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賣東西得多繳一筆稅,首波衝擊台灣四大產業

歐盟碳稅開第一槍 拆解台灣必知的氣候貿易

歐盟發布「55套案」,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碳排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5%

歐盟發布「55套案」,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碳排量比1990年水平減少55%。(來源.法新社)

歐盟想在二○五○年成為淨排碳量為零的大陸,為了達成這個宏偉目標,七月中發布了涵蓋十二項政策的「五十五套案」(Fit for 55),讓多國政府、出口企業都繃緊神經。

國家或區域設定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上限,並把碳排放權利核配給受管制的業者,簡稱「碳權」。如果一家企業因技術升級或其他措施減少了碳排放,配額有剩,就可以在交易市場出售這些碳權配額。

為什麼?因為,這不僅是歐盟有史以來最大膽、最有野心的氣候改革行動,它還推出全球第一個「碳關稅」—想賣東西到歐盟境內的企業,每個產品將被多收一筆「碳費」。

不能只有我做、你不做》
出重手,防進口貨輸入碳排

歐盟這麼做,可說是不得已。二○二○年,全球經濟因疫情停擺,一些人樂觀認為碳排量會大幅減少,但實際上僅一度小幅下滑。歐盟也發現,他們將碳排量從一九九○的水平減少二四%,竟花了整整三十年,但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在未來三十年減掉剩餘的七六%!

面對這個艱鉅的任務,歐盟於去年九月提議更新短期目標,把九年後須減排的比率從四○%一舉提高為五五%。短期目標更嚴苛,歐盟因此也祭出更激進的改革政策。

1.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再擴大,每年碳配額供應收緊速度從2.2%改為4.2%;2030年起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航運業首次納入碳交易系統

2.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外國的水泥、鋼鐵、鋁、化肥和發電5項高碳排商品必須購買證書,才能進入歐盟市場。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

3.2035年禁售燃油車;2025年建築營造與公路運輸的燃料供應者納入新排放交易機制

4.提高再生能源占比,2030年要達40%(原目標為32%)

5.能源賦稅改革,家庭暖氣、航運、航空、漁業、電力供應將納入課稅

6.利用森林、草原等自然碳匯,在2030年減少3.1億噸二氧化碳;2030年前在歐洲種植30億棵樹木

7.成立社會氣候基金,提供歐盟成員國722億歐元,協助度過改革期

資料來源:歐盟、環境資訊中心 整理:張方毓

除此之外,歐盟也發現,在減碳這條路上,就算他們走在最前面,但若其他國家沒跟上,不但傷害歐洲本土競爭力,也無助他們達成最終目標。

實際上,歐盟二○一九年時GDP(國內生產毛額)較一九九○年成長一四○%,溫室氣體減排量二四%,台灣綜合研究院指出,代表GDP成長已經與溫室氣體排放完全脫鉤,不會因環保減碳而傷害經濟。但,二氧化碳仍源源不絕的,從減排標準較寬鬆的外國「進口」到歐盟境內。

例如二○一五年,歐盟進口約十三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編按:把不同溫室氣體對暖化影響程度用同一種單位表示),出口約四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進口的量是出口的三倍以上。

當位於歐盟的公司面臨減排壓力、產品成本推高,外國公司卻可以自由進入市場、用較低的價格搶市占;歐盟本土公司也可能把環保的產品留在境內,卻把碳密集生產轉移到國外—這是歐盟擔憂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一地的碳排轉移陣地,從碳排管制嚴格處,跑到管制較寬鬆的地方。

因此,歐盟決定搬出這個美國稱為「最後手段」的碳關稅工具,正式名稱是「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讓歐盟境內市場競爭環境更公平。

碳關稅怎麼收》
要進口歐盟,先付錢買證書

該機制是一個「證書」系統。最初僅適用於碳洩漏風險高的五項商品:水泥、鋼鐵、鋁、化肥和發電,之後才會考慮擴展到其他商品。進口商必須於二○二三年開始監測和報告以上五項商品的碳含量,二○二六年系統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註冊並購買證書,商品含有多少噸碳,就必須支付相應價格,價格依據歐盟境內碳交易市場配額的每週平均拍賣價計算。

不過,這個對進口商有如懲罰的機制,也有「法外施恩」。如果一國跟歐盟一樣有境內碳交易市場,代表該國確實限制碳排放總量,則該國不用被納入機制,例如瑞士;又假如,進口商能夠證明已在國外為碳排放付過錢,則可全額扣除同等成本。換句話說,台灣若也建立碳交易制度,台灣業者出口歐盟就不用被抽碳關稅。

雖然許多國家仍對該機制充滿疑慮,例如歐盟向進口商收稅,預計每年資金可大增九十億歐元,這筆錢會往哪裡去,是許多國家不滿之處。BBC甚至指出,最壞的情況是歐盟引發和中國、美國之間的貿易戰。

除此之外,該機制能否有效抑制碳洩漏問題,仍有待商榷。《華爾街日報》指出,歐盟的計畫不適用於價值鏈上游的產品,例如,鋁板會被徵稅,但鋁罐或汽車零件不會,這可能導致製造商進口製成品,藉此避稅。《經濟學人》也指出,世界上唯一可跟歐盟碳關稅相比較的是加州,它替發電產業設立一個碳邊境調整機制,但外國公司可以選擇購買進口製成品,這些現象未來有可能在歐盟發生。

台灣也得推排碳費》
自己不收,就等著被抽稅

據環保署統計,中鋼是碳排放大戶,它輸歐出口額雖少,但7成產品銷給國內業者加工再轉出口。歐盟2023年碳關稅上路,可能波及下游廠商。(攝影者:程思迪)|放大原圖

但基本上,許多外媒肯定歐盟的創舉。彭博評論,歐盟正在繪製其他國家可以借鏡的脫碳藍圖,歐洲大陸因工業革命變得富有,也讓地球變暖,而它現在擔起責任、減輕已造成的損害,歐洲企業不應因為做正確的事承受更多苦。

然而,碳關稅也將對全球貿易造成衝擊。歐盟官員估計,到二○三○年,因為被關稅抑制,歐盟進口額將減少一二%。在歐盟首先列管的五項進口商品中,可能將被納入碳關稅範圍、目前總計出口歐盟金額最高前三名國家分別為:俄羅斯、中國、土耳其,他們被歐盟課稅的損失風險最高。

台灣又會如何受衝擊?經濟部評估,台灣可能會被歐盟課稅的包括鋼鐵、塑橡膠、造紙、水泥四種產業,二○二○年這些產業出口金額合計約一千億新台幣,占台灣出口歐盟金額一七%。但,因歐盟針對各產品設定一個二氧化碳「效率標竿值」,超過才會被課稅,台灣產業不一定會被課到稅。經濟部認為,初步看來衝擊不大。

所以台灣產業就可鬆一口氣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前面提及,歐盟替他國留了一條「後路」,若一國也有碳交易市場,則可以豁免於關稅懲罰。《經濟學人》指出,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涵蓋範圍將逐漸擴大,也會讓他國政府更願意採行收碳稅、碳交易等碳定價機制。《科學人》也指出,俄羅斯、土耳其等高度依賴與歐盟貿易的國家,可能會採行碳定價政策。

甚至,可能會有更多國家為了保障國內產業競爭力、加快減碳速度,仿效歐盟課徵碳關稅。台綜院指出,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已有七個碳關稅法案版本;日本經產省也計畫召開會議,對減碳不力的進口產品課徵國境碳稅。

這代表台灣如果內部不開徵排碳費,未來就是要繳錢給其他國家,自己政府不收,就被別國收走。台綜院表示,身為出口導向國家,台灣在「氣候貿易」上相當脆弱。

七月十六日,台灣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碳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首批納入二千二百二十五間電力公司,並計畫於五年內納入八大高耗能產業。由於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它也將正式超越歐盟,成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場。

中國今年躍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

中國今年躍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場(圖表製作者:張方毓)|放大原圖

台灣4大產業可能被歐盟課碳稅

台灣4大產業可能被歐盟課碳稅(圖表製作者:張方毓)|放大原圖


企業推內部碳定價》
政府卻還未拿出撒手鐧

由此可見,碳交易相關資產管理、風險預測,將成為資本市場的新顯學。

環保署環管處處長蔡玲儀坦言,台灣應盡速修法,跟上碳定價這個國際趨勢。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正在研議修改,外界普遍支持分階段依溫室氣體種類及數量,徵收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費,也就是碳費。她表示,台灣產業界較不願採碳交易,比較支持收碳費。

論者指出,假設因成本差異導致台灣碳費較低,至少也能替企業做打算、幫企業未來出口歐盟時「抵碳、減稅」。但更好的做法仍是加速發展完備的碳交易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一步步減少總碳排放量。

世界銀行則指出,除了各國政府推動碳定價,也有越來越多企業自主施行「內部碳定價」,全球市值前五百大的企業中,有接近一半計畫在未來兩年採用內部碳定價。主因除了提早未雨綢繆、避免被碳稅威脅,也能提高能源效率、鑑別與掌握低碳經濟機會等等。

台灣政府已宣布二○五○年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跟許多國家一樣,但具體措施、有沒有「撒手鐧」,卻仍不明確。而從歐盟這次新的綠色政綱政策,不難發現:要做到這麼激進,才有可能達到遠大的減碳目標。

如今,歐盟已開出第一槍,有望促進世界各國出於自衛本能,跟進推出碳定價機制,以閃避歐盟碳關稅。最後,或許反而讓歐盟碳關稅無用武之地,但這可能才是最好的結果,因為各國都被迫卯起來推減碳,也達到目的。

「最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就是從未被使用過的,」前歐盟資深官員德爾貝克(Jos Delbeke)和維斯(Peter Vis)如是說。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