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應冷靜和精確看待北京白皮書
白皮書只是舊調重提,不是紅色警戒
在台灣大選選情白熱化之際,北京當局發表對台白皮書,北京在此時下出這一著棋,用意何在? 美國華府對此做出的表態,有何考量?台灣應該以何種心態來因應?
北京發表「一個中國原則」白皮書,就其基本立場和陳述觀點而言,和一九九三年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並無甚差異,較特殊地方就是用了不少文字批判主政十二年的李登輝路線。其所以引起美國高度關切和強烈反應,主要在於「時機」問題,因為華府一直努力在協調兩岸不要在台灣總統選舉期間有特別動作出現。
台北的反應原本低調,但隨著華府態度轉硬卻也強硬起來,然後陳履安以北京發表白皮書為由,跳出來挺連並說兩岸情勢已瀕臨戰爭邊緣,國民黨的剩餘價值尚可救台灣云云。事實上,假如把四年前的總統選舉拿來和今年相比,那今年就顯得平靜和緩和多了,根本沒有緊迫性的危機問題存在,陳履安實在是言重了,也讓選舉加重不安情緒。
此時,台北的因應之道除了要冷靜分析外,更要精確掌握北京發表白皮書的動機與目的。台北不能「完全」隨著美國的表態而動作,原因在於台北所要考量的是以國家安全及台海和平為主,但華府除考量台灣安全因素以外,它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一、國內總統選舉年的政治之糾葛;二、新世紀中美爭鋒的全盤戰略考量;三、雙方在亞太地區政治威望的較勁。易言之,台北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應該具有自主利益優先的思維之道。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