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中槍

共有 68 則相關文章

國際

七月初,美國和越南達成貿易協議。美國將對來自越南的進口品課20%關稅,同時對轉口越南進入美國的商品,加徵40%懲罰性關稅。 這個協議表面上只是兩國的事,但它的影響卻可能擴及到全球,主要會有三個方面: 首先,這個協議宣告:未來想和美國做生意,條件就是要封堵中國產品。 美、越協議表面上只是兩國的事,事實上最關鍵的卻是遏止中國,也就是說,越南同意和美國聯手阻止中共洗產地。 《華爾街日報》就說,川普為什麼急急忙忙和越南達成協議?第一個達成協議是美國的頭號親戚,也就是英國,排第二的就是越南。 這顯示川普政府要盡快地堵住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管道。「與越南達成關稅協議,突顯白宮在這一瘋狂的全球貿易交易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切斷中國商品進入美國的後門通道。」該報如是說。 根據美越協議,透過越南轉運到美國的貨物,將被徵收40%懲罰性關稅,這一關稅水準是川普所說的,對從越南正常進口20%關稅的兩倍。 川普雖然並沒有明確提及中國,但這條款意味著,企業更難利用東南亞做轉運站,把貨物從中國運到美國。 從更廣泛角度來看,美國與越南協議的這些條款,甚至和其他經濟體的協議,預料都會包含要封堵中國產品。 事實上川普上任後,第一個和英國達成的貿易協議,當中表示要加強英國供應鏈安全,「這些條款同樣也被解讀為針對中國。」 雖然中國之前也警告其他國家不要和美國合夥,但是美國和社會主義的越南達成協議,這有示範性作用,那就是要和美國做生意,圍堵中國產品是條件之一。 第二個影響,是美國對中國關稅不太可能大幅下降,美國已鐵了心要封堵中國產品。 《彭博新聞網》分析,美越貿易協議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將不可能低於40%。「川普的越南協議顯示對中國關稅不會進一步大幅下降。」彭博如是說。 這是因為美越達成的不是所謂的停戰或階段性協議,它是讓越南的轉運關稅確定40 %,這會導致川普今年五月和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也就是最後實際上對中55%的關稅水準,也不會是臨時性,而是長期性的了。 如果美國把對中國關稅從55%往下修,就會和越南防止中國洗產地的40%關稅相衝突。《彭博新聞網》說,華盛頓和北京在近期會繼續進行談判,但從川普和越南達成協議表明,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的最後結果,不可能比現在的55%低多少,最少也會是40%以上。 當然這個協議如何具體防止中國洗產地,還有待確認。《華爾街日報》就說,越南生產的許多商品,包括服裝家具、電子產品,都使用中國製造的零件。美國如何來確定越南產品是符合20 %或40 %關稅標準,目前還不清楚。 但這次美越協議卻向全球發出一個明確訊號,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稅不太可能下降,這表示企業在中國以外建立供應鏈的理由,不但沒被削弱,還被加強了。 現在或許有一些企業還幻想中美會降溫。但從這次美越協議來看,一是美對中的關稅已經沒有多少下降空間了—至少40%起跳;二是美國鐵了心要減少中國產品輸入。 這對在中國做外貿的企業,可能是一個重大的訊息,未來可能需要有一些長遠的措施,來應對中美貿易關係革命性的變化。 第三個影響,是對美出口結構將迎來巨變,高價高質產品將適者生存。 美越協議這種防止中國產品洗產地的關稅,如果長期化,也會對對美出口結構帶來重大影響,未來包括台灣若是和美國達成協議,也會面臨同樣衝擊。 那就是對美國出口將更有利於高價、高品質產品,低價、低品質產品可能會遭到淘汰。 這可以用經濟學的「阿爾欽—艾倫定理」來解釋。它說的是「加上費用後,高價品相對於低價品會變便宜。」 這個定理可用下面這張表說明: 假設某地出產高級與普通兩種蘋果。高級蘋果每顆價格2元,普通蘋果1元。所以高級蘋果的相對價格,就是兩顆普通蘋果。 現在蘋果要出口到外地去,每顆要加運費1元,這時在外地,高級蘋果的價格變成2加1, 就是3元;普通蘋果的價格變成1加1, 就是2元。 這時,高級蘋果的相對價格,就變成1.5顆普通蘋果,高級蘋果反而變得相對便宜了。 這就是阿爾欽艾倫定理的內涵:它說的是,加上運費這個門檻後,高價品的相對價格,反而下降了。也就是說,在外地賣高級蘋果的機會成本—也就是放棄的普通蘋果數量,比在產地低,所以高級蘋果就會運到外地去。 這個定理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好東西都會運到遠方去賣。 例如日本的和牛,號稱高級牛肉,2023年日本和牛出口到海外金額超過295億日圓,創歷史新高。若看從成田機場出口的數量和金額,最大宗出口目的地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 這是因為普通牛肉是低價品,要負擔這個成本是不值得的;但若是高級牛肉,負擔這個成本賣到遠方,就是值得的。 這個定理也可用來解釋關稅效果。加上關稅後,低價品運到外國賣,變得不划算,高價品才值得運到海外去,因為它的相對價格降低了。 證諸歷史,1980年代,日本豐田汽車出口到美國,把美國傳統車廠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後來美國強迫日本汽車業推動「自動出口設限」—也就是日本車廠出口到美國時,要設立一個配額。 這相當於對日本汽車出口加了門檻,日本車廠想的是:在出口有配額限制下,與其出口平價車,不如出口高級車。所以後來豐田開始研發高級品牌,這就是後來的Lexus。這同樣也是阿爾欽—艾倫定理的運用。 經濟學家張五常提到,美國過去曾對香港紡織品出口祭出貿易壁壘,香港出口的紡織品品質大幅提昇,也是同樣道理。 所以,當美國與各國達成貿易協議,關稅長期化,結果將是:這些國家對美出口結構,將朝向高價、高品質產品傾斜,也就是這類商品占出口比例將會上升。 相對來說,在關稅衝擊下,那些原本靠低價品競爭的業者,可能會面臨一波淘汰潮。這可能是川普關稅協議下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局。 ★看完以上的分享,邀請您延伸思考: 1.你的行業是否仍在中國大陸進行對美出口的業務?如果美國與各國都達成類似和越南的協議,你該如何因應? 2.隨著關稅長期化,在東南亞用中國零件出口到美國,可能也會面臨衝擊,這是否會影響你的產業在東南亞的佈局? 3.當對美出口結構更有利於高價、高品質產品,你所在的行業要如何因應這個變局? ...

2025.07.07

焦點

川普宣布對所有非美國製造的汽車課徵25%關稅,引爆市場憂心,因為美國汽車市場龐大,去年進口汽車整車及零件金額高達4740億美元,是美國前3大宗的進口類別,與機械類、電子類相當。 不只日韓等外國車廠,美企如通用、福特等大廠,普遍也都是在加拿大或墨西哥製造,再賣回美國。 全球汽車供應鏈可能大洗牌?台灣汽車零附件也在「關稅炸彈」範圍內 市調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指出,這波關稅可能會給汽車製造商每年額外造成750億美元的支出。全球汽車供應鏈可能大洗牌的隱憂,讓豐田、本田、日產、現代、BMW、福斯、賓士等大廠股價今日全面下挫。 雖然台灣沒有整車出口,但美國是台灣汽車零附件最大出口地,占比超過一半,去年出口金額達22億多美元,基本上也在川普的關稅炸彈範圍內。 這波大洗牌,對台企是挑戰也是機會,台廠例如堤維西、光隆、和大,都已在準備小規模增加美國產線或倉儲,準備接川普的招。 關鍵零附件,其實是供應鏈轉移的成本決戰關鍵。例如三星、LG的洗衣機產品在川普第一任時就被盯上,為了躲避關稅,兩家企業赴美投資設廠。 但,它們後來發現美國本土缺乏關鍵零組件,導致關鍵零件還是要進口,還是會被課到關稅,造成成本上升。LG在當時被迫提高4%至8%售價,三星後來則是擴大投資才解決。未來如果美企大規模回流,同樣問題也可能再次發生。 這次川普可能是「玩真的」!兩原因,讓他不惜得罪全球車廠也要做 市場之所以憂心忡忡,是因為這次川普很可能是「玩真的」。 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判斷,其一是「回流本錢」,即美國是否具備該產業的製造能力;其二是「回流必要性」,即該產業回流對美國到底有多重要,例如對就業是否有幫助,或是能否強化供應鏈韌性。 從這兩方面來看,汽車業屬於兩者兼備。 美國雖然經歷製造業外移,但仍是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國,世界主要車廠在美國大多本來就有布局。以通用的布局為例,美國汽車網站GM Authority估計,雖然通用在加、墨生產後出口到美國的汽車約高達75萬輛,但通用在美國的產量潛能也有約48萬多輛,要補上這個差距需要付出巨大成本,但還沒到遙不可及。 通用汽車執行長芭拉(Mary Barra)在3月中與川普會面,會後川普稱,通用預計會在美國投資600億美元,但並未談及細節。 其他車廠也紛紛開始動作。現代汽車最新宣布,將同時在路易斯安那州投資建設新的鋼鐵廠,以及在喬治亞州建設新的汽車與電池一體化工廠,總投資額高達210億美元。 本田宣布將把下一代Civic從墨西哥生產搬到美國生產。斯泰蘭蒂斯集團也在1月就宣布,將投資50億美元,重啟美國長期閒置的產線。 在川普眼裡,這些投資是兌現他競選承諾的關鍵。川普橫掃了這次總統大選的搖擺州,其中許多來自「鐵鏽帶」,例如密西根、俄亥俄、印第安納州等,都是以往的汽車生產重鎮。他也拿下「陽光帶」的許多地方,它們很多是新興的汽車生產重鎮,例如喬治亞、德州等。這些州也都是上述大廠預計投資的地方所在。 汽車業是工業火車頭,帶動的就業驚人。根據經濟政策研究院(EPI)分析,每100個汽機車製造業的直接就業,能夠間接帶動1428個就業機會,是耐久財類分類中效益最高的產業。 目前,美國汽車製造約創造了30萬個就業機會,由於進口汽車約占一半市場,所以最大還能有約一倍的增長空間,潛力驚人。為此,川普不惜得罪全球車廠! 伯恩斯坦汽車業資深分析師羅斯卡(Daniel Roeska)表示,「如果你想讓製造業回到美國,你當然可以試試關稅,那會有棍子效應,但前提是必須廣泛實施(才不會有人鑽漏洞),並且給企業時間反應。」 仿「台積模式」用關稅換投資企圖用「美國製造回流」帶來龐大就業 以關稅換投資,這與「台積模式」的核心精神相同。差別在於,半導體不存在「回流」。根據集邦科技統計,台灣約占全球先進製程半導體近7成的產能,美國只占1成,意思是美國根本沒有本土廠商能承接這龐大差距。 所以,在半導體上,關稅更像是拉攏領先者的談判籌碼,核心目的更聚焦在確保先進晶片的供應,而非像汽車產業,附帶的是龐大的就業機會。 原本川普常放話要對台灣半導體課徵關稅,但在台積電宣布加碼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後,似乎就忘了這件事,川普甚至改口稱讚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為「商界最受敬重者之一」。就目前看來,在半導體上台灣暫時安全下莊。 川普2.0開啟的關稅戰將於4月2日揭幕,他的反覆讓人猜不清他的真實意圖,不過他的商人本質不會變,弄清楚他想拿到的核心利益,並考量美國的現實狀況,就能更好理解這位「狂人總統」,並為川普2.0掀起的驚濤駭浪做好準備。 核稿編輯:吳中傑責任編輯:林思妍 ...

2025.03.28

財經

近日「黃仁勳行情」失靈,顯示當前中美局勢,是一場「門」越關越緊的零和賽局,夾在兩強之間,企業恐怕只能選邊站,難以再左右逢源。 10月18日,鴻海第4屆科技日揭幕,現場鎂光燈的最大焦點,是半年內二度訪台的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但當天AI概念股未見熱情演出,反倒急轉直下。 禍首,就是前一天傍晚,美國再度升級的晶片禁令。 這次,由美國商務部主導,涉及2份文件、共408頁的出口禁令裡,認定輝達去年11月特別為中國市場打造、被戲稱是「閹割版」的兩款AI晶片:A800與H800,未來將不准再銷中;甚至,連同一款效能較低的L40S晶片、另一款原本用在遊戲顯示卡的RTX4090晶片,也通通禁止出口中國。 大官訪問不代表關係改善美對中科技圍堵只有更緊 更狠的是,美方的禁售標準,從晶片的算力與傳輸力,更改為「效能密度參數」與「總體運算效能」交叉認定,即除了算力之外,還規範一定面積內的晶片算力,導致超微(AMD)2款、英特爾1款AI晶片,也被納入管制名單。 這個發展,跌破不少人的眼鏡。「畢竟過去3個月,美國的大官們像葉倫、國務卿布林肯,才一個一個輪流訪中,」微驅科技總經理吳金榮指出,這種態勢,加上美國總統大選將至,讓不少人認為美中緊張有望趨緩。 「這次(禁令)很明顯,又卡得更緊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向我們分析,這次事件顯示,中美對抗格局,並沒有減緩,「而且,還在持續演化中。」他說。 「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蔡明芳認為,美國對於中國的技術管制,只會越來越嚴,而不是逐步放鬆,「如果因為美國官員輪流去中國,就解讀這是兩國關係改善,這是異想天開。」 童子賢更用「關門」概念形容,美國對中國發動的科技戰,迄今已出現了3種版本、橫跨5個年度,並且事件越發展到後面,門縫,越「關」越緊。 在他的定義裡,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18年發動的貿易戰,是「版本1.0」。當時,美國對中國祭出25%關稅,迫使電子供應鏈從對岸轉移產能到東南亞,並透過實體清單多次制裁中企,讓中國科技巨頭無法取得由美商設計、台商生產的先進晶片,像華為就是最顯著的個案。 圖表製作者:侯良儒 拜登接手美國總統後,進入「版本2.0」。美對中的晶片封鎖戰,從原本單點挑選中企制裁,改為全面打擊、無差別式的焦土戰,造成半導體先進製程的設備,譬如EUV曝光機,一律不准賣到中國,甚至,只要具美國身分、包括持綠卡的人士,也不准踏入任何一家中國半導體公司工作。 禁令「哪有破口就補上」範圍從設備、封測擴及設計 此階段,美國更把攻擊目標,聚焦中國的AI科技。當時,美方商務部設定單顆晶片的算力標準,禁止輝達的AI晶片:A100與H100輸中,後來,輝達為了符合法規,還特別設計出效能降規的A800與H800。 現在,進入版本3.0,封鎖升級。輝達原先被豁免的降規晶片,也無法出口中國,美方還更改算力標準,使得一直沒有遭科技戰波及的英特爾,近期特別為中國量身打造的AI晶片Gaudi 2,也被禁止銷中。 「最新禁令裡,美國展現了一種務實主義,就是有洞、我就補。」以賽亞調研執行長曾盟斌指出。 這些「洞」是什麼呢?首先,是設備。 去年,美國禁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的關鍵設備:EUV曝光機;而這次禁令裡,美國進一步連同DUV(深紫外光)曝光機——這項用於成熟製程的設備,也納入出口管制名單,業界多認為,這個發展與華為大有關係。 今年8月底,華為發表突破美方制裁的5G手機,竟被發現當中的晶片,是採用DUV重複曝光技術的7奈米製程,「這個事件,可能讓美國認為『是不是我封鎖的不夠緊?』所以乾脆連DUV也禁了。」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指出。 第2個洞,是先進封裝。 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指出,美國這次改採「效能密度」為標準,就是要避免中國企圖利用先進封裝、堆疊多顆小晶片(chiplet)的技術取得AI晶片,「這表示就算你想用封裝規避,它也堵住了這條路。」 這項標準,也讓晶圓代工廠,未來接單更加「麻煩」與複雜。「你先要確認(晶片的運算)速度沒有超標,就算沒有,如果(單位面積的)效率超過某個數值也不行,當你確認這些都沒超標,還是要去跟政府申報。」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說。 上述兩個洞,都與「製造」有關,隨著這些洞被陸續填補,第3個待補的洞,則是從「設計」端防堵中國。從美國政府這次加碼將13家中國IC設計公司,納入最新制裁的實體清單,就可看出端倪。 「這13家主要落在兩家公司,一家是壁仞科技,一家是摩爾線程,」吳金榮指出,這2家專長都是GPU(圖形晶片)設計的公司,廣納了過去在輝達、超微、高通的中國籍員工,其中,壁仞不僅曾在台積電7奈米廠投片,去年該公司發表一款名為BR100的AI晶片,更被實測出算力超越輝達的A100。 當製造、設計的洞都堵死,最後一個洞,是繞道國際,也就是防範中國業者赴海外收購晶片,或者透過其盟國間接採買。 為了封住這條路,美國採用的方法,是一份存在已久、以國安風險做為國家分類的清單,它規範了全球共46個國家,不准取得美商或具美國技術的晶片、半導體設備,而若細究清單的分類,可發現這些國家被禁運的理由分為3塊,分別是:國家安全、飛彈科技、武器禁運。不難看出,美國已然把晶片,視為武器的延伸。 中國盟友也禁買美晶片!零和賽局,台商更得選邊站 攤開這46個國家,除了中國之外,還包括俄羅斯,以及幾乎所有的中東國家,像沙烏地阿巴伯、伊朗、阿富汗、葉門,甚至東南亞的越南、緬甸,都被納入這份幾乎等同於美國「外交地圖」的清單裡。 這些防堵,都在在提醒世界一件事情:眼前這場大國博弈,是一場短期難以逆轉、不會有一方退讓的零和賽局。 蔡明芳則指出,未來美國將延續這個態勢,在一個時間長軸裡,分階段、分層次的將管制趨嚴,「它是在向企業釋放一個訊息,『我的管制只會越來越嚴,如果你的公司要營運下去,就要自己找出路』。」 「(美中)對抗的意識,現在更強了,」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向我們透露,目前對岸的工業電腦標案,已要求必須全面採用「中國芯」、也就是中國製晶片,「等於同一個產品,必須要有兩套(零組件的)設計,這個趨勢,越來越強烈。」 而這,也意味著台商,將很難左右逢源。 以日前被外媒點名「助華為建廠」的4家台商為例,雖然這些公司的技術是機電工程、廢水處理,並非是美國管制的關鍵技術,「可是,兩強相爭下,你去幫美國制裁的陸企建廠,很難不被盯上,像我們的經濟部,後來似乎也在美方壓力下,要對這4家業者啟動調查。」一名供應鏈人士說。 童子賢的提醒是,地緣政治,已嚴重影響現在的全球經濟,台灣企業除了專注研發最新、最好的科技產品,「同時間必須不斷關注國際局勢,以及政治、貿易、軍事三者間的衝撞。」否則,持續不理會政治,難保哪天政治還是找上你。 ...

2023.10.26

國際

7月8日,日本時間早上11:30左右,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到近距離槍擊。這是60年來,日本首相首度遇襲。 根據日媒NHK報導,為了兩日後舉行的參議院選舉站台,安倍晉三於今日早上在奈良市街頭演說時,遭到現年41歲,前海上自衛隊員山田徹也以自製手槍,從背後三公尺槍擊,目前心肺功能停止送醫中,狀況極度危急。(編按:2022年7月8日下午更新,安倍經搶救後過世,享年67歲) 「這是日本前所未有的情況,是對民主主義的挑戰。作為對日本經濟重振自信的一大功臣,希望他能夠一直健康活躍下去,」三多利(Suntory)社長新浪剛史即時回應日本電視台TBS的訪問表示。 這是日本二戰後以來,第二次日本首相遇刺。上一次發生在1960年,當時日本首相岸信介,正是安倍的外公,因修訂安保條約遭激進份子刺傷。日本一直以治安好而著稱,槍枝暴力問題一向受到良好控制。上一次有首相遭槍襲,遠發生在90年前,1932年首相犬養毅因護憲運動遭槍殺而亡。 安倍雖然已於2020年因健康問題卸任,但事實上對日本政治經濟的影響力,不但不亞於現任首相岸田文雄,更是許多重要議題背後實際的操盤人。 包括台積電能夠落腳日本,安倍就是背後的一大推手。 去年自民黨成立「半導體戰略推動議員聯盟」,雖由前經濟產業大臣甘利明擔任主席,但背後的資深顧問,就是安倍晉三、以及日本前副首相兼財長麻生太郎,這兩人的黃金組合。 安倍在卸任之後,少了官方角色的包袱,更直接開始在《日經Business》撰寫專欄,持續對外發聲,持續發揮他在日本財經界的影響力。 就連現任首相岸田高舉的「新資本主義」,說穿了,就是安倍經濟學的延伸。岸田也是過去安倍政府重要的內閣成員,曾擔任外務大臣,也曾支持安倍競選自民黨總裁。 外媒也報導,岸田延續,幾乎就是安倍經濟學的翻版,例如透過減免稅帶動民間投資和結構改革。岸田在海外發表演說時,也模仿安倍,將自己的姓氏「岸田」作為口號,處處都在延續安倍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而俄烏戰爭爆發,加上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地緣政治緊張,讓日本對於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安全益發敏感,讓日本只花了兩個月就通過《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還新任命首任經濟安保大臣小林鷹之,也重啟了恢復軍隊的討論。 安倍在任時力主推動修憲,讓日本恢復「正常國家」(指取消憲法第九條的非戰條款)。雖然遭遇國內強力反彈,卻是近年首位敢倡導修憲議題的首相。 當下發生60年一度的領導人遇襲事件,對日本政治也格外敏感,也將對兩天後的日本參議院選舉帶來衝擊。這次選舉被視為是對岸田內閣的一次信任投票,如果能維持自民黨多數,將有利岸田更敢大刀闊斧地推動改革。 安倍遇刺雖然尚不至於對日本經濟有直接打擊,但不排除對日本政治會有數天到數周的巨大震盪。 核稿:吳和懋責任編輯:林易萱 ...

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