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中部聚落迎來永續人才計畫第一批學生

把後山囝仔變工業4.0戰將 機械業自己的人才自己救!

30多度高溫,仍不減學習拚勁

花工應屆畢業生王國威正練習操作機械,這也是他最有自信的事。(攝影者.陳宗怡)

七月,台中太平工業區的一家工具機廠內,三名來自花蓮後山的高工畢業生,有人量測零件、有人操作機台、有人學著繪圖。因疫情變調的暑假中,他們透過有薪實習,提早進入企業,並將在九月開學後,成為這家公司的正式員工。

這也是他們首度離家兩百公里,到西部生活。

這安定得來不易。根據《二○二一台灣薪水薪資查詢地圖》調查,花蓮縣、台東縣,在十九個調查縣市中,排名倒數第二、第一名。這三位學生的故鄉,缺乏產業聚落,靠觀光服務業支撐的經濟,因疫情升級,旅客驟減而斷炊,幾乎家家戶戶生計受到嚴重衝擊。

當中,出身單親清寒家庭的王國威,感受最深刻,因為他做清潔工的母親,月薪不到一萬八千元,卻要養活他與弟弟,疫情一來,更讓母親收入幾乎歸零,一家三口擠在約十坪小套房內,一度坐困愁城。

明知道自己前進台中實習的收入,將是家庭存續最關鍵的救命錢,但直到出發前夕,他仍苦於「我沒有出門旅費,也不知道過去能住哪」,前途茫茫的壓力,讓他難以成眠,只好向花蓮高工實習輔導處主任陳文帆求援。

所幸,陳文帆立即轉告錄取王國威的永詮機器,該公司總經理林建佑不僅同意讓這孩子預支實習薪資,也安排好免費住宿,他打電話跟孩子說:「我們一定讓你可以安心的來工作,不用擔心,」讓王國威放下心頭大石。

讓家長們更吃驚的是,六月中旬,林建佑為了防疫,怕學生坐大眾交通工具危險,竟租下一輛九人座賓士車與專業司機。凌晨四點,天還未亮,他從台中大里驅車穿越中橫公路前進花蓮,接回這三名十八歲學生,讓他們能在疫情下,準時開始暑假實習,賺錢養家。

「從來沒看過有人這樣對待後山小孩。」一位家長感慨說。

其實,這背後是一個老闆,串起兩個公會,數十家企業,一起培訓後山學子,成為台灣工業4.0需要的新一代科技工匠,這計畫取名為「後山計畫」。

• 發起:2019年永詮機器倡議,2020年專班成案,2021年首批畢業生進入企業
• 參與組織:台灣機械工業公會、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公會
• 率先響應企業:永詮機器、大立機器、哈伯精密、鳳記國際、高明鐵、羅翌科技、永進機械、靄崴科技、台灣引興、上銀科技約20多家業者
• 目標:設備捐助及3年投入獎學金達1千萬元,目標3年內培訓逾100名智慧製造人才
• 對象:第一批為花蓮高工學生,其後拓展至公東高工等東部高工

所謂新一代科技工匠,是要培訓智慧製造轉型升級時,最需要的機電整合、資通訊、繪圖設計等中高階人才,不過,以中部為大本營的兆元機械產業,為何高規格追人才追到東部?

「你們都說,它落後、它是後山,但我說,它是台灣工具機與機械業人才問題的一道東方曙光!」工具機公會理事長、哈伯精密董事長許文憲說。

台積電、鴻海夾殺的人才困境
認清「自己的人才,只能自己養」

原來,當全球企業追逐ESG(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的轉型升級時,包含道瓊永續指數(DJSI)在內,都將企業的永續人才視為重要評選指標之一。這是包含工具機產業的機械業,日益看重的項目,也是當前發展一大痛點。

國際企業管理和人才招募公司——羅素雷諾斯顧問(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永續業務共同主管蓋洛威指出:「這個趨勢讓(企業永續性)人才供不應求,也將掀起人才爭奪戰。」

當企業進行智慧製造的轉型時,包含物聯網應用工程師與海量資料分析師等新人才需求,正好也是台積電、鴻海等半導體、電子等產業需要的,這讓機械業越來越難等到好人才。

「沒有人才,怎麼求生存,你要怎麼永續發展?怎麼升級轉型?」許文憲說。

攤開經濟部與教育部的統計數字,未來三年智慧製造產業,包含電控系統、機器人機電整合、自動控制、智慧化生產、機械設計、軟體人機、機器人感知系統、物聯網應用、資訊安全等工程師與海量資料分析師,這十大關鍵職種每年新增需求約一萬人,年成長率約二%,但四技二專的機械群、電機與電子群資電類兩大人才來源,一一○學年相較於九十八學年,十二年間的考生人數,減幅分別超過三三%、五三%,供需嚴重失衡,多數機械業者都面臨人才短缺難題。

機械公會理事長魏燦文直言說,現在機械廠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年齡四字頭以下的台灣年輕人,不是越來越少見,就是待不住離職,變成企業留不住的過客,這問題還在持續惡化。

教育部育才平台中區執行辦公室主任廖年淼說,這種「花錢在人力銀行刊登廣告,卻是一、兩百天都等不到一個人來」的慘況,讓業界認清,產業想要建立永續人才庫,就只能「自己的人才,只能自己救、自己養」一途,而東部就是他們新發現的獵才處女地。

雖然後山沒有科學園區,能讓機械業的獵才避開科技大廠追擊,但業者如何確認,這裡有他們要的人才?

這裡有三十年前學習精神
有技能有拚勁,兩成卻因經濟去從軍

他們看到,這裡的學生有西部學校少見的拚搏精神,「晚上八、九點,孩子們還在學校拚,很像我們三十年前,珍惜念書機會那樣的廢寢忘食。」林建佑說。

這份感動,就是他們支持後山計畫的初心。

實際走進這家東部學校,老師們告訴我們,在軍營旁建校的花蓮高工,早從二戰時期就曾幫日軍花蓮基地生產彈藥,入校的大馬路還曾被規畫成飛機跑道,是名列台灣八大省工的老字號工業名校。

這座學校的電機系教室,是被列為文化資產的古蹟級老校舍。儘管一九九七年採購的冷氣早已無法使用,但兩人一組的學生,戴著口罩、光著上半身,頂著室內三十多度高溫,沒有老師盯場,聚精會神的跟碼表競速,模擬演練技能競賽。從接到客製化考題,組裝配線、輸入程式,到生產出指定產品,看自己能多快完成。他們太過投入,直到結束後,轉頭發現我們來訪,才害羞的趕緊穿上衣服。

30多度高溫,仍不減學習拚勁

在沒有冷氣的教室中,電機系老師黃啟彰(圖中),帶著2位學生力拚今年國手選拔。(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就是這種拚勁,讓花工雖然地處偏鄉,但畢業生平均乙級獲證約四成,高出全國平均值一○%以上。今年四月的北區分區賽,花工四十一名選手出賽,就有過半的二十一名選手拿獎,其中,十六名搶進九月的全國技能競賽拚國手資格,與台東的公東高工,同為全國技能競賽與國手選拔賽的人才庫。

但讓花蓮高工校長黃鴻穎遺憾的是,過去這些工科學生無論技術練得多好,每年仍有一成到兩成,因為經濟問題,投身軍校;留在家鄉發展,多數也只能投入服務業,無法學以致用。

現在終於有機械業者看中這群學生,願意投入資源栽培,這讓他感到振奮,「(企業)不是把他們當成低價實習生,而是把他們當未來很重要的幹部來培訓,我非常感動。」他說。

第1次離家,就遠走200公里

永詮機器總經理林建佑(左2)更租下賓士車專車到花蓮接學生。(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第1次離家,就遠走200公里

大立機器協理莊家和(右1)帶著首次到中部的後山孩子,正在熟悉環境。(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第1次離家,就遠走200公里

畢業生第1次長期離鄉,告別家人後將踏上西部學習之路。(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我們要的是人才,不是人力」
加值舊制度,培養三類型東部學生

那麼後山計畫有何獨特之處?

「我們要的是人才,不是人力。東部孩子有很好的素質,我們想培養他們,變成台灣工業4.0轉型升級的最關鍵人才。」林建佑說。

簡單來說,後山計畫就是教育部「產學攜手專班」的加值進化版。

所謂的產攜班,就是採取每週上班四天、上學兩天、休息一天的「四二一」制,邊上班、邊念大學的技職升學機制,讓學生畢業後,不只有四年業界實戰經驗,還可取得大學文憑;此外,規定的每月薪資至少須達二萬四千元,但後山計畫加碼至二萬八千元,而且找來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合作開課,讓學生畢業後,可取得國立大學文憑。

另外,後山計畫還有機械公會補根計畫與工具機公會智慧機械人才訓練基地計畫,兩大加碼補強機制,要幫助三類型學生。

第一類,是只要經濟問題解決,靠自身努力就能攻讀台科大等一線學府的學科資優生。這就靠上述的補根計畫,由機械公會每年出資一千萬元,針對偏遠、清寒、弱勢、技能優異四類學生,視狀況提供每人每月二千五百元或五千元不等的獎助學金,助其舒緩經濟壓力,能專心念書。

第二類,是缺乏好設備練習,補強硬體,就有望在全國技能競賽中一拚國手資格的術科資優生。這就靠前述智慧機械人才訓練基地計畫,由工具機公會帶頭募集並捐助機器手臂等各式軟硬設備,讓東部學校教育環境升級,有不輸一線城市的軟硬體資源。

第三類,是有心往工科發展,但學科普通的學生。這就由兩公會業者用薪資相對當地服務業高的產攜專班,挑選人才,帶往西部產業聚落實習培訓,助其發展成為未來企業中高階工程師。

智慧機械產業人才需求增、招募卻難!

智慧機械產業人才需求增、招募卻難!(圖表製作者:林洧楨)|放大原圖

無論是被哪一家業者錄取學生,畢業後都不必被任何企業綁定,就業可自由選擇。由於學的是工業4.0的本事,未來在機械業內,可挑戰年薪百萬的高階工程師;跳出機械業,包含海量資料分析師、軟體工程師等,都有機會搶進竹科科技大廠,瞄準更高年收入水準。

目前後山計畫,除了永詮機器外,已有哈伯精密、鳳記國際、大立機器、高明鐵、羅翌科技、永進機械、靄崴科技、台灣引興、上銀科技等約二十多家業者響應。首波已有十六位花工畢業學生,在疫情下,開始有薪實習。

當中,原本打定主意,要念軍校賺錢養家的王國威說,沒想過會有既能保有自由與興趣的人生選項。另一位出身假牙齒模製造師家庭的石浩洋,雖沒有念大學的經濟壓力,但父母都認為,這種機械廠中高階工程師的培訓規格,能兼顧實務與理論的學習規畫,會比傳統大學教育對小孩更有幫助,因此也支持小孩選擇這個新教育模式。

不只如此,該計畫未來視協助學校數量,會再持續擴編,預計三年內,光在花工,這個第一個基地就要培育出超過一百名的中高階智慧製造人才。

由於想加入的企業眾多,將採取每家企業每年最多認領六名學生,以做重質不重量的培訓規畫;而且想投入後山計畫的企業分布全台,因此明年起,除了虎尾科大,北科大、高科大也加入,將讓全台超過萬家的機械業者都能幫後山孩子,就近找到上課的學校,一起培訓學生。

廖年淼指出,過去產學合作案多半是廠商單打獨鬥,這是第一次看到有跨產業公會聯手,投入資源在同一間學校,而且廠商加碼很多,是目前所見完整度最高的產學合作規畫,「我們期待後山計畫,能建立一個可被複製學習的典範。」他說。

邊升學邊實戰,將是工業4.0關鍵人才

目前除了虎尾科大,還有其他學校、企業也爭相加入計畫。(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邊升學邊實戰,將是工業4.0關鍵人才

工具機公會理事長許文憲(左4)帶後山計畫團隊,陪同學生們一起認識未來學校。(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我們是國家育才的概念」
幫整個產業培訓人才,卻不綁定

但他們還有一些難關要突破。過去後山因路途遙遠,而機器設備搬運又相對困難,因此業界捐贈意願相對低。

以花工新取得的上銀機器手臂為例,好不容易取得手臂,但等不到有企業願意捐贈周邊設備,也苦無預算自己採購。若是資源充沛的學校,可能就把捐贈設備收進倉庫,但他們資源已經很少,不可能這樣做。

「這不是最好的練功機會嗎?」花工國手級教練、電機科教師黃啟彰樂觀的說。

他們找辦法,除了拆舊有機台可用的零件外,還師生聯手,運用既有機台自製各式零件,想盡辦法東拼西湊,最後讓機器手臂到貨不到兩個月,就成了電機科的新教學設備。不僅能使用,甚至學生已能熟練操作。

薪資是第二個關鍵考驗,因為一週只工作四天的高工畢業生,薪水卻比照工作五天的正職人員,甚至公司還要額外多花每週兩天的委外培訓費,幫助學生念完大學,內部管理難度與成本考量,讓眾多業者卻步。

此時,魏燦文與許文憲兩位領軍,呼籲企業要改變心態:這是人才戰,不是人力戰。「人才不是用口號喊就有的,就是一定要投入資源才行。」許文憲說。

他們認為,表面上,這批學生少上一天班,但實際上,相較於週休二日的正職員工,他們卻是每週多花一天去進修,學習企業升級所需的新能力,付出的心力並不輸正職員工,當然同樣值得企業投資。兩公會就這樣勸說,降低會員抗性。


■類型:傳統產學專班
月薪:2.4萬元起
工作時間:多數採每週一到週五,白天上班、夜間上學
就業選項:多數畢業後,須續留原企業
高職加碼:無
國中加碼:無

■類型:傳統產學專班
月薪:2.6萬~2.8萬元起
工作時間:週一到週四上班,週五到週六日間部上學
就業選項:畢業後,全數自由選擇工作
高職加碼:捐贈軟硬設備,升級校園設備
國中加碼:提供獎學金,增加報考工科意願

註:後山計畫引用教育部產攜專班學制,高職與國中加碼措施,由機械公會與工具機公會負擔
整理:林洧楨

後山計畫不只加薪,還捐錢、捐設備深耕校園

後山計畫不只加薪,還捐錢、捐設備深耕校園。(攝影者:陳宗怡)|放大原圖

最後的考驗是,設備捐了、人事成本也拉高了,但卻不准投資企業綁定人才,讓不少業者認為會血本無歸,不敢支持。

但熟悉各類產學合作機制的林建佑認為,這種計較投資回收的綁定思維,就是過去建教生淪為廉價勞工的一大原因。就算有業者反對,仍必須顛覆這樣的思維,機械產業才有機會建立永續人才庫。

他認為,好人才綁不住。所謂的綁定,感覺好像更有保障,但這種有所圖,才給好處的作為,一旦傳出去,只會更招不到人,因為學生會更擔心你是不是血汗工廠,是弊大於利,而且真心想要留住人才,關鍵不在於有沒有綁定制度,而在於哪一家公司經營管理得更好。

「我們是國家育才的概念,孩子有他的興趣,會看公司發展決定去哪,留才是公司的任務,就看誰能把公司治理得更好。」機械公會監事會召集人、大立機器總經理莊大立說。

也就這樣,透過不斷的說服與鼓勵,林建佑整合機械、工具機兩公會與中部產學合作中心、虎尾科技大學等產官學資源,在疫情下開啟後山計畫。

下一步,將前進公東高工第二培訓基地計畫,讓更多後山的弱勢小孩,都有機會變成台灣新工匠。當大家把眼光放遠,為產業、為台灣下一代,而不僅是自身企業培養人才,這個產官學的計畫,也才能永續展開。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