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其實不能增加安全感!怎麼避免「憂心」引爆內耗循環
「我一生憂心過成千上萬件事,其中大多數從未發生。」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句名言。
你這一生憂慮過多少事情?今天又掛念過多少事情?大多數人會告訴你,他們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憂心忡忡,但又能做什麼呢?擔憂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吧?當然,憂慮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這是自然、健康的事嗎?
每個人都會擔憂,不是嗎?憂心是如此普遍,你甚至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本能。
假如是本能,那麼必定是我們天生適應能力的一部分,我們的祖先穿越原始叢林時會擔憂劍齒虎的存在,顯然是一種生存優勢。
儘管這種推測看起來頗有說服力,但我可以確定,不論是非洲大草原上的人類祖先或現今坐在辦公大樓裡的我們,擔憂全然無濟於事。
要理解擔憂做為一種策略為何於事無補,你必須先領會憂心和關心之間的區別。
憂心是反覆不斷推測可能出錯的事情,也就是預料會有混亂狀況發生。
這可能是基於過去的失誤:倘若我冒犯了他呢?他可能會在職場嚴厲的批評我;或者,憂心可能是因為預期即將發生不測:如果我找不到公寓呢?那我該怎麼辦?這是一種自我折磨,就像是「假如……會如何」的思考模式。
分清事實與假想,是學會與自己對話不可或缺的技能。
另一方面,關心是深思熟慮考量和評估實際的危險,憂心是預料問題和事情會失控,關心更基於事實並且朝向解決問題。你認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究竟是應對事實(關心)還是處理假想的事(憂心)對你更有效用?
憂心與關心相比,如果想要發揮效用,關心才是正解。關心是一種適應性的、建設性的思考方式,使你真正準備好迎向生活中變化多端的挑戰;另一方面,憂心是一種循環式的、破壞性的思慮方式,會導致充斥壓力、焦慮或恐慌的生活。
憂心和關心迥然有別,關心是客觀條件使然,憂心則是受不安全感驅動。由內而外的不安全感驅策的憂心對你不利,由外而內的客觀條件使然的關心則對你有益。
憂心:不安全感驅動──由內而外、主觀憂慮可能出錯的事情、處理假想(即假設性思考)、不論客觀條件如何,都高度情緒化、適得其反,在心理上具有破壞性。
關心:客觀條件使然──由外而內、客觀關懷生活中種種挑戰、應對事實、情緒與客觀條件相稱、具有建設性。
我相信,我們天生傾向是關心而不是憂心各式生活挑戰,當我們天生的關心傾向因不安全感介入而退化、變得習於憂心時,各種問題將應運而生。
憂慮可能不是出於我們的天性或本能,但它肯定如同家常便飯。為何會如此層出不窮?在面對生活中諸多不確定的事物時,憂心會使人產生一種掌控事情的錯覺,這對於感到不安,並且正在對抗恐懼的人尤其具有吸引力。
這類騙局是這樣的:假如我憂慮的話,便能預見即將發生的事情,如果可以做好防患未然的準備,我就不會那麼脆弱。
未雨綢繆聽起來不錯,對吧?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每個杞人憂天的人都明白的一個事實:憂心會引發更多的憂慮。
擔憂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為更多苦惱、疑慮和壓力開啟閘門。憂慮並不是它宣稱的那樣可以做好一切準備,相反的,它實際上會削弱你高效生活的能力。
擔憂是力圖抵消無力感的一種嘗試。不安全感使你覺得自己無法應對生活中迎面而來的挑戰,於是憂慮給你一種錯覺:儘管你無能為力,但正在針對自身的困境做些什麼。
你相信憂慮有助於對即將到來的事情防微杜漸,從而降低你的脆弱──至少這是值得做的事!而且,做些什麼總是勝過什麼都不做。
你憂心只是因為想要有安全感,那麼,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如前所述,擔憂並不能有效的化解問題。事實上,憂慮會製造麻煩!這是不容小覷的課題。
四十歲的菲爾是一位讓憂慮吞噬自己的失業廚師,在此以他為例來說明自我對話的訓練能幫助些什麼:
我已年屆四十,有數不清的帳單,前途茫茫,妻子幾乎不再和我交談,我甚至無心去看女兒的籃球賽。偶然遇到任何熟人都讓我感到難堪,因為他們會問我是否已有工作。
我總是覺得很累,而且時常胃痙攣。當前經濟狀況很糟糕,而且不會變得更好,往後該怎麼辦?
感覺、臆測或讀心都與事實無關,別再把這些當成事實。
一個四十歲、失業的二流廚師該如何謀生?我已經太老了,無法轉行,我甚至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我沒有好學歷,又沒有感興趣的事,真的無法做其他工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晚上無法入睡。
我失去所有自信,我始終是個惶惑不安的人,現在更惡化到不合常理,我害怕做任何決定。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失業這麼久,我該怎麼辦?這給我一個教訓:世界上沒什麼是安全的,沒有!這一切一定不是真的,因為我從未想過我會有今天,且情況只會越來越糟。
毫無疑問,菲爾陷入了憂慮和恐懼的循環之中。
由於他的處境艱難,你可能會問,菲爾是否真的有所選擇?假如你面臨類似的危機,難道不會惴惴不安?當你遭到生活重擊時,期許你別擔心、莫恐懼,是否真的公平、合理?
你可能不以為然,然而答案是肯定的,這是合理又公平的期望。
檢視菲爾的困境,你可以看出,他感到苦惱的癥結在於,受不安全感驅策而預料自己的未來將黯淡無光。
首先,菲爾必須認清關心和憂心的差別,有助於他把焦點轉向事實,而不是專注於假想的事物。
對於菲爾或任何憂慮的人來說,這種簡單的思維轉向可以促成重大改變。誠然,生活在這世界,你無法確保壞事絕不會發生,但你全然可避免因憂懼而無謂的削弱自己的力量。
我要堅定重申說過的話:憂心有什麼好處?絕對沒有!
作者:約瑟夫.盧恰尼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5日
約瑟夫.盧恰尼 簡介
著名作家兼心理學博士,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超過40年。盧恰尼是暢銷國際的「自我訓練」(Self-Coaching)書系作者,這系列著作授權十國語言出版,並且有同名Podcast節目「Self-Coaching」,分享他寶貴的見解和實用技巧,探索緩解生活中情感掙扎的革命性方法。
更多好書 請上商周.COM: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