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16年桌球路,差點被勝負心壓垮⋯柚子同學高承睿「不同角度看成功」奪銀

1.「不放棄,是能訓練出來的!」柚子同學高承睿桌球台前熬16年,不再讓勝負欲變絆腳石,成國際賽場黑馬選手。
2.小學畢業即獨自生活訓練的他,去年前進奧運時,眾人期待與團隊成績壓力成為他的包袱,如今靠著轉念、意象訓練,改「和自己比賽」,今年2月WTT大滿貫賽,與林昀儒共同拿下男雙銀牌。

因外型相似卡通《我們這一家》角色柚子,而綽號「柚子同學」的高承睿,家中有數不清的比賽獎牌和獎盃,還有球迷為他製作的手幅和紀念品;牆上的標籤貼紙,則是記錄他與媽媽的身高比賽。(攝影者.郭涵羚)

當比賽來到決勝局,被球迷暱稱「柚子同學」的桌球國手高承睿,對角線站著法國桌球新星、史上最年輕奧運桌球單打奪牌得主「眼鏡弟」勒布朗(Félix Lebrun)。

出生:2004年
學歷:國立體育大學球類運動技術學系
最高世界排名:第21名
重點得獎經歷:2024世界桌球團體錦標賽銅牌、2025WTT新加坡大滿貫賽男雙銀牌

兩人當時世界排名相差十九名,開局不到三分鐘,高承睿就以一比五落後對方。

但,場上的他卻異常冷靜。

因為高承睿的耳邊,萬籟俱寂。沒有觀眾的吶喊,也沒有隔壁球員的嘶吼,他只聽見,手中那顆白球,擊落又擊起的聲音。此刻,即便被逼退至不利於自己身形、距離桌球台超過七十公分的中遠台,他仍不動聲色,發揮戰術,打亂對手步調。終於,最後以十一比九,逆轉戰局。

過去被輸贏牽動表現
如今轉念「嘗試跟自己比賽」

今年二月,高承睿也在這場世界桌球職業大聯盟(WTT)新加坡大滿貫賽裡,與當時世界排名第十二的國手林昀儒,雙雙拿下男雙亞軍,共寫台灣桌球歷史新頁。

但其實約兩、三年前,賽場上的高承睿只要比分稍微落後,就容易沉不住氣,難再逆轉。若輸球,至少沉寂三、四個月。如今,高承睿已脫胎換骨,從比賽時,容易把情緒寫在臉上的青少年,晉升成獨當一面,在國際賽場中,不斷越級打怪、逆襲成功的黑馬選手。

轉變的關鍵在於:高承睿如今追求的,不再只是每一顆球當下的勝敗,而是戰勝過去的自己。

「每次比賽都會遇到不同對手和情況,所以比起與對手比,在每次遇到困難時,嘗試跟自己比賽,反而更能造就比較穩定的自己,」高承睿對商周說。

曾和高承睿同住一間宿舍房間的桌球國手彭王維觀察:「承睿這兩年在場上的心態轉變非常快,不像以前,第一局、第二局輸了,最後零比三,失誤,直接回家,(現在)會用一場場比賽調解壓力。」

教練朱硯匯則評價:「他上場能力不打折,甚至在某個節點,能超越水平發揮,」這對年輕小將而言,難能可貴。

高承睿能在高張力的賽事中沉著應戰,除了心態的調整,也是因為,他為了這個迸發的時刻,早已準備了十六年。

他去年底才滿二十歲,但球齡已經十六年。他的爸媽不是運動員,而是從商,當初,夫妻是希望給孩子多元探索的機會,因此帶上與高承睿分別相差十歲和六歲的兩個姊姊,參加桌球夏令營,二姊也因此加入台北民權國小桌球隊。

當時就讀幼兒園小班的高承睿會在課後牽著媽媽的手,一起到桌球教室裡吃便當,等二姊練完球,再一起回家。

但就在某次,國小教練周松諭卻發現坐在場邊、小小年紀的高承睿,很有天賦。因為他會喃喃自語,說出教練現在的接發球是哪一種旋轉球。當教練不經意聽見答案時,又驚又喜,送他迷你球拍,也開始讓他在哥哥姊姊休息時,站上軟墊,練習桌球。

「小時候,聽到來回的乒乓球聲,我會覺得開心和療癒,」高承睿說。

而他也從桌球練習中,漸漸長出自信。發現自己雖然身高不比哥哥、姊姊,但他只要輕輕揮拍,就能把球發得遠遠的,讓他從小相信自己,未來有無限可能。

高媽媽也回憶,高承睿從小就對高速旋轉的物體充滿好奇和興趣。比如他從小就喜歡坐在車子裡,看著高速公路上高速旋轉的輪胎圖騰、品牌標誌,且就像擁有超能力,可以在腦海裡慢速播放眼前正在旋轉的輪胎。品牌答對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其他家人都做不到。

高媽媽(左)和姊姊們也曾飛到韓國觀賽,二姊笑說,每回都逃不過高承睿的鷹眼,他獲勝第一時間,都會轉身與家人喝采。(來源:高承睿提供)|放大原圖

小學畢業即獨自生活訓練
媽媽不捨「跟他說別去了」

天賦異稟,外加後天努力,讓高承睿加入民權國小桌球校隊後,便成為主力選手。三年級,就在全國自由盃國小組拿下團體、雙打、單打三冠王;四年級,入選少年國手;七年級,入選青少年國手。

球評王李中羿記得,「高承睿在每個環節基礎,都打得非常牢靠,是用最踏實的方式,去突破每一位選手⋯⋯,從小國內成績都算是名列前茅,表現穩定,幾乎不會有低於預期的表現。」

可是這段小選手們都稱他是「高手」的日子裡,高媽媽卻很捨不得,兒子才國小畢業,就要獨自南下到高雄智淵球館,學習自己照料生活,要自己洗衣服、晾衣服、切水果,還要獨自面對練球的辛苦。

邁向奧運路是他最苦日子
「不想拖累團隊」變成包袱

「我送他的第一個星期,就跟他講說不要去了,」高媽媽記得,自己每次送兒子回球館,臉上都掛著兩行淚回家。

還有一次,她到高雄,遠遠看見兒子向她開心揮手,但定睛一看,發現以前總提著家人幫他準備好的便當袋的兒子,如今手裡提的,是隨便從市場拿回來的紅白塑膠袋。她整顆心揪了起來,感慨受寵的老三,獨立得太快。

高媽媽說,在高承睿成長過程裡,「我最擔心的就是怕他會因為怕我們擔心,不敢說,可是默默的流眼淚。」

就在這段苦澀的訓練歲月裡,高承睿也在青少年賽事中屢獲佳績。高二,拿下WTT青少年常規挑戰賽西班牙阿羅堡站U19男單金牌;高三,以冠軍之姿,入選世界青少年錦標賽桌球代表隊。

可是,當意氣風發的青少年,跨入成人國際賽場時,他強度過猛的勝負欲,卻擠壓了他的表現,成為競逐世界排名的絆腳石。

高承睿回想,生涯至今最苦的日子,其實不在國小畢業後就要學習獨立生活,而是在二○二四年準備前進奧運時。當時,他需要賺取更多的比賽積分,爭取參加奧運的資格,三百六十五天裡,大約有兩百多天都在國外比賽。

他吃不好、睡不好,更把壓力都擔在自己身上。

「壓力真的很大,在場上,有很多雜亂的思緒在打擾著我,」高承睿說:「可是,我不想拖累團隊,因為全台灣人也都在關注、都在看。」

不過,桌球的得失分,往往是在眨眼之間,在壓力的影響下,他的失誤頻繁發生。

因此,當高承睿好不容易在韓國桌球團體錦標賽關鍵局,止住失誤、逆轉勝,擊敗瑞典選手法爾克(Mattias Falck)時,他歡呼的下一秒,是整身趴在地板上,把眼睛藏起來,淚水悄然落下。

但那眼淚,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傷,而是他無意識宣洩的情緒。但這積累已久的壓力,他連忙掩藏,不想讓人看見。

那刻,很少人意識到,當時十九歲的高承睿,其實才剛從青少年,晉升為成人國手,都還沒有適應成人賽事,他就得面對奧運之神來敲門。

漸漸的,他更發現,自己對桌球的愛正在變質。

「你不會再用『喜歡』這個詞,去看待桌球,因為它更像一份責任……,因為你比人家投入的更多,你就更不想嘗到輸球的滋味,」高承睿說。

乒乓彭桌球俱樂部總教練彭王維說,高承睿從小自律,每兩小時休息,總是表情嚴肅,不會與人聊天。所以當其他選手練到恍神、在球場裡遊蕩,只剩高承睿面不改色,休息十分鐘,便恢復到如初的專注狀態。

高承睿有2個裝滿粉絲信件和禮物的箱子,也包含《我們這一家》的柚子玩偶。(攝影者:郭涵羚)|放大原圖

教練一則訊息解開心魔
「心情轉換,就能轉變局面」

朱硯匯有感,通常這類自律的小孩,有一體兩面,容易過度追求完美,以致壓力負荷大,影響表現,陷入低潮循環。「一旦達不到自己內心要求的、期待和心裡出現落差,他就會有患得患失的狀態,」譬如場下討論悶不吭聲等。

一次,朱硯匯連看幾場比賽,見到高承睿的回擊總是綁手綁腳,像是怕發揮新戰術會讓人乘虛而入。他看了不忍心,決定傳訊息給比賽中的高承睿。

高承睿轉述,那封訊息的大意是說:「你從小就是喜歡打球的小孩,讓我們回歸到這件事情,不要把其他人的期待、那些包袱,背在自己身上,這樣看起來會輕鬆一點,好嗎?」

「有時候,真的只是一個想法,心情上的轉換,就能轉變局面了,」高承睿說,是這封訊息點醒了他,人生價值不該只靠幾場比賽、幾次輸贏就倉卒的下定論,應該要享受自己花了十幾年練習、終於能站在最愛的桌球國際賽場上。

於是,高承睿開始嘗試用不同角度欣賞每場比賽,將目標切分成好幾等分,有比賽成績、技術展現、也有心理突破。不像過去,他眼裡只有勝負。現在,他的成功定義很多種,哪怕沒有贏過對手,也無所謂,重點是有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至少達成一、兩項就過關。

例如,高承睿對戰勒布朗時,他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不是獲得多少比分,而是要能預測對手戰術,再用球技與勒布朗抗衡。「沒有特別急著想要去贏比賽,所以,當下的心理狀態是平靜的,但最後的那兩、三顆球,也都比起以往的品質還要好,」他說。

除此之外,高承睿也在心理師的建議下,學習在賽前進行「意象訓練」,幫助自己透過想像內心最煎熬的場上情節,像是當自己被對手追到相同比分、只剩一局有機會逆轉比賽時,該如何正向積極的化解僵局?

意象訓練5步驟,提前預習困境

(圖表製作者:陳盈螢)|放大原圖

高承睿二姊也看見弟弟的轉變,上場時,高承睿不再時不時就要回頭向教練確認戰術,而是更相信自己。

不過,家人和教練仍持續做他的後盾。在他需要陪伴時,家人和教練都會輪流陪他講電話,說累了就換人,希望高承睿不要把苦悶都往心裡放。

走過這段路,高承睿開始發現,大家給的關注、自己給的壓力,可以不是負擔,而是能經過練習,轉化成前進的動力。「不會輕易放棄,其實也是可以訓練出來的,」高承睿說。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