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這招,讓柯瑞練成NBA神射手!「刻意玩樂」助你靠品格升級

1.如何找內在動機、練好品格?關鍵在「接受不適感」。華頓商學院名師認為,無痛學習、因材施教反讓進步受限;多犯錯、習慣尷尬,有助砥礪品格。
2.培養品格需要內在動機與勇氣,但單調的反覆練習,可能導致過勞或麻木。透過「刻意練習」可維持熱情與成就感,如NBA球星柯瑞把練習娛樂化,成為傳奇神射手。

華頓商學院教授格蘭特強調,對工作有強迫症的人,工時較長,但表現不一定有同儕突出,因為他們容易陷入過勞或悶爆的情境中。(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如果品格不是「三歲看大、七歲定老」,而是一種可以終身學習、改進的技能,到底該怎麼學呢?

中原大學教育所副教授簡志峰曾做過一個實驗,希望培養孩子不懼艱險、挫折的品格。

他跟國小四年級的兒子說,未來在家都必須用英文溝通,如果能整個星期都講英文,他就給零用錢三百元,但每說一句中文、且沒再翻成英文,就必須扣十元。他期望,在小朋友領到零用錢的時候,體會克服困難的趣味。

可惜,實驗失敗了,小孩不是賴皮,就是刻意少講話,減少犯錯機會。

簡志峰發現,若誘因無法喚醒深層動機,是沒辦法讓孩子主動改變的,所以他開始引導:英文變好,看外國電影不是更好懂嗎?同學認為你英文很好,你感覺怎麼樣?但,孩子還是認為金錢較吸引人。

「內在動機才是自學品格的關鍵,」簡志峰發現,想挖掘內在動機,仰賴的是理性思考,一般男性的大腦相關區域要到二十五歲才會發育成熟。

換句話說,小時候培養品格,需要仰賴老師、父母引導,雖然容易,卻不一定是自己的選擇;長大想修身養性,雖然困難,卻可能讓自己變成「想成為的人」。

練好品格要有「不舒服的勇氣」
無痛學習、因材施教反而進步受限

因為品格,是一種人在高壓、逆境中的價值觀與行為,也因此,品格無法在安逸中培養,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的新書《隱性潛能》中建議,你得欣然追求不適感,這能鍛鍊三種勇氣:勇於跳脫熟悉的勇氣、勇於在準備就緒前就上場、勇於犯錯,最後養出不懼艱險的品格。

可惜的是,一般人對不適感,深惡痛絕。近年主流提倡的「因材施教」學習模式,又進一步阻止更多人追求不適感。

這個時代,多數人都喜歡「無痛」,因此,例如學英文,有些人擅長用語音學習、一些人適合用文字學習,甚至有的人必須實作,但如果你只挑自己喜歡的模式來學習,並沒有實驗證明,這對最終成果有幫助。簡單來說,你喜歡的學習風格,可能讓你感到安心,卻不見得能幫你學得更好。

美國喜劇演員史提夫.馬丁(Steve Martin)剛開始表演單口相聲時,非常失敗,甚至有觀眾會對他丟飲料。他模仿其他成功演員,透過傾聽、觀察和實際參與來精進演技,都無濟於事,直到他開始嘗試最討厭的寫作,才發現笑話中的邏輯缺陷,最後一舉成名。

這意思是,當你想砥礪品格時,最基礎要做的是先讓自己刻意在生活、工作、學習等各種面向中,感到尷尬和不適。例如,你可試試在學一項技能時,調整目標:不是學會某種東西,而是讓自己感到不適。

就像許多想學英文的人,因為怕丟臉,所以會躲在家裡聽Podcast和背單字,但若想進步神速,深入外國人社群,讓對方直接糾正你的語句,可能更直接。

格蘭特訪問那些精通數十種語言的人,發現他們能在半年內精通一個語言,有時候目標根本就是「犯錯次數」,像是每天至少講錯兩百次話,因為錯的越多,你會越習慣尷尬,而每次陷入尷尬,就代表你前進了一步。

你是海綿或黏土?你的人格類型決定品格力

(圖表製作者:高士閔)|放大原圖

除此之外,若想塑造品格,也可以從習慣開始。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臨床心理師王韋婷比喻,若品格像是金字塔,習慣就像是石塊,是最基礎的單位。搭建過程很困難,但品格一旦建立起,對人生的影響,也會比習慣更顯著。

舉例來說,許多過去表現優異、成績好的學生,自尊非常高,他們經常難接受負面回饋,即使回饋是有益的。這對於培養「積極主動」這項品格,其實沒有幫助,因為積極主動的表現,不是透過在乎結果的外在動機,而是能放下自尊,品嘗過程中進步的樂趣。

反覆練習恐陷入「無聊地獄」
把挑戰娛樂化,能找動機又有成就感

因此,王韋婷在擔任碩、博士生口試委員時,經常扮演黑臉,企圖讓學生們省思看似尖銳的建議,進而養成主動尋求建設性意見的習慣。

而談論到習慣,不能不提前幾年很紅的《原子習慣》和刻意練習,但格蘭特認為,刻意練習有個最大缺陷,就是練習過程很單調,這可能導致情緒疲憊的過勞,或情緒麻木的悶爆(boreout),兩種都會讓你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拉回與同儕一個水準。

想避免過勞和悶爆,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熱情融入練習中,格蘭特又把它稱為「刻意玩樂」。

刻意玩樂的多數流程,跟刻意練習一樣,都是把複雜任務拆分成簡單步驟,然後反覆執行,差別在於,你須在練習中導入一點新奇性和多樣性。

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是公認的NBA史上最佳射手,他徹底改變籃球這項運動。但其實柯瑞高中畢業時,沒拿到任何頂尖大學籃球隊的獎學金,因為他運球不穩、傳球漏接、投籃不進。而他之所以能打破NBA三分球紀錄,靠的就是刻意玩樂。

相比練習一種技能,不斷微調姿勢,一直練習到進步,柯瑞練習時,卻被要求用三分球、跳投和上籃等不同方式累計到二十一分,每次投進就要跑回球場中間。

這不只能模擬比賽時的疲憊感,若累計到了二十一分,時間卻超過,也算失敗,這使他得不停嘗試不同技巧。而隨著投進二十一分花的時間逐漸縮短,等於不斷超越之前的自己,在精進技巧的同時,得到成就感,讓人更容易長時間維持下去。

簡志峰解釋,這跟遊戲化有一點不同,多數遊戲化制度,還是透過外在誘因,比如靠物質獎勵來激勵人行動;但刻意玩樂,卻是企圖挖掘內在動機,像是超越自己,這讓你更可能培養出品格。

除了平時的練習,行動貝果執行長鍾哲民也建議,每次低潮,都是一次很好挖掘內在的機會,這讓你更可能培養出品格。

行動貝果草創期間,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員工離職,但讓鍾哲民深受打擊的,是員工離開之後,還不停唱衰公司,甚至煽動在職員工辭職。

過程中,他也曾懷疑,過去這麼相信別人,是正確的嗎?但經過半年沉澱,他釋然了,「把焦點放在別人身上,你會失去自己;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你會無法前進。」關鍵在於,目標到底是什麼。

鍾哲民建議,人必須挖掘內心:前進到底是為什麼,然後找到那個東西,之後,那個東西將會變成你行動的依據,並在過程中形塑出新品格。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