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卓越,是一種習慣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來源.本刊資料)

「一個人表現卓越,另一個人表現平平,兩者的差異與才華無關,而與他們的行為習慣、基本原則有關。」這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

我很認同這句話,觀察一個工作者的日常習慣,通常可以猜到他的績效好壞。

譬如,一個工作者的「順手完成」習慣,代表他對時間管理的態度。一個工作者若把時間視為稀缺資源,他就不會放任自己隨意堆累待辦事項,而會把握每一分鐘可完成的工作,今日事今日畢,絕不讓自己拖延上癮。

以記者的採訪工作為例,許多人高度依賴錄音機,他們認為有錄音機在,回來再聽打逐字稿即可。但這個習慣讓他們在採訪時鬆懈,既不現場記錄重點,與受訪者問答時也不夠專注,甚至聽不懂還不提問。

我揣摩這類工作者的心態,他們多數不夠急切。因為他們覺得,時間還夠,因此給了自己寬鬆的標準。於是採訪後不外乎三種狀況:

其一,一小時採訪打了三小時的逐字稿,三個小時採訪就花了一整天打逐字稿,效率奇差無比。

其二,重聽錄音時,發現有些關鍵沒問到(當時沒認真追問,現場沒有即時整理歸納內容,或者不敢追問),所以稿子寫得不順被退,需要重新補訪,效率也低。

最慘的狀況三,回來後發現沒錄到音,若當場沒做筆記,自己記憶力又差,就悲劇了。

有菜鳥記者抗辯,自己沒經驗,很多談話聽不懂,為了先專注聽懂,因此放棄記錄,先依賴錄音機,這情有可原,然而要警覺的是,「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的一條線,到最後,我們最終無法弄斷它。」因此你會看到許多資深記者後來也這樣在工作,浪費了寶貴時間。

假如今天就要交稿,假設沒有錄音機,他們還會這樣工作嗎?

當然不會。重點就在於,一個人給自己留多少後路。

順手完成,是良好的工作習慣。雖然這可能讓自己相對緊繃,但基於人的記憶力有限,盡可能在現場完成工作,不但贏得時間,也提升了工作的精準度。

會議紀錄也一樣。很多負責會議紀錄的人,總要拖個兩、三天才交,為什麼不在現場就認真聽、認真記,開完會立刻寄出呢?

有人說,因為有些事會議上沒講清楚,會後需要時間確認。但會議上為什麼不問清楚呢?

記錄者的責任,不只是記錄,而是為了確保能精準記錄,在會議上應該遇疑就問,不清楚就舉手。

「我們重複做的事造就了我們;因此,卓越不是一次行動,而是一種習慣。」亞里斯多德說。

一個順手完成的小習慣,透露了每個人對時間資源的看法,也造就了不同人的平庸或卓越。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