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靠低碳大賺百億 燃煤發電讓3C、餐飲漲價
特斯拉為何能賣碳賺比當季淨利多?做內需服務業的為何也要關心?
它為何會讓我們買iPhone跟汽車變更貴?零碳趨勢會如何影響我的財富?
Q:在零碳未來,哪些是我一定要知道的關鍵名詞?
1.碳足跡:指由個人、事件、組織、服務或產品,造成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假設在公司,連我們影印用的紙,或是交通車會排放的碳,都會被計算。
2.碳權:國家與企業被分配一定額度的碳排放與交易的權利。若A企業實際碳排量,低於其所分配到的額度,就可將多出來的碳權賣給B企業。像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因為排碳少,所以能把這權利賣給排碳多的其他企業。特斯拉二○二一年第一季碳權收入超過五億一千八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四十五億元),比它同一季的淨利(GAAP)還多。
3.內部碳定價(ICP):企業內部自訂碳排放的價格,以及企業營運產生之碳排的衡量標準,針對所屬部門收取碳排成本,進而促使企業內部朝向低碳發展。
舉例而言,台達電今年就為全球營運設定每噸三百美元內部碳定價,各事業單位使用的每度電都要上繳公司碳費,這筆錢將用於內部節能專案和可再生能源採購。
Q:碳交易機制是什麼?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所採用的市場機制。基本原理是,合約的一方透過支付另一方錢,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目標。
在六種被要求排減的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
Q:台灣現在有碳交易中心嗎?
沒有,難產中。因為台灣碳排過度集中於少數業者、且交易中心監管單位不明。
根據二○二○年十二月環保署委託倫敦政經學院製作的報告,台灣開設碳交易中心的難題在於,碳交易容易被少數買家或賣家所控制,而台灣製造業八成的碳排來自前三十大工業碳排戶,台電更占全台總碳排的一半。
此外,碳交易中心的法律地位至今不明,金管會不願當碳交易中心主管機關,且認為碳交易業務與金管會「證券管理」專業不相容。
然而台灣若沒有碳交易中心,不僅無法藉由碳市場抵消機制促進綠能發展,甚至可能被排除於全球碳市場的壁壘之外。
Q:服務業也要減碳嗎?
要。無論餐飲、物流、還是零售業,店面的空調、照明、冷凍冷藏皆屬耗能項目,電力是否為綠電、耗電量皆會對碳排產生影響。
這還不包括餐飲、零售的材料、包裝耗材,以及物流業的運輸,而資訊服務的數據中心也是高耗能項目。
目前,電商龍頭亞馬遜與零售大亨沃爾瑪,皆立下了二○四○年零碳排的目標。
Q:我做內需市場,減碳跟我有關嗎?
有。現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已不合時宜。在國際減碳呼聲高漲的年代,倘若政府課徵碳費,那碳費的課徵順序將是以碳排大戶為優先,且不限定於製造業,百貨商場等用電較高者,也會規畫納入收費對象。
更何況,現在國際品牌追查碳足跡,已是將整個產業鏈納入,你確定你所服務的對象,或客戶的客戶都沒有國際品牌(在本土的分公司)、你沒有賣任何外國貨?
Q:我是一般消費者,減碳跟我有什麼關係?
就算你什麼都不做,當企業開始減碳,部分減碳成本也會轉嫁到你身上。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指出,原價四百歐元的電子產品,會因為企業減碳而將售價提高三歐元。
而除了選擇「綠色消費」以外,瑞典金融科技公司Doconomy也和萬事達卡合作,發行以碳足跡為消費額度的信用卡,該信用卡以每人碳排上限做為信用額度,如果超出碳排限額將會被「鎖卡」。
■汽車
原價3萬歐元》增加500歐元
→漲逾1%
■褲子
原價40歐元》增加1歐元
→漲逾2%
■一籃子食物
原價20歐元》增加1歐元
→漲價5%
■房子
原價15萬歐元》增加5千歐元
→漲逾3%
■電子產品
原價400歐元》增加3歐元
→漲0.75%
註:2021/1世界經濟論壇與BCG假設廠商將產品原料因減碳所增加的成本,全數轉嫁給消費者所做的估算
資料來源:世界經濟論壇《零碳挑戰:供應鏈的機會》 整理:李大任
Q:在台灣,哪些產業最容易受到減碳的衝擊?
歐盟於二○二六年全面實施的碳關稅,首當其衝的就是受其規範的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鋁產品。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明則認為,台灣出口至歐盟金額最大的高耗能產品,就是「電機設備及其零件」。由於歐盟也在評估將碳關稅擴展到更多產品及服務,甚至納入產業價值鏈的下游 ,倘若未來歐盟的碳稅大刀揮向電子業,將對台灣外貿產生重傷害。
Q:歐盟課徵碳關稅,對台灣的影響是?
歐盟通過「二○五○年碳中和」的歐洲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規範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高碳排產品必須花錢購買憑證,才能銷往歐洲市場。
在美國,執政的民主黨也正在推動對高碳排進口產品開徵碳稅 ,日本經產省也將召開委員會檢討對「不積極因應環保及節能減碳國家」的進口產品課徵「國境碳稅」。 台灣若自己不跟進課徵碳稅或碳費,自己政府不收,就是等別國跟我們收費。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