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別讓「專業」壞了你的報告!兩原因解答濫用數字為何是大忌

1.報告中的「先後順序」超重要!被主管質問,哪些「數字」該先講都是學問,為何表現太專業,反誤事?
2.職場中讓人語塞的提問,多半與具體數字有關。如果你難充分了解主管和同事的溝通習慣,避免過多細節、明確、直觀的數字,是降低溝通誤解不可或缺的方法。

書名:解決問題快10倍的數字工作法/作者:盧泫兌/出版社:采實文化

只要有職場經驗的人,應該都深刻體會過報告的重要。在近二十年職涯中,我做過無數次報告,而這些報告的核心始終如一,那就是「數字」。如果一份報告中缺少數字,或對數字的解釋和邏輯不足,即便其他內容再怎麼完善,也難免會被要求重新確認。

為什麼一定要用數字?每個人在工作中使用的語言和解讀方式不同,會根據自身思維去理解對方,溝通誤解的風險自然就會提高。

如果你已經充分了解主管和同事的溝通習慣,或許能準確捕捉他們的語言重點。但如果你在有限時間內無法做到,那麼明確、直觀的數字,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方法。

A:代理,下一年度團隊銷售目標五百億韓元的達標計畫進行得怎麼樣了?

B:根據目前情況,預估銷售額會比目標少三十億韓元,目前正在尋找解決方案。今年A分店將銷售目標設定比去年成長二○○%。雖然在現實中非常難以實現,但我們會透過網路行銷等方式來解決……

A:所以,銷售目標究竟是能達成,還是無法達成呢?

這是報告中極為常見的狀況。明明報告者希望傳遞的核心訊息是「我們能夠達成目標」。然而,主管關注點卻停留在未達標的三十億韓元,並不斷追問如何彌補差距。

報告的本質在於用數字清晰呈現事情結果或狀況,並讓對方充分理解這些數字的意義。

如果報告人員調整順序,先說明團隊制定出四百七十億韓元達成計畫的具體原因,結果會如何呢?

報告中,「最先提到的數字」至關重要,因為它會對聽報告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這第一個數字必須與你最想傳遞的核心訊息一致。否則,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來澄清和解釋,甚至扭轉對方的誤解,這正是「初始效應」。

除了初始效應,還有一個理論也強調初始資訊的重要性,那就是「定錨效應」,一旦接收到最初的訊息,便會以此為基準劃定思考範圍。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報告時,往往不從核心內容開始,而是先提到其他次要內容呢?

對報告者來說,「解決當前問題」通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因此自然會先把心力集中在問題解決上。這就是為什麼某些相對次要的部分,反而被優先提及。

對報告者而言,說明自己投入大量時間製作的細節似乎十分重要,但對於聽取報告的人來說,過多細節可能會干擾對整體內容的綜合判斷,這一點務必銘記。如果細節並非報告核心,將其安排在後半部分,不失為一個更恰當的選擇。

報告的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資訊交換,報告者務必要清楚區分重要與次要資訊,並合理安排報告順序,才能確保報告內容清晰且具說服力。

A:創業到現在已經三個月,銷售有如預期成長嗎?

B:銷量看來有慢慢成長。

A:跟上個月相比,這個月成長了多少呢?有誰知道本月和本週的銷售目標是多少嗎?

B:……。

是否曾因面對過多數據,無法確定該聚焦在哪些關鍵數字上?即使花了好幾天準備資料,報告時卻因無法回答主管提問而手足無措。有時,明明知道的內容卻答不上來;有時,剛好被問到沒準備的內容。

比起快速完成,準確的數據和合理的邏輯才是計畫報告的關鍵。

這種讓人一時語塞的提問,多半與「具體數字」有關。

如果是詢問意見或想法,還可以憑經驗或邏輯思考應對,但當涉及數字時,若不熟悉,往往難以回答。然而,業務上的數字,要全面掌握並不容易。

在職場上,最需要關注的數字是「目標」。目標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維持企業運作的基本經營目標,另一種是為了實現卓越成長的挑戰目標。每個部門常會依據年度目標,再細分為每月目標。

當大目標細化成的小目標越多時,要掌握所有數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思維模式,從最重要的數字開始著手。

身為職場人士,須清楚掌握的目標與業績中的關鍵數字是什麼?答案是:終極目標(期望達成的狀態)與當前目標(當下應達到的狀態)。

我會根據「時間軸」來檢視業績與目標的差距。首先確認當前業績情況,然後依時間順序逐步檢查。這樣的方式,可以分析業績不如預期或超出目標的原因,判斷是暫時現象,還是結構化問題,並制定對策。

可將目標細分為四階段,每週完成一部分,並檢視執行情況,這樣更容易逐步實現目標。

如果以每週為單位執行當前目標,四週內便可以進行四次績效檢查。即便檢查中發現不足之處,也可以透過這四次調整機會進行補強與改進。

在日常工作中,試圖掌握所有繁瑣的數字不太實際。不如先專注於「績效」和「目標」這兩項關鍵數字吧。

A:代理,可幫我比較去年A公司和B公司的營收狀況嗎?

B:根據資料,A去年的營收為五百二十九億韓元,毛利五十二億韓元,營業成本四百五十億韓元;B則是營收四百三十五億韓元,毛利四十四億韓元,營業成本三百五十四億韓元。B還有一次性收益,來自處分不動產的利潤為三十億韓元。從毛利率來看,A為九・八%,B為一○・一%。A年增率二・三%,B則成長二・九%。

A:了解,謝謝說明。不過,可以再說得簡單一點嗎?

在對話中,儘管代理盡力涵蓋所有相關數字,但回應卻是希望他能更言簡意賅。有沒有想過他為什麼會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有兩原因:

一,對內容理解不夠完整。如果連自己都無法徹底釐清,就更難用簡單方式傳達給他人。

二,誤以為艱澀的表達顯得專業。有些人認為把話說得複雜能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在職場中,雖然需要使用專業術語溝通,但有些人卻過度使用,甚至濫用。然而,若想有效傳達訊息並說服對方,複雜內容需要轉成易懂的表達方式。

簡化複雜數字的方法之一,是將龐大的數據,轉換成以每人、每件或每坪為單位的數值,透過這樣的「單位化」處理,讓數字更直觀易懂。

回到對話,單憑營業額和營業毛利兩項數據,只能對絕對收益規模進行比較,無法進一步了解實際的獲利情況。這是因為數字看起來雖然大,但包含的資訊量卻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營業額或營業毛利除以員工數,計算出「人均營業額」或「人均營業毛利」。

透過單位化處理,轉換為「人均營業毛利」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從經營效率的角度看,B公司表現更為出色。

透過將大數字分割成小數字,再細分成更小的數字,可明顯降低數字的複雜程度,還能讓原本隱藏在數字中的意義浮現,使分析結果更加清晰。

作者:盧泫兌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26日

盧泫兌 簡介
2007年加入三星電子,進入DS部門半導體記憶體製造技術中心,擔任生產規畫師。現為晶圓廠FAB2團隊規畫經理,負責評估製造相關的投資計畫,並檢視可能的限制條件。他認為,數字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將近20年的數字工作法寫成書,希望提供實用技巧和啟發。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