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正向基因」?試試與悲觀共存
樂觀(Optimism)能助長韌力,提供直接面對挑戰的能量,還能催生正向和具創造性的方案來因應各種挑戰。
該如何定義樂觀?樂觀是種未來導向的人生態度,包括對事情會順利發展的信心;樂觀者還深信他們能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正向影響,而且對他們來說,每天做什麼都很重要。
相對的,悲觀者認為未來是暗淡的,並懷疑自己能否實現個人目標。換句話說,樂觀者和悲觀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期望,因為對世界的看法不同,行為上也截然不同。
科學家們開發出衡量樂觀的方法,是種常用的樂觀量表「生活取向測試」,包括「在不確定的時代,我總是抱持最好的期望」和「我幾乎不期望事情會照所想的方向發展」等。此量表能衡量所謂的體質性樂觀(也稱天性樂觀)。
雖然某些強韌者確實表現出樂觀天性,但對其他人而言,樂觀則往往取決於情境。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會設法找到任何微小的樂觀思維。
與流行看法相左,樂觀並不意味著得盲目忽視生活中的問題,或戴著玫瑰色眼鏡看世界。
遭遇創傷,有些人變得退縮憂鬱;有些人卻能重新站起來。兩者區別,就在於是否擁有韌力。
相對的,本書所談論的是:務實的樂觀。與悲觀者一樣,務實樂觀者也會密切關注問題的負向訊息;然而,與悲觀者不同的是,他們不會一直專注於負向因素、不會陷入無法改變的事情當中。
許多研究者都曾提及,不切實際的樂觀會帶來風險,如塔莉.夏洛特等學者描述的樂觀偏誤:「人們經常說,他們遭受負向生活事件(如車禍或患重病)的風險低於同儕,而且發生好事的可能性更高。這可能帶來暫時的舒適感,卻是一種未經檢驗的風險性執念。」
該學者也提到:「人們常對未來抱持過度自信、樂觀的預測,這些預測往往不準確。期望未來有好事會發生的傾向被稱為樂觀主義,但過度樂觀可能有害,因傾向低估風險會導致不良的規畫。」
人道主義者海倫.凱勒在她的文章〈樂觀〉中,描述一般人通常尋求的幸福類型為虛假的樂觀:「大多數人根據身體愉悅程度和物質多寡來衡量幸福,當他們能贏得設定在基礎線上的某個可見目標時會有多高興!當達不成目標,則會很痛苦。如果幸福要這麼衡量,我這位聾啞人士完全有理由在角落裡哭泣。」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研發出「正向情緒的擴展與建構模型」,並發現我們的情緒,無論是正向或負向,都與注意力和行為焦點相關。例如憤怒、恐懼和厭惡等,讓我們為危險做好準備,幫助我們求生存;然而,這種「戰鬥—逃跑」反應會限縮我們的視覺焦點,並會讓行為局限在攻擊或逃跑所需的相關行為。
相較之下,正向情緒已被證明能擴展焦點、思想和行為,當人們體驗到正向情緒時,思維往往變得更有創意和靈活;透過擴展注意力和行動,正向情緒能促進創造力、身心健康、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學習新知識及心理韌力。
此種擴展與建構能力可幫助人們因應壓力。那些常經歷正向情緒的人通常有能力從混亂情境中後退一步,從多方觀點來審視,而且常使用3種因應機制,包括:以目標為導向、問題為核心的因應機制、將意義注入日常事件中。
樂觀者在每個困局中看見機會所在;悲觀者在每次機會中聚焦困頓之處。
首先,當樂觀者擴展他們的注意力時,會因而提升原本將情境視為負向的正向重評能力;透過「重構」使他們改變觀點,將困難視為挑戰,並在逆境中尋找機會。
務實的樂觀者並不否認他們所面臨的難處,但他們確實更傾向於尋找一線希望。
樂觀者的第2項特徵是,他們傾向於透過積極運用策略來解決問題,以因應壓力。研究顯示,樂觀和正向期望往往會促進努力實現目標;悲觀和負向期望則導致逃避和拖延。我們討論樂觀與健康時發現,樂觀者以行動為導向的特質常能引領他們獲得更好的結果。
樂觀者的第3項特徵是,他們比悲觀者更有可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快樂,並將其視為有意義。研究顯示,與樂觀相關的因素,包括感恩和人生意義,也是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樂觀將人們引向生活的正向層面,幫助他們專注於有意義的來源和目標,並推動他們積極解決問題。即使只是稍微從樂觀的角度看待事情,也能對日常生活產生顯著影響,包括如何看世界,以及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大量資訊,為了不要瞬間被淹沒,必須有選擇性的關注,大腦通常會優先提醒關注負向或危險的情境,通常比對正向因素的注意力更加強烈。
對危險和負向刺激的本能性關注保護了我們,但也使得我們較難保持樂觀,特別是處在一個媒體總會刻意聚焦報導戰爭、暖化、犯罪、流行病、恐怖主義等可怕事件的世界裡。媒體高層通曉人類的神經科學:壞消息更吸睛。
天性並非樂觀者該怎麼辦? 如果沒有繼承「樂觀基因」,還有可能變樂觀嗎?根據科學證據及多年採訪,如果能同時關注正向和負向,忽視瑣碎的負向資訊、放棄無法改變的負向因素,以更正向的角度來詮釋資訊,並採取行動去解決可解決的問題,那麼我們會傾向於將世界視為令人興奮、具挑戰性且充滿希望的地方。
樂觀的因應風格不僅能增加正向想法和駁斥負向想法,還能肯定兩者共存:務實樂觀的力量,既專注於正向層面,也不否認負向層面。以下提出建立正向解釋風格的自助技巧。
當壞事發生時:
1、請記住,這些困難不會永遠持續。此時可能痛苦,但隨時間推移,好事會再回來。
2、想想你生活中穩定的部分和進展順利的事。此情境只影響你生活的一個層面。
3、想想你可以用來協助解決問題的優勢和資源。
4、注意有什麼好事發生,例如認同你正努力著的善舉。
有時,為了駁斥負向信念,對自己提出問題是有幫助的:
.負向信念的證據何在?
.有無較不具破壞性的方式來看待這種信念?
.我是否在災難化或誇大這情境的潛在負向衝擊?
.我是否過度以偏概全,並錯誤的認為這個特殊情境具有廣泛的影響?
.我對眼前問題的悲觀取向有多大用處?
希望讀者已了解到,務實的樂觀能催化行動,在接受挑戰和避免非必要風險間取得平衡,同時推動個人的成長。
務實的樂觀處中間地帶:當事情沒有如你期待時,過於樂觀有時會導致壓倒性失望;同樣,只關注負向因素,如未解決的事情,會導致焦慮和憂鬱。
作者:史蒂文.索斯威克、丹尼斯.查尼、喬納森.德皮耶羅
出版社:啟示
出版日期:2023年9月26日
史蒂文.索斯威克、丹尼斯.查尼、喬納森.德皮耶羅 簡介
索斯威克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創傷後壓力症及韌力學科榮譽教授,也是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中心臨床神經科學部醫療主任;查尼是西奈山醫療體系學術部總裁,情緒和焦慮疾患神經生物學專家;德皮耶羅是臨床心理學家、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精神醫學科副教授。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