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通縮與「心情」息息相關?從一碗炒飯,看餐廳物價的秘密
1.菜價調漲、菜單價格卻不變⋯⋯為什麼?商品供需並不是決定物價主因?通膨、通縮的關鍵竟是「看人心情」?
2.從一位住美國的日本人購物清單、中華料理店老闆改菜單的內心戲,看懂物價背後成因,不僅受成本波動影響,更關鍵的是人們對貨幣未來的預期。
今天的物價比昨天高,明天的物價又比今天更高——這就是通膨;反之,物價逐日下跌則是通縮。為什麼明明沒有人希望通膨或通縮發生,卻還是發生了呢?
「通膨與通縮是因為各種商品價格的漲跌才發生」,這種單純的回答並不能夠解答我們的問題,必須理解貨幣需求增減的機制才行。
此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對於貨幣的需求不僅要看貨幣今天的吸引力,也要看明天的吸引力。舉例而言,假如我們知道明天貨幣將增發,貨幣吸引力將大幅減少,就算今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會想在今天持有貨幣,結果就會導致今天的貨幣需求減少,物價上漲。
反之,如果我們知道今天的貨幣雖然增加,但那只是暫時性的,明天就會恢復原來水準,則貨幣吸引力與需求都不會減少,物價也不會改變。
跟景氣一樣,物價不管是上漲還下跌,也都取決於人們的預期(心態)。
這裡所說的「今天」,是今天這短短的一瞬間,但「明天」卻是接下來的每一天,是會持續到很久以後的未來,所以人們關注的焦點,不會是貨幣吸引力在「今天」有什麼變化,而是「明天」會如何變化。
由於在決定要持有多少貨幣時,將來貨幣的吸引力如何變化非常重要,因此人們會進行預測,不過貨幣吸引力的「預期」會搖擺不定,這種搖擺不定就會引起物價的變動。
俗話說:「病由心生。」但我還聽過一種說法是「景氣由心生」,如果經營者或消費者認為景氣很好,所以順勢積極而為的話,最終也將使景氣變好;如果他們對將來很悲觀,支出變得比較謹慎,景氣也會變差。換句話說,就是景氣取決於人們的心態。
一寫到「心態」就有種不太對勁的感覺,好像比起科學更接近精神論,但現代經濟理論把這描述為人們「預期」的搖擺不定。
建構現代經濟理論核心的權威傅利曼,在一九七○年發表的著作中,有一段是「通膨與通縮皆為貨幣現象」,意思是流通市面的貨幣量過多就會通膨,過少就會通縮。但這隱含一個更重要的訊息,就是物價並非取決於個別商品的需求與供給。他也主張人們的預期會在物價決定上扮演核心角色。
這裡先假設有一位生活在美國的日本人,他薪水拿的是美元,因為食品等偏好日本商品,所以會利用網路或拜託人從日本進口。我們來思考看看這個人的物價,跟在日本國內工作生活的人,究竟有何不同?
對他來說,物價是美元這種貨幣與商品的交換比率。如果限定在購買日本製商品的話,由於商品價格是用日圓標示,因此貨幣為美元、商品為日圓,貨幣單位是不同的。
若日圓標示價格上漲,貨幣可購買量減少,這一點跟住在日本的日本人一樣,但他的貨幣可購買量還要考慮到匯率。
若日圓升值、美元貶值,日本商品換算成美元的價格會上漲,貨幣的可購買量減少;若日圓貶值、美元升值,情況則相反。雖然商品的日圓標示價大幅波動並非常態,但匯率卻會每天變動,所以他應該會強烈意識到匯率的波動才對。
至於匯率為什麼會起伏不定?因為動用大筆資金的投資人,會基於種種預期而買賣日圓,換句話說,匯率會因為投資人的預期而變動。舉例而言,若許多投資人預期日圓接下來會貶值並賣出日圓,結果將使日圓變便宜,如此一來對這個人來說的物價就會下跌。
日圓會貶值的預期背後,肯定有他們的理由,不過從第三人角度看,預期只不過是投資人的臆測,雖然聽起來有點冒犯,但就是端視投資人心情。
再舉一個比特幣的例子,物價就是比特幣與商品的交換比率。有交易過比特幣的人就知道,比特幣與日圓的交換比率忽高忽低,因此物價也會劇烈變動。至於為什麼會忽高忽低,是因為以投機目的持有比特幣的人會照自己的預期去交易。
由此也可看見,通膨或通縮背後,存在著人們搖擺不定的預期。不知道這些例子是否讓你體會到,心情或預期的搖擺不定有多重要?
超市裡雖然陳列許多商品,但所有商品的標價並不會每天重寫,大部分的標價都跟前一天一樣。不僅是超市,企業也一樣,企業批發給通路的價格也很少會變更。此外,服務雖然不是商品,但情況也不例外,理髮店或餐廳菜單的價格等,大多數都跟昨天是一樣的。
決定價格的人會抱持著「價格將維持到未來一段時間」並依未來變化預期,決定今天的價格。
如果價格是由需求與供給所決定,那麼即使價格每天隨著需求與供給的變動而更改,也不意外。在飯店房費等,那樣的例子越來越多,也就是所謂的動態定價。不過那樣的定價方式仍屬少數。
第一個提出這種特性很重要的人是凱因斯,叫作「價格僵固性」。價格為什麼僵固?在這之中孕育出來的想法之一,就是「菜單成本假說」。
餐廳要改變價格須重寫菜單,而那需要一筆費用,重寫菜單所需的費用雖然不會太貴,但也肯定不會是零。
舉例而言,假如萵苣價格上漲,中華料理店想調漲萵苣炒飯的價格,但那家店的菜單是以精緻皮革製成,老闆會認為「重新印製太不划算」,結果萵苣炒飯的價格就被固定了。像這樣因為不想更新菜單而導致價格僵固——就是「菜單成本假說」。
第一次聽到這個假說的人,典型的反應是改寫菜單的費用雖然不是零,但也非常小,因此不認為那樣的邏輯能用來說明價格僵固性。在費用微乎其微這點上,我也深有同感,但其實這個假說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微乎其微。
究竟為什麼微不足道的費用會創造出價格僵固性?我們用萵苣炒飯來說明。假設萵苣炒飯是四百圓,然後萵苣歉收,所以成本提高了,計算出來的新價格是四百零五圓,老闆不知道要不要提高價格。
如果漲價,改寫菜單雖然不是零圓,但也是一筆費用。問題是更改價格可增加多少利潤?如果利潤可大幅增加,老闆應該會毫不猶豫決定漲價,並改寫菜單才對。
由於四百零五圓是能帶來最大利潤的價格水準,因此如果定其他價格,利潤勢必會減少,但原本的價格四百圓與四百零五圓並沒有差多少,所以就算維持原本的四百圓,利潤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差異。
更新價格所能得到的利潤,與所需的費用(改寫菜單),兩者都微乎其微,若將兩者拿來比較,有可能會得出維持原價的結果。這就是在菜單成本假說中誕生的價格僵固性。
這兩個「微乎其微」互相攻防,結果是維持原價獲選。此處會產生所謂的「容許值」,候選的新價格如介於範圍內,價格就會維持原狀;候選的新價格如超過範圍,就會選擇支付菜單成本,把價格更新。
作者:渡邊努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4年9月26日
渡邊努 簡介
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學系,曾任職日本銀行,擔任過一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教授,現為東京大學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教授。株式會社Nowcast創業者兼技術顧問。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任。專攻總體經濟學。著有《世界通膨之謎》、《市場預期與經濟政策的有效性》等書。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