企業的「小網」,也有擴及中國整體的「大網」,「魚群游來游去,你這個網拉不到魚,我就拉另一個網」。 9月6日,美國眾議院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稱,「如果沒有美國的技術,這個晶片可能做不出來」,因此中芯國際(SMIC)可能違反了美國商務部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定」。美國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Michael McCaul)也表達類似觀點,稱中芯「看起來的確」違反了美國制裁、一直試圖取得美國的智慧財產權。 楊瑞臨指出,中芯的晶片確實有可能運用到美國科技。一般而言,晶片產製過程必要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EDA)幾乎都來自美國;進口自荷蘭的半導體製造設備深紫外光光刻機(DUV)內,也可能有美國零件。 加拉格爾等人以「外國直接產品規定」主張中芯違反美國制裁,這在楊瑞臨看來,就是美國過去撒下的幾張「網」發揮作用、「收網」的時候。 楊瑞臨口中最大的一張「網」,是2022年10月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出口管制,範圍包含特定的高速運算晶片、半導體製造設備、有關超級電腦的應用等。此前,美國也針對個別企業出手,欲限縮中芯及華為的技術發展。 2020年12月,中芯因跟中國「軍民融合」戰略有關聯,被美國商務部產業與安全局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 華為則早在2019年5月,就遭美國以國安風險為由納進實體清單,若美國企業欲銷售受出口管制條例規範的產品給華為,就必須獲得許可。隔年,美國再度劍指華為,擴大適用「外國製造之直接產品規定」,意即只要產品的設計與製造涉及美國科技,即使不是在美國製造,同樣受到限制。 美國的「天羅地網」有效嗎? 美國的科技管制可以稱為「小院高牆」策略(small yard, high fence),主要聚焦於涉及國安的科技。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5日在記者會上說,華為手機的技術進展告訴美國,美方應繼續維持此策略。 《環球時報》8月底曾發表社評,稱華為手機3年來被迫沉寂後「重出江湖」,「足以證明美國的極限打壓已經失敗」。9月7日,中國官媒新華社在網站上刊登一篇來自「伍之管見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題為「封殺華為,美國人發現此路不通」,稱美國以技術優勢,對中國進行國家壟斷的「卡脖子」手段,並強調:「無論美國人如何封堵,中國企業絕不會停下腳步。」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劉易斯(James Lewis)告訴DW,華為雖然因管制措施而面臨劣勢,卻不是致命的劣勢。「你禁止某些東西,對方就會去尋求替代方案⋯⋯我不確定(若推動全面禁令)能否替我們多爭取一兩年時間,但這並不會阻止華為。」 劉易斯認為,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方向大致正確,但對於晶片與科技管制仍需調整做法。「美國的企業會告訴你,他們寧願把晶片賣給華為,也不願讓華為建立自己的產能,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我認為基本上我們應該賣晶片,但不要賣晶片製造設備給中國。」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科技地緣政治項目主管魯曉萌(Xiaomeng Lu)向DW表示,美國的後續因應,端看分析華為新機零件之後得出何種結論。 其中一種可能結論是,有其他的實體幫助華為取得高階的美國零件,那麼美國「自然會收緊出口管制」;但也有可能,華為的確設法擺脫美國影響,達到某種程度的技術創新,如此一來美國必須思考:「他們(中國)終究會藉技術創新來擺脫限制,那封殺策略是否真的是最好的出路?」 魯曉萌還觀察到,中國國內的小型新創企業正在崛起,這些企業未受制裁,仍能從台積電(TSMC)、英特爾(Intel)等頂級晶片廠下單。「一旦你讓這些企業建立起自己的技術生態系統,平行於與美國的設計,那對輝達(Nvidia)這類的晶片設計公司來說,會是真正的競爭對手。」 台灣專家楊瑞臨則認為,美國的各項制裁措施「絕對有效力……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但他也指出,中國半導體業迫切希望「彎道超車」,欲藉自主開發的下一代半導體製程工藝來急起直追。 「彎道超車」的極限? 相比更穩定成熟的高階晶片技術,華為推出的新產品能否在商業市場上站穩腳跟,仍然有很多未知數。 科技地緣政治專家魯曉萌表示:「理論上,華為的確有可能開發出替代的架構,想迎頭趕上最先進的科技,但我還是不太相信他們能實現更大規模的技術突破、同時在5G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華為自從遭美國切斷關鍵的晶片與設備供應,技術發展與銷量受到嚴重打擊。華為的P50系列手機2021年被迫轉向4G,自此華為手機銷量大跌,市佔率全球第一的地位不再。不過,路透社近期有消息稱,華為計劃今年底前重返5G智慧型手機市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執政以來,北京持續砸重本投資本土半導體業,欲實現晶片產業自主;習近平認為,要透過「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解決外國『卡脖子』問題」。北京自2014年啟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前後2期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卻傳出爛尾、腐敗等問題。不過,據路透社消息人士,第3期大基金即將推出,規模增至3000億元。 外界關注,華為這支Mate 60 Pro手機意味中國離產業自主更近一步。專業調研機構TechInsights與彭博社拆解研判,華為新機除了韓國SK海力士的快閃記憶體之外,其餘零件幾乎全是「中國製造」,而且許多都來自鮮為人知的中國企業,例如射頻前端模塊用的是北京「昂瑞微電子」,衛星通訊解調器則來自北京「華力創通」,射頻收發器則屬於「廣州潤芯」信息技術公司。 至於晶片,TechInsights認定是由海思設計,並由中芯以7奈米製程生產出來。該機構分析師哈奇森(Dan Hutcheson)表示,中國半導體產業確實有進展,也顯示中國晶片技術能力的韌性,使其得以不靠最先進的極紫外光光刻機(EUV),就達到7奈米製程。事實上,該機構去年的報告便曾指出,中芯已能藉7奈米製程生產比特幣「挖礦」用的晶片。 面對美國和荷蘭的出口限制,中芯自2019年起即無法從正規管道取得EUV,而是使用先前已購買的DUV設法實現7奈米製程。但即使中芯技術躍進,仍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譬如,在無法取得EUV的情況下,要繼續邁向更精密的5奈米製程、同時良率夠高,並非易事。 此外,中芯跟台積電的技術能力仍存在不小的距離。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可達4奈米或3奈米;有消息稱,蘋果公司9月中旬即將發表的新機,用的便是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 華為新手機在中國本土掀起熱潮,台灣專家楊瑞臨判斷,這波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情緒,預估能讓華為新品的熱度延燒1年。 「1年之內,我相信有中國的使用者會捨小米、或OPPO、或VIVO,重新擁抱華為。」然而,楊瑞臨指出,一旦小米等企業憑藉台積電的晶片推出更先進的手機,華為卻仍停留在7奈米,最後就只有「曇花一現」的命運。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獲《德國之聲中文網》授權轉載,原文:華為手機「芯美不美」 華盛頓制裁力強不強? 責任編輯:劉怡廷 ... 2023.09.11
財經 145%關稅引爆中國製造末日?客戶逼撤中「1%產能都不能留」電子業台商血淚告白 6年前,中美貿易戰爆發,儘管它被要求從中國轉移產能,「不過,客戶是軟性勸說,我們就意思意思,把1、2成產能的移到越南...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