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歐洲藝術圈這樣玩,奇美揭露繪畫生產線、換臉之謎

  1. 1.台南奇美博物館最新特展登場,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一窺畫師們創作祕辛。

  2. 2.在500年前藝術市場,畫師為了快速繪畫賺錢,已有分工細膩的作畫生產線?經過現代科學解謎,女子肖像畫中的臉竟也被換過?想解開畫作玄機就看這檔。

格里特.范.洪索斯特工作坊的作品《在儲食間布滿食材獵品的桌旁調情的一對男女》,有道德警醒的暗示。(來源.奇美博物館提供)

台南奇美博物館近期推出《畫師們:走進16、17世紀尼德蘭繪畫時代》,特展揭開4、500年前廣泛用於藝術圈的神秘生存法則。許多畫作其實並非畫家本人親筆所繪,而是有特殊生產線完成;還有畫作經過數百年演變,畫中主角經過換臉,全透過現代儀器研究才赫然發現。

歐洲藝術史最蓬勃的時段之一,是16至17世紀時的尼德蘭時期。尼德蘭位於歐洲北部的低地,換成現今位置,是法國北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帶。500年前尼德蘭的大航海時代,因為貿易、經濟盛行,中產階級興起,人民開始親近藝術,賞畫、買畫成為風潮,因而造就供不應求的藝術市場。

時代所趨,許多人紛紛投入畫師行列,他們如同現今的職人,不但追求美學表現,也必須考量市場需求和商業利益,進而發展出多樣且彈性的作畫模式。尼德蘭風格帶有宗教色彩和民間傳統,以及因人文主義思潮,可見許多日常生活面貌。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