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財富自由後,他越來越焦慮⋯⋯一本巴菲特投資書找回平靜

書名:致富的心魔/作者: 安德魯.威金森/出版社:感電

之前我對於要不要賣公司覺得猶豫不決,但現在的我,比以前都更想賣。

當我想像自己有天睡醒,陽光灑進我的豪宅,我想像自己在後花園喝咖啡,我想像自己開著全新的保時捷駛出車道。

「你聽我說,我保證這個生意會在兩年內成長兩倍,因為 Shopify正在迅速成長。至於會計,那些都不會是問題,」我從白日夢中驚醒。

所有人的目光都到我身上,然而,當我回想發生過的事情時,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但,我又想到那台保時捷。

於是,我忍住疑慮。「來吧,我們握握手,把這件事完成吧,」我看著克里斯,身為公司財務長的他,很清楚經營事業有多累人,他對我微微點頭。

布萊恩用筆修改意向書,接著我們寫上自己的名字並簽名。我正在賣掉自己的寶貝。

從這一刻起,事情發展得很快。我們花了幾週和律師討論後,我簽了一疊堆得和電話簿一樣厚的文件。交易完成了。

在那之前,我的私人銀行帳戶隨時都有幾千美元,但從來沒有超過一萬美元。

那天晚上,我按下提款機,點選「查看帳戶餘額」,不久一張紙條隨之彈出。我拿起紙條,凝視了一會兒:三百○一萬一千六百四十美元。

那一年我二十八歲。

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有安全感。我口袋裡有我留不住的三百萬美元,我得先把它花掉。

「我可以試駕這一台嗎?」我問業務,他像保全一樣把我當小偷似的全程尾隨在後。

「我們簽完成文件後再試,」業務回答,他的表情就像一副不得不應付那些惱人車迷。

「這台多少錢?」我問他。

「十八萬美元,」他笑著答。

「價格我沒問題,我們去試駕吧,」我說。他看著我,不確定我是否真的有財力買車。我眼睛瞪得很大看著他。

「這就是人生啊!」我心想,當然,我其他生意也賺過一些錢,我會發一筆小獎金給自己,然後去買新衣服或新電腦之類的,但都無法和現在相提並論。

我決定把這筆錢變成我以為能買到的美好人生。

從「只要一千萬」到「再等到十億」,真正讓人疲憊的不是錢不夠,而是永遠不滿足的自己。

我想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我在餐廳點全餐,再來一瓶老紅酒,離開時給五成的小費。

我在各地查看各式的豪華公寓和豪宅,有些房子有酒窖和吧台,還有可以停十輛車的車庫。甚至還有停機坪。

最後,我決定在南橡樹灣買一棟精美的房子。

搬進來後,我開始豪奢旅遊。我包下私人飛機,帶朋友去陽光明媚的地方過週末。短程飛行可能讓我花超過一萬美元,但行程可以暢達無阻。

但奇怪的是,對二十七歲的我來說,每次生活升級後的興奮感,很快就消褪了。我就像吃美食一樣,只能暫時得到滿足,不久很快又餓了。

我抗拒不了每次生活升級帶來的短暫多巴胺刺激。我開始每隔幾個月換一次車,開始參加越來越貴的度假。

還有一件事讓我很驚訝:這些東西不僅沒有拉近我和朋友的關係,反而阻礙我們的關係。當我一夕致富後,我都是那個搶著埋單的人,但我很快意識到,這種慷慨反而適得其反。

我和老朋友吃晚飯,他似乎有點不爽我去埋單,覺得我好像在炫耀,或暗示他買不起。有了那次經驗後,我開始傾向各付各的,或讓對方埋單。

但奇怪的是,這又出現另一種煩惱,大家還是會不爽我。他們覺得我太小氣。

幾個月後,那筆交易帶給我的興奮感消失了,我奢華的新生活再次變得平淡如水。我覺得自己無精打采。

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終點」。那第二十口冰淇淋,吃起來永遠沒有第一口那麼美味。

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我開始渴望我原本不知道自己會想要的東西。不管周圍的人在意什麼,我也開始在意。

在致富路上該思考的從來不該是「多少才夠」?而是如何「負擔得起」。

我後來才知道,這叫模仿欲望(mimetic desire),無論你周遭的人認為什麼有價值和重要,你也會無意識關心和想要那些東西,不管是單純的時尚選擇,或是花俏頭銜。

這種模仿現象之所以可悲,在於它讓人們為了達到同儕認同的目標而犧牲自己的幸福。這種現象無所不在,很早就鎖定最沒有安全感的人侵襲。

雖然我現在很有錢,但還是很焦慮。就某些方面來說,我更焦慮了。我的責任更多,甚至有更多東西可以失去。

不出所料,那個聲音又在問我:「那接下來呢?」

每一個成功的創業家都會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還要繼續往前?你還不滿足嗎?」但人們沒有意識到的是,事業就像寄生蟲,它們必須成長才能生存。沒有成長,就無法增加收入,長期下來也無法提高薪資。

所以,我們要成長、成長,繼續成長。

實際上,我還有其他幾家公司,已經開始有不錯的獲利。但是,我的焦慮依舊。我心想,如果有了三百萬美元但這種感覺仍揮之不去,那麼我一定需要更多錢。然後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我心裡的聲音才能停下來,那個不斷問「接下來呢⋯⋯?」的聲音。

經營事業很好玩,我熱愛從零創造出東西的感覺。

但是,我注意到一些狀況。我常想到很棒的商業點子,但想到要付出大量精力去做後,我就放棄了。我對於創業所須承受的壓力,覺得筋疲力盡。

如果我想要維持平靜的生活,就必須徹底改變我的工作,不能一直創新事業。

我坐擁一大筆現金,卻沒辦法創業,於是我心不甘情不願的想,我該好好搞懂投資。

有一天,我在投資類區隨意瀏覽,看到《巴菲特勝券在握》這本書,這是多年前我在父親書架上,看到的其中一本。我不假思索的把它拿起來。

我一直聽說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人,但我真的完全不在乎,因為我想不到有什麼事情比投資更無聊。

回到家後,我以為只要翻個幾頁,我就會無聊到把書丟到一旁。但意外的是,書裡的內容深深吸引我。事實證明,巴菲特已經破解成功的秘密,知道如何不用做他不想做的事,並取得最高層次的成功。

我很快就折服於巴菲特的天才,明白我之前完全誤解他了。

除此之外,他也不過豪奢生活。他不用靠買愚蠢的跑車讓自己感覺良好。

我意識到一種全新的商業思維方式。他的方法無痛多了。

雖然我知道自己想去的方向,但我其實不知道該如何抵達目的地,我從沒投資過任何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唯一的股票投資就是叔公給我的蘋果股票。

不久後,巴菲特和他的商業夥伴蒙格,成了我在商業世界的偶像。他們成為我學習投資和交易企業的指導原則,最後再根據我學到的經驗,融入自己的見解。

作者: 安德魯.威金森
出版社:感電
出版日期:2025年4月30日

安德魯.威金森 簡介
加拿大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北美科技與媒體圈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25歲創辦MetaLab,一家後來為Slack和Shopify打造經典介面的公司。30歲前創立Tiny Capital,投資與收購多家企業,短短數年內打造出與Apple等科技巨頭合作的知名設計公司,事業版圖超過10億美元。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