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關鍵產業

電子製造產業

其他製造業

服務業及其他

金融保險業

股價表現優於同業 
產業
企業
2023年營收
碳生產力
成長率
碳排
增加率
減碳作為
紡織纖維
2023年營收:257,204
碳生產力成長率:9%
碳排增加率:-12%
減碳作為:內部碳定價實施、持續蒐研碳捕捉相關作法、提升能源效率、原料轉型研發。
2023年營收:7,839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建立「新原物料導入評估系統」並穩定購買綠色環保原;汰換耗能高的機台。
2023年營收:32,459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7%
減碳作為:推行智慧紡織,提高能源效率到採用可再生能源,從改進原料來源到推廣循環經濟。綠電使用占比41% 。
化學工業
2023年營收:4,991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回收再利用TMAH廢液累積總量逾14萬噸;採購回收原料比例40.88%;特化產品使用可再生原料(含可再生之新鮮液)比例達73.89%。
2023年營收:8,318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完成 6 項煤化學產品及 4 項碳材料系列產品碳足跡盤查及查驗。
2023年營收:7,861
碳生產力成長率:3%
碳排增加率:-13%
減碳作為:永光四廠取得綠色工廠標章;發展永續產品。
2023年營收:11,026
碳生產力成長率:25%
碳排增加率:48%
減碳作為:投入創新回收技術開發,推廣回收二醋酸纖維素回收再製成為初級原料。
2023年營收:3,455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11%
減碳作為:推行綠色採購、在地採購,進行製程改善、研發低碳產品。
2023年營收:20,817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1%
減碳作為:推動循環經濟方案節約成本、開發碳捕捉產品、回收 PET 開發出再生原料。
水泥工業
2023年營收:109,314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擴大投資歐亞非低碳水泥市場,布建完整、綠充儲一體的新能源產業鏈
2023年營收:80,183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連續四年達成SBTi科學減量目標,積極推廣獨家研發的低碳墁砌水泥。
鋼鐵工業
2023年營收:363,326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10%
減碳作為:製程改善,推資源循環再利用,如:廢酸洗液、礦泥、舊耐火材等
2023年營收:5,015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34%
減碳作為:增設太陽能發電及噴砂機,後者有效降低酸耗量及後續廢汙泥產生量。
2023年營收:60,962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國內第一家全品項取得 EPD(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的建築用鋼鐵公司。
2023年營收:34,882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9%
減碳作為:經費投入節能措施、參與「1+N 碳管理示範團隊」計畫。
2023年營收:15,232
碳生產力成長率:0%
碳排增加率:-12%
減碳作為:透過洗滌塔濕式處理設備處理流程優化減少空污; 發展與設置再生能源。
塑膠工業
2023年營收:10,087
碳生產力成長率:17%
碳排增加率:-27%
減碳作為:溫室氣體抵換、太陽能發電自用、購買綠電、減少產品運輸碳排。
2023年營收:26,414
碳生產力成長率:9%
碳排增加率:-35%
減碳作為:產品碳足跡、水足跡管理;建置超重力氨氮回收系統;設置全國首座 500kw 級低壓蒸汽 ORC 發電系統。
2023年營收:199,139
碳生產力成長率:-6%
碳排增加率:-4%
減碳作為:內部碳定價;廢噴砂再利用;石化製程設備元件精簡。
造紙工業
2023年營收:20,955
碳生產力成長率:0%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導入「全自動虛擬量測 (AVM) 系統」,經由 AI 模型預測掌握製程全貌,提升造紙效率創造減碳效益。
電子零組件業
2023年營收:90,551
碳生產力成長率:25%
碳排增加率:-36%
減碳作為:持續優化能源管理,主要生產基地華南廠區通過節能技改專案審核。
2023年營收:60,488
碳生產力成長率:17%
碳排增加率:-31%
減碳作為:建置永續控制塔碳管理資訊化系統;設計創新低碳產品。
2023年營收:30,044
碳生產力成長率:14%
碳排增加率:-18%
減碳作為:設備汰舊換新節電、執行智慧工廠計畫、與供應商溝通碳盤查計畫。
2023年營收:36,311
碳生產力成長率:11%
碳排增加率:-22%
減碳作為:擴大在適配器電源塑膠殼體設計中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塑膠再生料PCR、推動送貨紙箱再利用、導入雨水及冷凝水回收專案。
2023年營收:98,323
碳生產力成長率:11%
碳排增加率:-22%
減碳作為:「群光八綠」專案,自推動公司綠色建築為始,延伸至綠色生活、產品、行銷、採購、物流、生產、再生,逐步達成減碳目標。
2023年營收:27,845
碳生產力成長率:21%
碳排增加率:-24%
減碳作為:推動「5R 綠色循環設計」產品理念;落實綠色採購、導入綠色製程。
2023年營收:12,915
碳生產力成長率:6%
碳排增加率:-13%
減碳作為:執行經濟部「以大帶小低碳轉型計畫」專案,建構供應商數位化碳盤查系統。
2023年營收:401,227
碳生產力成長率:19%
碳排增加率:-22%
減碳作為:積極投入再生能源使用、綠建築解決方案,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
電腦及周邊設備業
2023年營收:1,085,611
碳生產力成長率:30%
碳排增加率:-37%
減碳作為:完成以ISO 14064-1:2018之內部碳盤查系統,購買綠電比例達四個廠區用電總量佔比27.92%
2023年營收:203,595
碳生產力成長率:17%
碳排增加率:-30%
減碳作為:建置系統平台強化有害物質管理, 篩選供應商以落實原物料與產品符合規範要求;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平台。
2023年營收:241,901
碳生產力成長率:16%
碳排增加率:-19%
減碳作為:以大帶小專案;綠色建築標準新建廠房;記憶體回收再利用,再生料、產品去塑化設計。
2023年營收:25,792
碳生產力成長率:15%
碳排增加率:-25%
減碳作為:導入綠色設計,研發低碳綠色製程。規劃 AI 智能應用,達成資源效率優化。
2023年營收:1,256,783
碳生產力成長率:14%
碳排增加率:-25%
減碳作為:導入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導入節能設備、建置再生能源發電、採購再生能源及憑證。
2023年營收:867,057
碳生產力成長率:14%
碳排增加率:-22%
減碳作為:建立「脫碳目標管理平台」;包裝紙箱配方採100%再生紙材、與外部合作夥伴共創鋰電池回收產線。
2023年營收:946,715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28%
減碳作為: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邀請34家重點供應商加入仁寶ONE+N 電子業供應鏈淨零加速計畫。
2023年營收:148,333
碳生產力成長率:9%
碳排增加率:-19%
減碳作為:持續開發低碳永續材料,優化製程資源使用率、產品使用高比例消費後回收 (PCR) 材料等,二度入選碳競爭力百強,低碳創新問卷分數為產業第一,百強第二。
2023年營收:241,308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11%
減碳作為:提升產品能源效率、使用再生原物料、產品與包裝材的回收設計,減排減廢。
半導體業
2023年營收:222,533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12%
減碳作為:獲評道瓊永續指數為全球晶圓代工業第 1 名。
2023年營收:7,631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14%
減碳作為:辦公室節能,全面性更換LED燈具、推動餐盤、紙箱回收。
2023年營收:35,348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建置再生能源,研發低耗能晶片產品,創造之綠色收益已達約 86.2億元
2023年營收:7,649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8%
減碳作為:經濟部「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計畫;設計低耗能之產品。
2023年營收:21,356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執行經濟部「以大帶小低碳轉型計畫」專案。推動三階段進行智慧能源管理。
2023年營收:29,892
碳生產力成長率:-22%
碳排增加率:0%
減碳作為:導入碳管理系統;進行綠色產品管理,2023 年節能產品佔整體營收約九成。
其他電子業
2023年營收:18,676
碳生產力成長率:32%
碳排增加率:-33%
減碳作為:溫室氣體抵換、太陽能發電自用、購買綠電、減少產品運輸碳排。
2023年營收:159,757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14%
減碳作為:全球12個廠區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認證、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增加。
2023年營收:6,162,221
碳生產力成長率:3%
碳排增加率:-4%
減碳作為:推行「建構營運本地化」的商業模式、推出「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和「智慧城市」三大智慧平台。
IC設計
2023年營收:1,483
碳生產力成長率:13%
碳排增加率:-23%
減碳作為:開發新世代溝槽式製程平台並導入新式廢氣處理設備。
2023年營收:11,966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2%
減碳作為:2023 年的能源轉型與智慧應用相關產品營收占比達 83.67%。
2023年營收:110,429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4%
減碳作為:投入研發節能產品,2023年節能產品營收占總營收33%。
2023年營收:433,446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17%
減碳作為:2023 年帶動供應鏈減碳共計約42 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附量。
光電業
2023年營收:17,770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導入全紙化包裝設計、導入生物降解袋、生產產品節能 8%
2023年營收:17,128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16%
減碳作為:以「RTO 廢熱回收設備抵換專案」取得環境部碳抵換;推動綠色運籌,減少空運重量、採行低碳包裝。
2023年營收:1,859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25%
減碳作為:推行節電政策;減少廢棄物,落實可回收再利用之塑膠、協調化學品空桶,由原廠商回收再利用。
2023年營收:247,964
碳生產力成長率:-6%
碳排增加率:-9%
減碳作為:鼓勵同仁提出節電方案;設立跨單位綠電採購團隊;於製造營運單位成立「節能特攻隊」。
2023年營收:44,089
碳生產力成長率:-3%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導入「UL 2799廢棄物零掩埋制度」,盤點各廠區可再利用廢棄物材料後,取得「廢棄物零掩埋聲明書」,提高廢棄物回收實際轉化率。
2023年營收:211,741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12%
減碳作為:利用「iFM (intelligent Facility Management)」進行數位輔助,監控溫室氣體排放、廢棄物減量、化學品回收、能資源耗用及節能等動態。
食品工業
2023年營收:10,576
碳生產力成長率:3%
碳排增加率:0%
減碳作為:連續9年獲得環境部頒發為綠色採購績優企業;生產每噸產品用電下降至 147 度,較前一年減少 5.9%。
2023年營收:1,930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4%
減碳作為:將經典乳加包裝內使用多年的紙板去除;完成八德工廠全場域智慧電表架設。
2023年營收:4,900
碳生產力成長率:0%
碳排增加率:2%
減碳作為:辦公室節約用水及用電,電源及空調的設計採分區管理。
2023年營收:16,314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規劃「工廠改造」,導入智慧製造與智能營運系統降低耗損及浪費。
橡膠工業
2023年營收:96,201
碳生產力成長率:17%
碳排增加率:-30%
減碳作為:使用太陽能發電系統、各廠區建立環境管理系統,推動節能方案與設定每年節能目標。
2023年營收:31,427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4%
減碳作為:完成集團溫室氣體查證、19 項主要產品牌號碳足跡查證、增加使用低碳燃環境面料、裝置太陽能發電裝置、外購再生能源等
汽車工業
2023年營收:38,507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0%
減碳作為:經濟部「 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 」 專案;導入「內部碳定價」。
2023年營收:82,121
碳生產力成長率:12%
碳排增加率:-18%
減碳作為:帶動供應商、子公司碳盤查輔導及碳排放低減活動、執行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運輸工具製造業疫後升級轉型診斷輔導計畫」
電器電纜
2023年營收:26,436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15%
減碳作為:設定大亞集團 2050 Scope1&2 淨零排放目標 、制定大亞集團減碳路徑圖。
電機機械
2023年營收:17,619
碳生產力成長率:13%
碳排增加率:-23%
減碳作為:原料採用回收鋼料比例平均達 96%,裝設環境監測系統,優化製程設備。
2023年營收:24,633
碳生產力成長率:0%
碳排增加率:-13%
減碳作為:致力於提升產品能源效率,開發出多項綠色產品與節能產品,協助客戶與終端使用者達成環境減碳與永續發展之目的。板
2023年營收:59,394
碳生產力成長率:12%
碳排增加率:-14%
減碳作為:2023 年起全面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事業群有年度允許額度並實際編列預算。
生技醫療
2023年營收:3,186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針對大腸癌藥物艾諾肯進行碳足跡盤查,了解其生產過程的碳排放熱點以進行製程優化。
2023年營收:10,635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10%
減碳作為:透過綠電採購,達成再生能源使用率達2% 之目標。
電子通路業
2023年營收:29,514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成功研發智慧電表及雲端能源管理系統,推出「混合式能源監測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2023年營收:49,273
碳生產力成長率:3%
碳排增加率:1%
減碳作為:總部導入七萬度綠電,提前完成三間子公司溫室氣體盤查。
建材營造
2023年營收:14,507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響應綠色採購;逐步改善各項耗能設備。
2023年營收:19,443
碳生產力成長率:-20%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累計取得 23 項綠建築標章、七項智慧建築標章、四項碳足跡標章,超前發展「低碳永續建築」。
航運業
2023年營收:39,100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將航太領域的高端技術延伸至沼氣發電、儲能系統以及燃氣渦輪機等能源業務; 自建三座儲能案場。
2023年營收:184,817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1%
減碳作為:台灣首度加入國際油商與區塊鏈平台建立的永續航空燃油計畫,引進企業採購SAF合作模式,提供可追蹤驗證減碳報告,推動永續航空燃油。
2023年營收:14,375
碳生產力成長率:13%
碳排增加率:-21%
減碳作為:台灣第一間擁有低碳燃料船舶的船東。現成船定期進塢時皆將船體升級節能環保漆,降低阻力減少油耗。
通信網路業
2023年營收:15,941
碳生產力成長率:29%
碳排增加率:-9%
減碳作為:啟動綠色能源採購計畫;發表第一款使用PCR塑料之綠色產品。
2023年營收:51,158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所有產品皆符合歐盟廢棄電子電機設備指令,建置環保材料雲端圖書館平台。
2023年營收:36,690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13%
減碳作為:提升產品構件及包裝的環保材料使用占比、充電效率; 2023 年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達 23.11%。
2023年營收:223,199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自行開發創新環境永續發展管理系統(EARTH)、智慧節能系統(iEN)等,進行節能管理與能效提升。領先同業訂定內部碳費機制,
2023年營收:30,380
碳生產力成長率:9%
碳排增加率:-9%
減碳作為:經濟部「以大帶小製造業低碳化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計畫,建置供應商電子化管理系統。
貿易百貨
2023年營收:317,042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建置「永續農場」創新實踐循環經濟,將門市咖啡渣回收轉製成有機質肥料並施用於契作高麗菜田,作物再用於鮮食產品或於門市新鮮販售。
其他
2023年營收:103,527
碳生產力成長率:12%
碳排增加率:-1%
減碳作為:發展綠色技術因應統包工程各階段環境風險,採用最先進環保製程。
2023年營收:28,660
碳生產力成長率:10%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推行永續採購、加速充電樁建置以塑造電動車生態圈、參與太陽能電廠的建置。
2023年營收:97,526
碳生產力成長率:11%
碳排增加率:-5%
減碳作為:建立視訊訪廠機制;要求百萬元以上供應商簽署人權及環境永續條款暨廉潔承諾書。
2023年營收:14,205
碳生產力成長率:-2%
碳排增加率:-8%
減碳作為:推動無紙化流程,導入房地產科技,逐步將傳統實體仲介服務變為整合線上 (online) 線下 (offline) 的O2O 服務流程。
居家生活
2023年營收:4,752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18%
減碳作為:突破環保再生聚酯 (R-PET) 生產技術,佔原料耗用達17%。
資訊服務業
2023年營收:35,184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1%
減碳作為:使用再生能源、申請溫室氣體抵換。
運動休閒
2023年營收:4,730
碳生產力成長率:-7%
碳排增加率:-21%
減碳作為:導入碳管理平台監控工廠和辦公室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數據透明化。完成有害化學品的替換,規定廢棄物需交由合格廠商處理。
綠能環保
2023年營收:12,395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3%
減碳作為:制定碳中和路徑,並逐步推動節能減排;完成南部研磨廠燃料轉換天然氣專案。
數位雲端
2023年營收:109,243
碳生產力成長率:5%
碳排增加率:0%
減碳作為:供應商 100% 簽署永續發展守則;大型物流中心採綠建築概 興建且自產再生能源,年產出 >120 萬度綠電。
觀光餐旅
2023年營收:1,279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24%
減碳作為:國賓台北、新竹館廚餘 廢棄物再利用比率為 100%;推動日常營運節能作為。
金融保險業
2023年營收:66,696
碳生產力成長率:8%
碳排增加率:-8%
減碳作為:建置實體與財務碳排 放管理資料庫; 首批成為 TNFD 先行者(Early Adopter) 的金融機構。
2023年營收:38,570
碳生產力成長率:11%
碳排增加率:-7%
減碳作為:全面汰換耗能設備、推廣電動化 / 低碳化運具、建置碳中和分行、綠建築分行、太陽能分行及擴大使用綠電之據點。
2023年營收:98,090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8%
減碳作為:元大銀行「全系列信用卡」完成碳中和查驗、元大證券「線上投資理財服務」完成碳足跡查驗。
2023年營收:49,311
碳生產力成長率:4%
碳排增加率:2%
減碳作為:推動綠建築貸款667 件,授信餘額達新臺幣 78.25 億元。購入再生電力達 86.55 萬度,取得再生能源憑證 842 張。
2023年營收:136,576
碳生產力成長率:-9%
碳排增加率:2%
減碳作為:擔任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首年輪值主席。2023 年底成為臺灣金融業通過 SBTi 審查據點遍及最多國家的業者。
2023年營收:123,273
碳生產力成長率:6%
碳排增加率:-18%
減碳作為:擴大使用再生能源、持續無紙化辦公室、 達成保險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實務手冊進階目標。
2023年營收:21,978
碳生產力成長率:-1%
碳排增加率:6%
減碳作為:設置線上學習平台,減少教育訓練教材紙張使用、持續響應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公司午休時間關燈一小時。
註1:

此表格按產業、碳排資料下載順序排列,彼此並無排名。

註2:

碳盤查範圍不包含子公司者,以個體營收計算碳生產力,其餘以合併營收計算。

資料來源:

公開資訊觀測站、上述公司永續年報、CMoney

研究分析:

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程莉茜

商周碳競爭力100強調查說明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自2022年起舉辦「碳競爭力100強」調查,初衷是希望找出在法規還未強制要求下,有哪些企業已經跑在前面,提前備足未來所需的「碳競爭力」,時至今日,更希望看出哪些企業「持續成長」。

本調查中有2部分,公開資料分析及問卷評分,2部分中的各指標分數相加後,總分為100分,總分越高,碳競爭力越強。本調查按照總分排序選出百強。

公開資料由商周主動蒐集公開資訊觀測站、企業永續報告書上的量化資料,以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產業分類為準,依同產業企業相對表現進行評分,此部分共占總分70分,本次篩出過去3年有完整連續碳排資訊且出版永續報告書的企業,共447家。

問卷部分由商周先發出邀請通知,再由企業主動填答,並依照填答內容進行評分,此部分占總分30分,無填答者以零分計算,本次共回收181家問卷。

最後以各產業企業家數做為權重,取出碳競爭力百強名單。

公開資料及問卷說明如下

  • 公開資料,由評審團選定5項指標,再由企業之永續報告書、公開資訊觀測站之資料進行計算。
    • 碳排增加率:2021至2023年之範疇1+2(編按:範疇1為來自製程或工廠的直接碳排,範疇2為公司自用的外購 電力、熱、蒸氣等能源利用的間接碳排)的碳排平均增加率,此數字越大,得分越低。
    • 碳生產力成長率:2021至2023之1+2的碳生產力平均成長率,此項目乃比較2022+2023年與2021+2022年之平 均碳生產力,數字越大,得分越高。
    • 減碳承諾度:按照國際指標SBTi的標準,依已申請並設定目標、已申請並立下承諾、未申請等3類別,分3級給 分。
    • 管理階層:依企業永續或環境工作之最高負責層級給分。
    • 範疇3碳排:企業是否已揭露範疇3碳排(編按:範疇3包含員工通勤、商務旅行以及產品生命週期的所有間接碳 排)。
  • 問卷調查,由台大風險中心研擬13題組,內容涵蓋「淨零目標、減碳計畫、揭露準則、低碳創新、再生能源使用、針對碳費及碳權的規畫」等面向,希望檢視企業的實際減碳作為。

評委名單

  • 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 李堅明
  •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林泉興
  •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莫冬立
  •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羅時芳
  •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商周CEO學院院長 邱奕嘉

研究合作團隊

  • 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
  •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 周桂田
  • 亞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 郭雅婷
  • 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 趙怡萌
  • 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 卞中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