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以終為始,難在哪?

工作週報,是同仁與我對焦進度的工具。我要求的週報形式很簡單,只有三大項:下週的工作目標(依優先順序,不超過三項)、本週完成的工作目標、本週我的學習成長。

報告繳交時間是週五下班前,因為我希望大家可以在每週工作結束時,進行自我盤點,我通常利用週末給回饋,這樣週一上班時,大家就可以聚焦目標前進。

週報形式簡單,但要寫好卻不容易。至今,仍有五成的人會被我要求補件。最基礎的錯誤是,目標設定不符合SMART原則:明確性、可衡量性、可達成性、相關性、時限性。

但最常見的誤區則是,大家搞不清楚投入(Input)、產出(Output)、成果(Outcome),三者到底有什麼不同。

在交報告前,我特別提醒,工作「目標」的撰寫重點在最終展現的outcome,不在input,那只是你的過程;也不是output,那只是你交付的東西。

Outcome指的是,你的投入或產出到底對公司或客戶產生了什麼不同,你具體貢獻了什麼效益!

即便有事前的提醒,但多數人仍習慣描述自己的input。譬如:製作課程文宣、規畫教育訓練、製作企訓簡報、討論與某機構合作……。

我這才驚覺,「以終為始」的習慣建立還真不容易!

我在乎此事,不是在玩文字遊戲,而是我深知,埋頭苦幹是最簡單的,但我們的時間如此有限,如果沒有時刻提醒自己的動作對準最終目標,當努力到最後才發現,你正在爬的梯子其實是搭在錯誤的牆上,那一切都白費了。

譬如,寫了A程式,就可以提升網站效能B%嗎?做了C場招生說明會,就可以得到D個客戶嗎?做了E場教育訓練,就可以提升員工生產力F%嗎?拿到X個名單,就可以轉換出Y元收入嗎?

癥結點在於,我們習慣性的認為,「有做」就等於「做好」;有「投入」就等於有「結果」;有「產出」就等於有「效益」。但這些等號常常是不成立的。

道理很直白,但為什麼大家還如此迷戀「投入」?

人性吧!這簡單多了,只要願意做就好了,不需要費力的思考投入跟目標間存在的許多變數,進而找出最關鍵的投入為何,頻繁的修正投入。

在傳統生產線上,只要動作被執行,結果通常可以被預期。但如果事業正在轉型,光是認真投入幾乎無法達到目標,因為此時,做正確的事,遠比把事情做正確,重要得多。

以終為始,就是做正確事的習慣,在行動前務必把目標想清楚。如此簡單的四個字,要落實卻不易,也難怪成功學大師柯維,把它列在高效人士七個習慣中的第二個。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