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就該給正確解答?給「合理」答案,才能避免集體撞牆

書名:CEO的哲學必修課\作者:聖地亞哥.伊尼格斯\出版社:臉譜
哲學的目的是帶給我們洞見、幫助我們更深切理解世界、回答「我是誰」的問題,或是推敲說理,幫自己找到理由去行動。
每個重大問題背後幾乎都有哲學思考。隨著時間推移,哲學變成一門專科,只在學院裡鑽研。
儘管如此,從哲學得出的價值或原則,仍能解釋我們人生的里程碑以及關鍵抉擇,就如同根據某一思想流派,分析公司或其他組織的活動。
因此,學習哲學的第一個理由是,在別人替你詮釋之前,先掌握解釋自己生命或你所經營公司的主導權。
哲學思索不是思想巨擘的專利,反之,想反思生活和行為意義的人,都適合進行哲學思考。
「未經審視的生命不值得活。」蘇格拉底說。許多人認為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之父,他主張人跟其他物種的差別在於我們有自省的能力,且能向自己提出「我是誰」、「我該做什麼」、「我能知道什麼」等深刻問題。上述,以及其他關於世界和我們怎麼與之互動的基本問題,正是哲學核心所在。
哲學家的任務,本就跟所有人類生命中關鍵時刻所應對的大哉問有關。
人們常說,最好的教練不見得要我們迅速修正錯處、給我們現成的建議,但好教練會提出問題,引領我們反思。
有時,在我的策略課上討論商業案例時,學生問我,在特定情況下正確的決定是什麼?這個問題錯誤的假設了每個商業情境都有一個正確的決定。
當我回答,最佳解決方案取決於一系列因素,例如股東價值、利害關係人的互動以及機遇時,有些人頗感躊躇,有些學生會知道教師指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但他們常期望某些答案能消除不確定性。
為了回應他們,我解釋說,談論策略問題,甚至任何複雜的商業問題時,說出「最合理」的答案比「正確」的答案更有意義。
此外,正如策略專家所解釋,足以左右大局成功率,例如八成,取決於決策的執行方式,而非策略本身。而且,運氣可能也會大大影響結果。
傳統上,教師被期望為學生提供不容置喙的答案,但網路的出現改變了規則。例如,我的學生經常比我更了解一家公司的現況,有一兩個甚至可能在那裡工作過,能提供內部人士的獨特洞見。教師的角色已轉移到規畫如何學習。
這個過程經常在公司中上演。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認同「老闆永遠是對的」這句知名俗諺,我相信許多人也不認同。然而,確實有不少經理人似乎相信,他們在會議或簡報中所說的話應該被優先處理,而且無論如何大方向總是正確。
這種傾向通常源於害怕自己弄錯了,這份害怕每每會讓經理人坐立難安。許多人認為,如果沒辦法隨時隨地展現最佳判斷力,那他們的領導地位將搖搖欲墜。
然而,就像對待教師一樣,我們沒理由期望老闆能洞悉一切,遇到什麼情況都拿得出對策。何況,淺見以為,領導者最讓人欣賞的德性之一,就是在做決定前傾聽他人的想法。
對領導者而言,重要的不是「占上風」,而是客觀上正確。哪些決策才正確,讓時間來揭曉。
有些經理人自以為有「相信我之術」,加上一些膽小的下屬願意順從,構成了一種糟糕的治理和決策體系。它摧毀了團隊合作的所有益處,產生團體迷思,扼殺創新。
在《論爭辯術》中,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探索了正當(fas)和不正當(nefas)的概念。叔本華區分「有理」(recht haben)即正確,和「占上風」(recht behalten),意為在爭論中占優勢。說一個人有理,他是在捍衛客觀的真命題,但說一個人占上風只是在強加自己的意見,跟命題是否為真、可否接受沒有關聯。
這本論著提出三十八種策略,可用於舌戰群英。除了呈現經典論證外,叔本華還給讀者一份正當辯證資源清單,例如「預設立場」(質疑論證背後的基礎假設),以及明顯虛偽的方法,攻擊對手人格而非他們的想法,甚至故意出言不遜以使對手失去鎮定,露出破綻。
然而,我們關注的不是贏得爭論本身,而是理解領導力與推理之間的關係。換言之,在哪些情況下,僅僅因為是老闆就一定是對的?
一、有時,強加自己的意志是正確的做法
卡爾.E.魏克(Karl E. Weick)最喜歡用一個故事來說明領導力和策略的挑戰:
一支瑞士警察小隊在暴風雪中迷失在山中。他們以為自己要完蛋了,但其中一名隊員從背包裡拿出一張地圖,隊長用它找到了一個村莊。安全後,隊長發現那張地圖是庇里牛斯山的,而不是阿爾卑斯山。
這個故事的教訓是,地圖有助於保持冷靜、提供信心,並朝一個方向前進。在那種情況下,也許帶著一點運氣,任何地圖都行。
同樣的,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危機中,領導者的判斷應該占上風,即使它並不完美或看似不明智。例如,在疫情期間,許多公司的經理人做出了武斷的決策,有時對結果根本沒頭緒。這些情況是真正考驗領導力的時刻,我們在組織中喚起信心,需要有人掌舵並設定航向。此時,優先事項不是絕對正確,而是快速且一致的行動,從而限制損害並強調溝通。
二、有時,先不下判斷是正確的做法
經理人經常向我坦言,他們在小型會議中感到自在,在大型會議中,因為無法控制議程或影響其他與會者而不安。
然而,領導組織少不了協調大型會議。許多公司會舉行大型高層管理人員會議,討論策略、腦力激盪或處理特定問題。例如,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經常舉行長達兩小時以上的會議,有超過五十位高管參加,討論廣泛的議題。
有些人認為這類活動浪費時間,會議應盡可能簡短,專注於具體決策,避免離題。而這種大張旗鼓的會議恰好相反,其優點在於促進整合、創新,幫助舉薦人才,如果管理得當,能讓與會者形成想法,還能增強領導地位。
傾聽和提問的能力,是影響深遠的領導德性。
這些情況下,經理人應該避免強加自己的意志,而是鼓勵資訊和不同見解的交流。經理人組織會議,讓同事發言,對特定議題提出意見,或給專家提供深入見解的機會,同時邀請大家推想未來,乃是健康的做法。
直覺來自經驗,是做出判斷的絕佳基礎。然而,「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當年輕的同事提出新穎、創新或反直覺的論點時,有時暫緩依賴直覺是明智的。
最後,我們應記住,領導是一項長期操練,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失敗比我們願意承認的程度還要更自然、更頻繁。
作者:聖地亞哥.伊尼格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5年5月31日
聖地亞哥.伊尼格斯 簡介
IE大學校長和戰略管理教授,是全球高等教育領域公認的具影響力者,他也是2019年Thinkers50創始人獎的首位獲得者。《金融時報》稱他為「在國際上推廣歐洲商學院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也是首位獲得Poets & Quants在2017年評選「年度院長」稱號的歐洲人。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