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造勢、中年要懂順勢,鴻海幕僚50歲創業打進護國神山
1.成信實業成立不到5年,已成功打進台積電、日月光等大廠,把廢料變「黃金」,其中幕後推手就是董事長陳鵬。
2.年輕時他積極造勢,大學讀礦油系卻進入投信業,從財報門外漢、鴻海幕僚到促成亞太購併。
3.中年懂得乘勢外,關鍵還要見勢!別人眼中的夕陽產業,陳鵬卻看到永續商機,在50歲創業,學會3件事「在順勢下造勢」,以及他從馬拉松學來的配速人生哲學。
走進甫完工啟用、位在中科廠區的零廢製造中心,繞過台積電連綿的廠房,才能抵達成信實業的辦公室,碩大管線連接潔白廠房,門禁森嚴,讓我們繃緊神經,卻看見跑過百場馬拉松、身型結實的成信實業董事長陳鵬,背著背包、輕快跑進會議室。
出生:1969年
學歷:成功大學礦冶及材料科學碩士、成功大學礦業及石油工程學系
經歷:亞太電信董事長、福邦創投總經理、鴻海精密工業副總裁特助、元大證券投顧經理
現職:成信實業董事長
成立不到五年的成信,已是台積電、日月光等大廠的協力廠商。成信的核心技術是將半導體製程廢棄物,轉換為有價值的矽碇和二氧化矽。從廢土裡煉金,是名副其實的「都市採礦」。
陳鵬自信的說:「我們的封裝膠條和CMP污泥(全名為:化學機械研磨混合污泥)回收技術,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廠!」
年輕時,讀礦油系卻到投信業
從財報外行、鴻海幕僚到促成亞太購併
如今一身輕便的「採礦人」,之前長年是西裝革履的鴻海幕僚。陳鵬在鴻海待了十二年,是台揚、訊芯和樺漢等投資和分割上市案的背後操盤手。他最著名的戰績是臨危受命擔任亞太電信董事長,將鴻海入主亞太以來累計虧損逾三百億的亞太賣給遠傳。
從財務操盤手到「採礦」,看似不務正業,其實對他而言這才是回歸本業。
年輕時,陳鵬總走別人沒想過的路:明明是成大礦油系出身,卻跑到投信產業當研究員;別人質疑工學院學生不懂看財報,他牙一咬:「大學四年從頭學礦,沒理由花四年學不會新東西啊!」
他靠著自學財報、三年內拜訪超過五百家公司,從一開始的財務門外漢,練就一身光看財報就能幫企業體檢的本領,問題犀利到連專業會計師都無法招架。
當了三年分析師,陳鵬又不安於現狀,轉到企業內做投資後管理、投資整併、分拆上市,把技能從看財報,拓展到企業經營管理,進入鴻海成為集團總財務長黃秋蓮的核心幕僚,一做就是十二年。
年輕時,他積極造勢。但直到人生中場,他的最大體悟卻是要順勢而為。
從鴻海入主亞太,他就參與其中;到了二○一九年,他早早看出長期虧損的亞太若想止血,唯一的出路就是被購併,然而當時法規跟市場氛圍都還未成熟,意見未被採納,他留下購併企畫書,黯然離開鴻海。
「我那時快五十歲了,可是(在亞太)沒有其他事能做。」陳鵬回想。然而兩年後,鴻海又回頭找上陳鵬,他接任董事長後,只花了六個月便成功將亞太出售給遠傳。這不只幫鴻海止住累計虧損逾三百億的大洞,也替亞太的員工、股東避免了倒閉這個最糟的狀況。
中年乘勢,關鍵在懂見勢!
他嗅到永續先機,幫快收攤團隊創業
就像長跑,跑者要轉換身段,風起時在領跑者後方,風止時見勢衝出。「老實講,我只是在對的時間去接這件事情,好像變得簡單。」他說:「看清楚趨勢到了沒、什麼時間點應該走,那才是關鍵。」
要乘勢,更要懂得見勢。二○一九年,五十歲的陳鵬決定離開鴻海到創投業後,看到成信實業前身的成亞資源,但當時,它在市場眼裡是隻醜小鴨。
當時成亞做太陽能產業的廢棄物循環,受到台灣太陽能產業外移影響,它的業務受到打擊,資金也出現缺口,累計虧損一億多元。
在別的創投業者眼裡,成亞做的是夕陽產業,紛紛搖頭,但在陳鵬眼裡,永續經濟即將迎來,「廢料越來越值錢、廢棄物處理費越來越貴」的黃金交叉點。成信實業總經理謝雅敏回憶:「當時只有他(陳鵬)真的有聽懂,其他人只是回去寫報告。」
「這個團隊有技術、有客戶,只是缺資金;團隊散掉了,累積的基礎就沒了,太可惜!」他再次決定乘勢,甚至為此離開創投公司,鼓勵團隊出來創業,以財務顧問身分重整公司體質,用管理層收購的方式重整為現在的成信實業。
成信實業董事長 陳鵬
四十歲後,他懂得三種事:自己擅長什麼、可以學什麼、自己學不來也沒興趣的就交給專業。
「公司連廠房、辦公室、會計師都沒有,他(陳鵬)每週從台北到台南參與經營會議,早就超出一般財務顧問會做的事。」謝雅敏說。
接著,陳鵬引進更多投資人,搭上半導體永續經濟的順風車,成信成立不到五年,已經拿下台積電、日月光等大廠訂單;在加入兩年後被推選為董事長的陳鵬,如今準備帶領公司在今年下半年於創新板上市。
50歲學會「在順勢下造勢」
他認清三件事,不碰研發、交給專業
現在的陳鵬,不只學會了「造勢不如順勢」,更學會如何「在順勢下造勢」。
「逆勢而為,就是花十倍力量還不見得會贏啊!」他說。正如划船,技術純熟的船夫不會拚命划,而是觀察水性、順應水流,適當時機划槳。順應潮流、借力使力,反而能更快到達心嚮之地。
四十歲後,他懂得三種事:自己擅長什麼、可以學什麼、自己學不來也沒興趣的就交給專業。譬如他看得懂製程,但對研發沒興趣,就將研發生產交給團隊,他只專注資金跟經營。他笑稱:「我是『一人加速器』啊。」
來自台積電中科園區廠房的污泥,透過管線直接通到成信廠房,再製成可應用於產業的有價產品。圖為成信位於中科零廢製造中心的廠房。(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然而見勢的眼光,需要長年培養而來,五十歲後創業,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年齡。
「好與不好,對我都是經驗。拿這些經驗再來做這件事(指創業),才是比較好的時間點。」他說:「接近五十歲,經營公司的面向我才學得差不多了。」
無為,不是對抗,更非什麼都不做,反而是參與和利用周遭環境,並從中獲益的一種方式。
要說這些事情是跟誰學的?或許是陳鵬從馬拉松體悟出來的。他是完賽超過百場的馬拉松跑者,其中最長的一場是一百一十公里,跑了十四小時才結束。
跑馬拉松的重點在於「配速」,何時快、何時慢,都是學問。太慢,很可能超出時限無法完賽;太快,則可能導致抽筋或體力透支而提早下場。
人生若看作是馬拉松,賽程後半段,是最容易出現撞牆期的階段。五十五歲的陳鵬,雖然未必知道怎樣的人生配速才算完美,但他一點也不急躁,因為他已經學會,只要隨時對自我和環境覺察,知道何時該發力、何時該緩緩,整趟賽程便能游刃有餘,享受其中。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