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缺水變成日常

在葡萄園裡澆水,這樣釀成的酒還能保有自然風土的味道嗎?這跟在釀造時加糖或添酸一樣,都是風格層次的問題,跟品質倒不一定真的有關聯,人工灌溉的葡萄園甚至可能釀出更美味的葡萄酒。但在深處內陸,極端乾熱的地區,例如平均年雨量僅二百六十五公釐,澳洲的河地(Riverland)產區,澆不澆水其實是葡萄酒業生死存亡的問題,畢竟有超過七成的南澳葡萄酒,產自這個很少出現在酒標上,澳洲最大的葡萄酒產區。

雖然稱為「河地」,有全澳洲最長的河流經過,但墨累河(Murray River)經常氾濫卻也可能乾涸,二○○八年大旱無水灌溉時,當地超過一半的葡萄農曾考慮要放棄葡萄種植。乾旱威脅不單只是自然環境,因應市場需求,這裡三分之二種植希哈(Shiraz)、卡本內蘇維農(Cabernet Sauvignon)和夏多內(Chardonnay)這些來自西歐多雨環境的品種,雖都是國際名種,但耐旱能力其實很有限。河地的酒價低廉,要靠灌溉提高產量才有利可圖,面對極端的氣候變遷越來越嚴峻,應該還有很多難關要過吧!

但解答其實近在眼前,同樣乾熱的南歐地中海岸,大部分的原生種都能耐旱。河地的瑞卡泰拉(Ricca Terra)酒莊就捨棄大部分的法國名種,改種南歐的葡萄,作風更激進的捌加玖酒莊(Delinquente)甚至只用南義品種如蒙特普爾恰諾(Montepulciano)、黑達沃拉(Nero d'Avola)等。雖都算不上名種,但更能適應這裡的環境,特別是更晚熟的葡萄能保持天然酸味跟均衡的酒精度,無須任何技術調整,輕易就能釀出比主流品種更有趣的酒。少有酒莊以河地為傲,但這兩家是例外,他們相信選對品種就能釀出特有的河地風味。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