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高手都是減法高手
為什麼產品賣不好?「產品不好、行銷預算不夠,」行銷部門多半這樣主張;「行銷不會賣,」則是產品部門的一貫論調。這種爭執,我聽多了,但兩個答案通常都不對。
年前,兩岸品牌定位專家汪志謙來訪時,指出一個很好的思考方向:在「關鍵時刻」,你給消費者的「峰值體驗」是什麼?
關鍵時刻、峰值體驗!如果產品或行銷人,針對這兩個關鍵字提不出足夠具體而深化的洞察,都是不及格的。
汪志謙舉例,一家航空公司要提升商務艙的載客率,要從哪裡下手?在「顧客旅程」裡,從規畫行程、買機票、貴賓室、候登機、餐飲到里程酬賓方案,接觸點這麼多,資源又極其有限,要從哪裡下手?
座位空間變大、裝潢檔次提高?這種砸錢方式,別人也能做,差異化不大。提升餐飲檔次?商務艙客人什麼高檔菜沒吃過,尤其高空味蕾鈍化,再好的菜色也無法創造驚喜。
他們調研後發現,上餐,才是關鍵時刻;從空服員蹲下身的動作開始、餐具、擺盤、配色等五感體驗一優化,顧客立刻有感,還會拍照分享,引發口碑行銷。
「消費者給產品打分數,從來不是平均打分,也不是加計總分,他們只在關鍵時刻打分數,」汪志謙說。當資源都被做在不重要的雞肋環節,到最後消費者什麼都不記得。
汪志謙再舉了一個案例,羊奶怎麼賣?
如果與牛奶商同樣鎖定廣大的「寶寶的第一口奶」市場,必死無疑,因為這個市場雖大,卻是牛奶商的主場。他必須轉進較小卻更精準的「喝牛奶會過敏的寶寶」。
而這個「關鍵場景」多數發生在母嬰店。當煩惱的媽媽跟店員聊起寶寶總是便秘、濕疹,「我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媽媽不知所措時,眼神掃到一旁的羊奶海報,店員親切上前搭話,「你真辛苦,我朋友兒子也是這樣,但後來喝羊奶很快就好了,」店員邊說邊點開手機裡寶寶照片的使用前後對比,還拿出一小罐精裝羊奶,價格不貴,很容易入手。
在一連串精心橋段設計下,媽媽一試成主顧,寶寶不過敏後她成了品牌的超級傳播者,形成社群裂變。
「消費者怎麼跟人家講你的品牌?他使用產品時,在什麼場景下覺得很爽、很值得?」這些答案都不應該是籠統抽象的形容詞,產品或行銷人對此有深刻洞察後,再據此砍掉一大堆不需要做的環節,把資源集中在關鍵場景,創造峰值體驗(高峰、終值),才能打動消費者的心。
所以,產品或行銷人真的徹底搞懂了消費者嗎?真的能辨識關鍵時刻、真的有創造峰值體驗?還是各自做了一堆加法後,卻船過水無痕的消失在市場紅海裡?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