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慣性思維
這一段對話,在我心底迴盪許久。在「商周綠電交易」論壇上,總主筆呂國禎坐我旁邊,我問他最近在忙什麼,他說正策畫一個年度大題目。我開始好奇的詢問他,會怎麼架構這個題目、找什麼案例……。
「你怎麼問我總編輯的問題,你應該問我執行長的問題啊。」
什麼意思?我一時沒反應過來。
「你應該問我,錢在哪裡才對,」他笑說。
當頭棒喝啊!我擔任執行長快三年了,應該優先思考財報上的數字如何提升,而不是還滿腦子總編輯思維,還思考產品製作技術。
這是慣性思維。大腦根據一個人之前的成功經驗,進行了無數次的神經突觸連結後,所形塑出一套最有效率的思考迴路,它讓人可以輕鬆應付各種情況。
但久而久之,大腦神經突觸的連結方向會被制約,讓一個人的想法被限制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一旦職務或市場有了變化,或者需要創新時,慣性思維將成為一個人最大的障礙。
交大管理學院教授游伯龍稱其為「習慣領域」(Habitual Domains)。他打了比喻,一個人的大腦有千億個腦細胞,就像是擁有千億位元硬體的超級電腦,「習慣領域」就是搭配電腦的軟體,若軟體停留在過去版本,沒有時常更新升級,那麼,就會箝制人類無窮的潛能,跟不上最新變化。
就像我,「總編輯思維」本身沒有錯,但我的位置不同了,若我看事情的眼光還是產品思維,這將局限我的思維高度與寬度。
若不是國禎的提醒,我真沒意識到,自己的慣性思維如此堅固!雖然寫過許多企業失敗的故事,也知道核心能力如何變成核心僵固(core rigidity),贏家詛咒如何產生,但當局者迷的覺察還真不容易。
那一天之後,我開始有意識的盤點自己的慣性思維,哪些不適用現在的位置,就像手機要更新作業軟體一樣。
游伯龍曾舉一個「老董選才」的例子,一位將退休的老董要從兩位接班人選中擇一,老董帶他們到牧場,各配了一匹好馬,要他們繞場跑一圈,誰的馬「慢」到,誰就是接班人。
乍聽後,兩人當場不知所措,「比慢」?
但甲很快跳出了習慣領域,他趕緊躍上乙的馬,快馬加鞭往前衝,把自己的馬留在後頭,等到乙回過神來,甲已經成為老董的接班人。
這就是慣性思維的壞處,他讓人無法破框思考,阻礙創新。
「習慣是一條巨纜,我們每天編結其中一根線,到最後,我們最終無法弄斷它。」如果沒有強烈的自覺,你所習慣的,可能正在慢慢毀掉你。唯有透過局外人的眼光,刻意的保持警醒,才能脫離慣性思維,讓自己的大腦軟體不斷更新。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