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中場盤點

共有 16 則相關文章

減碳ESG

地球限度與臨界點 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y)代表當代人類能夠安全地活動,並讓未來世代得以持續發展和茁壯的環境臨界值。若超出限度過多,將使地球生態系統嚴重劣化。維持地球系統穩定度和復原力的地球限度指標有9項,包含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海洋酸化、平流層臭氧耗損、大氣氣膠汙染、淡水使用、氮磷生物化學循環、土地利用變化以及新化學物質釋出。 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目前人類已突破了6項地球限度—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土地利用的變化、淡水使用、氮磷生物化學循環、新化學物質釋出,再往回看2015年時的研究,當時超出的地球限度為四件—氣候變遷、生物圈完整性、氮磷生物化學循環、土地利用變化,可知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仍有增無減。 2023年的地球限度已超過六項。來源: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衝破臨界點 將引起環境與社會的全面性災難與地球限度之間存在著相依性的氣候臨界點(tipping points),包括海冰與永凍土融化、雨林劣化、溫鹽環流的減緩等。 而人類引起的全球暖化將會衝破臨界點,進一步導致反饋迴圈(feedback loop)──儘管一個微小變數的變化,與其他變數相互作用後,會對整個系統造成威脅、甚至崩潰。 例如當全球暖化導致海冰融化,減少了反射陽光的海冰,同時增加了能吸收能量的深色海水面積,因此降低反射率,加速了暖化, 每一個的臨界點都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全球災難。 上述的地球限度與氣候臨界點可能會引發國內外的社會衝突,而威脅到社會臨界點,屆時,會如同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般,和平與共榮將蕩然無存。 資金嚴重不足 也要添購軍備社會不平等、環境不正義對於弱勢團體或個人造成的影響持續加劇,像是AI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有可能消減許多工作機會,疫情的爆發也嚴重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中國的崛起導致與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上烏俄戰爭,進一步破壞了世界各國的穩定和分裂,此刻的地緣政治局勢可以說為幾十年來,或甚至是二戰以來最具衝突的。 儘管SDGs在國內外的資金嚴重不足,儘管許多國家連最基本的社會服務都面臨嚴重壓力,但仍呼籲軍事預算的增加,全球軍事花費在2022年創下新紀錄,達2.2兆美元。 紡織與服裝業的終端產品販售國家,往往與種植棉花、成衣加工等產業所在地不同,造成碳洩漏(carbon leakage)等外溢效應。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紡織業與服裝業如何加速全球外部成本累積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危機,不單為各國自身的行為而致,也 受到了國際貿易等跨國活動的影響。由於非永續消費、金融保密和避稅天堂的存在, 高收入國家往往擁有最大的負面外溢效應。且除了環境外溢效應外,還有經濟、金融、社會、安全的外溢效應。 造成環境外溢效應的主要原因有二: 不適當的環境外部性定價(尤其是自然資本)。國家制定法律時,僅考慮國內目標的達成,並未宏觀地考慮減少外溢效應和保育全球公域的需要。 外溢效應會在達到最終產品消費國的供應鏈過程中不斷累積──A國種植棉花的水資源壓力,和B國製衣的空污排放為國內的影響,但由於最終需求在國C國,因此這些影響可謂C國的外溢效應(詳見圖5)。 國際貿易下,紡織品和服裝業的外溢效應。由圖可見,製造棉花、衣服加工及販賣均在不同國家,導致外溢效應。來源: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當考慮到消費模式時,紡織品與服裝產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圖6顯示,59%溫室氣體是在最終產品消費國以外的供應鏈(圖左側)中所排放的,41%溫室氣體是在最終產品消費國(右側)所排放,其中佔比最大的兩個最終消費國是歐盟(21%)和美國(21%);供應鏈的排放則是中國佔比最大(40%)。同時,紡織和服裝產業也與負面的社會經濟外溢效應有關,包括職業災害和童工的議題。 溫室氣體排放與各國外溢效應。來源: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為遏制國際外溢效應,有4個主要政策工具──目標設定、公共管理、監管、財政政策和融資,SDG17呼籲所有國家強化政策的一致性以達永續發展(Policy Coher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CSD)。遏止外溢效應是為了實現全體的永續,以符合SDGs與多項國際公約的願景,不僅是簡單地限制貿易,更因貿易能使發展中國家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社經發展。 資料來源:2023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本文獲CSRone授權轉載,原文為:《2023永續發展報告》:所有SDGs嚴重偏離軌道 責任編輯:張薰云 ...

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