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假裝不是業配」只會更扣分,α世代為何更信官方廣告?

1.年輕世代真的難搞定?為何越直白越能打動他們?Z、α世代看似多變,其實是環境所造就,理解成長脈絡,才能與他們建立長遠連結。
2.好廣告別再繞彎!看懂年輕世代如何挑選資訊、為何不愛被娛樂式行銷?又為什麼重新信任官方業配廣告?

書名:α世代,這群小朋友決定我們的未來/作者:小々馬敦/出版社:任性

在與企業方談論Z世代或α世代的特徵時,常會有人問到:「這些行為特徵究竟是這個世代特有的,還是反映了整個時代的趨勢?」

面對這個問題,我通常會解釋:「各時代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會影響在同一時期成長的世代,使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具有一致特徵。」並進一步說明:「正因如此,更有必要理解該世代是在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中,建立人格與價值觀。」

所謂的人格,通常會在童年時期奠定基礎,進入青春期後,受到周遭環境與人際關係影響,逐漸確立價值觀。到了十八歲後的青年期,該世代共通的行為特徵會更加明顯。

在研究X、Y、Z及α世代時,也遵循這樣的觀點,只要能理解世代的成長歷程,並結合該時代的流行文化、社會氛圍與生活環境,就能更全面的掌握其行為特徵。

隨著時間推移,Z世代成為行銷界的關鍵字。例如如何開發出Z世代喜愛的產品?如何找到打動Z世代的行銷宣傳模式?同時,以他們為市場目標的行銷手法,以及相關書籍和文章也越來越多。

另一方面,隨著我們深入了解這群消費者,也更常聽到企業對推動Z世代行銷的幻滅及感慨:「若要滿足他們極多元的價值觀,會相對縮小市場規模,導致業務版圖難以拓展。」這也是許多企業的一大隱憂。

無論哪個時代,年輕一代的價值觀通常比上個世代更符合當下社會需求,並推動進步與變遷。

正處於自我成長期的年輕世代,會消費的商品類別其實不多。類別大致包括流行時尚、美容、飲食、旅遊、娛樂等,主要涉及交際、交通等「交流」相關活動,但這些類別以外的行業,如果將年輕人設定為目標客群,收益反而較低。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在進行研究活動時,經常告訴企業方,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而只將年輕人視為賺取收益的目標,更應向後退一步,俯瞰、理解與年輕人建立連結的意義及重要性。

目前,α世代(二○一○年至二○二四年出生)正處於人格逐漸形成的少年期,而Z世代則正經歷確立性格的青春期。在這個時期,讓年輕人對企業或品牌產生認同感,或視作美好回憶的一部分,這種情感上的聯繫,有助於提升日後的LTV(Lifetime Value,顧客終身價值),使他們在成年後能進一步支持企業。

從未來年輕世代的消費力以及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思考,或許能一窺新時代前景與商機。

未來,我們也將持續觀察α世代邁向自立的過程中,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是否出現新變化,深入了解這世代的成長過程。

另一個較常見的問題是:「現在的大學生,實現經濟獨立後,價值觀和行為是否有所改變?」也就是「世代的行為特徵,是否隨著年齡而變化?」

以我的經驗來看,他們在進入社會後,價值觀和行為特徵不會產生劇烈變化。當然,隨著可支配所得增加,消費習慣自然會有所改變。例如不再像學生時代那樣愛吃吃到飽,反而更傾向少量但美味的食物。但我認為像是「不想浪費錢」的節儉態度是不會變的。

十年前,我從外商顧問公司經營者轉換跑道投入教職,生活環境產生了巨大變化。過去,我的工作從未與大學生有太多接觸,但轉職後,經過相處,逐漸改變我對他們的看法。

剛開始,我對許多事情感到困惑。例如常在言談間省略字句、發表時習慣拿著手機、對會面時間和地點都含糊決定等。但跟他們共同相處幾個月之後,我慢慢理解到那些行為背後的價值觀與環境,也逐漸能包容、接受價值觀上的差異。

以見面約時間或地點不夠明確為例,是因為他們覺得只要當天再用手機聯絡就好,也反映出不想給對方壓力、體貼彼此的想法。了解後,我甚至開始認同:「或許這樣的思考方式,更符合時代趨勢。」更心生:「這些孩子未來將創造出嶄新的社會標準,確實該支持他們」的想法。

試著包容年輕一代的想法,並適時調整自身價值觀,社會才能往健全且持續成長的方向發展。隨著年齡與性別的差異逐漸淡化,年輕世代的價值觀,將對未來發揮更強的影響力。

α世代:不要強行幫我貼上標籤。比起想買的商品,他們更在乎「不必買哪些商品」。

年輕世代普遍認為「廣告只會說商品的好話,沒有參考價值」,因此大都選擇忽略。而企業為了避免被忽視,會試圖讓廣告變有趣,但這樣的做法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對年輕人來說,網路上本來就充滿各式各樣有趣內容,他們並不指望廣告帶來娛樂價值。

相較之下,Z世代更在意商品適不適合自己,他們會為了確認,積極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訊。雖然Z世代會廣泛參考各種資訊,但他們通常會下意識避開廣告與業配,這類資訊對他們而言缺乏公信力。

同樣的,他們也很少主動參考由企業或品牌官方帳號所發布的資訊。不過,這種趨勢近年來開始產生變化──由於在社群媒體上越來越常看到過時資訊或誇大不實的業配,因而懷疑社群資訊的可信度,轉而覺得官方情報比較可靠。

因此,我認為未來的行銷模式,應建立「協助消費者確認官方資訊,再到社群媒體補充不足之處」的流程。此外,廣告也應該明確告知來自官方,不須刻意掩飾,而是直接表達重點,協助消費者選擇。如果試圖抓住目光,刻意營造不像廣告的假象,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值得參考,最終造成反效果。

另一個重點是廣告創意。目前大多電視廣告都會以有趣的故事包裝,將商品資訊隱含其中。但年輕世代其實並不樂意花時間解讀廣告的弦外之音。

以通訊公司的家庭優惠廣告為例,該廣告是一段有趣的小故事,間接表達「家人一起使用會更划算」,直到最後出現「家族方案更優惠!」的文字。

廣告雖能帶來娛樂,但觀眾不會主動解讀其中含義,因此商品資訊可能根本不會被記住。即便是那些很動人或暴紅的廣告,也存在類似問題。越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內容,觀看次數往往越高,但並不代表觀眾會對商品產生認同。

如果回歸隱喻的本質,它的本意應該是「用容易理解的事物比喻,讓內容更具說服力」。但廣告在設計時卻經常過於刻意,變成一種拐彎抹角傳達資訊的技巧,讓觀眾需要額外花時間解讀,反而降低廣告效果。

因此,廣告所表達的訊息應該清晰且直白,幫助消費者快速理解,這才是現代廣告應該追求的方向。

作者:小々馬敦
出版社:任性
出版日期:2025年6月30日

小々馬敦 簡介
品牌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Brand Engineering Inc.代表董事、產業能率大學經營學系教授、產業能率大學大學院(研究所)綜合管理研究科教授、日經廣告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曾任職於全球大型廣告代理公司,負責規畫快速消費(FMCG)品牌的行銷策略,後轉入品牌顧問業界。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