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危機》4圖組看用電供需真實面
核能、燃煤、天然氣都不要?不想缺電一定要選擇
就在今年五一三大停電的前一天,經濟部能源局公布了「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再一次上修了至二○二七年的全台用電需求預測:年均成長率二.五%。
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它與二○一七年時預測的年均成長率一.三%相比,翻了近一倍;也比一九年官方修正後的數據再增高。不斷上調的數據顯示,用電量只會持續飆升。
民眾、政府只知需求不知供給
但我們的發電量,是否跟得上用電需求?報告並未給出任何預估與說明,所謂「供需」報告,少了一大塊。
到底,以中長期來看,台灣缺不缺電?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盤點清楚用電需求、供電能力,以及,最終,我們對能源配置的長遠目標,是否合理。
首先,用電需求不斷調高,但相應的節能、抑制用電手段,卻不夠積極。
能源局藉著一串複雜模型,推估未來的用電需求。除了參考每年經濟成長率,「氣溫、產業特性都會被納入,」能源局電力組組長吳志偉解釋。例如電動車產業進展、二十四小時用電不能間斷的半導體產業、台商回流建廠需求等,都會讓未來用電需求增加。
未來台灣用電需求只增不減(圖表製作者:管婺媛)|放大原圖
用電量名列前茅,電價卻全球第四低
其實,台灣的人均用電量,一直排名全球前段班,甚至,在過去十年間,持續成長,超過歐洲的工業國家德國、法國,更是東亞第一。
但,相應的電費,卻低得不像話,台灣的工業與住宅電價均是全球第四低。日本電價是台灣的三倍;德國電價是我們的四倍,兩國人均用電量都遠低於台灣人。
「少數電價比我們便宜的,是中國、墨西哥、馬來西亞,但人家是能源生產國,台灣的能源有九八%都要靠進口,我們有什麼條件當電價最便宜的國家?」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木彬說。
而且,台灣的工業用電比住商用電還要便宜。
台灣每人用電量,東亞最高!(圖表製作者:管婺媛)|放大原圖
過去十年,台灣用電需求的成長,有七成來自工業部門的擴張。工業占總電力消費的一半;其中,半導體、化學材料和電子製造業更是用電大戶,占了工業用電的逾四成。
這些用電大戶,通常是缺電時,政府要力保不受影響的對象。因為,實際上,比起漲電價,產業界更在乎的是供電穩定。前一陣子,南科裡的企業因不堪多年來,常無故電壓驟降,造成生產到一半的產品損壞,一年光是一家企業的損失就高達數億元,十幾年來與台電協調未果,聯合北上找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陳情。
對企業而言,電力不穩的損失、買綠電的成本,都比漲電價高多了。
大同大學電機系教授陳斌魁曾在一場電力研討會上,問了坐在旁邊的竹科代表,也是台積電的主管說:「萬一用電吃緊,電價漲十倍,你們出不出?」該主管秒答:「一定出。」
然而,為了政治考量,台灣電價從二○一八年凍漲迄今。
便宜的電,無法誘導大家改變用電方式,但產業又持續新增用電需求,這,能靠增加供給來解決嗎?
若光看國內發電裝置容量,可供給的電力達到五千五百九十一萬瓩,要應付尖峰時的三千三百萬瓩至三千八百萬瓩,其實綽綽有餘。但,龐大的裝置容量會遇上歲修和各種狀況,未必時時刻刻都能在滿載狀態。
工業用電高速成長,已占全台過半(圖表製作者:管婺媛)|放大原圖
南電北送不夠,還得耐住極熱或水荒
因此,看供給面時,不能只看裝置容量總數,而要檢視用電尖峰時的電力調度能力。它牽涉到空間、時間、機組三種。所謂空間調度,就是常說的「南電北送」,讓發電仍有餘裕的南部,支援時常有用電缺口的北部、東部。
而時間調度與機組調度,則與能源轉型息息相關。
「我們要在尖峰時充分使用再生能源,如太陽光電與風力,但它會受到氣候條件變化而影響,」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解釋,有時沒太陽、有時水情不佳,加上未來再生能源占比升高後,一旦突然因氣候因素無法供電,就需要快速調動火力發電機組來幫忙。這是能源轉型遇上極端氣候時的最大挑戰。
如今年五一七停電,就是台電未預測到五月氣溫達史上新高,外加水荒,影響慣常水力發電的調度所致。
同樣的狀況,不只台灣,美國加州早在去年就曾上演。加州與台灣同樣宣示要在二○二五年廢核,改以再生能源替代,但他們也遇上氣候變化,電力調度不靈的危機,在去年八月中發生大規模的停電事件。
這是全球在極端氣候下的能源課題——要如何建立具有對抗極端氣候韌性的能源系統?這點,也是目前支持與反對核電續存者最大的爭執所在。
支持核電續存者主張,在未來極端氣候條件下,用電需求持續攀升,為了確保用電無虞,包括核電在內的任何一種發電可能性,都不該被完全放棄。
「從低碳角度看,再生能源很好;但從實體風險(如暴風雨、極端乾燥等)看,再生能源就比較脆弱。燃煤有高碳、汙染問題,但機組相對能對抗極端氣候;核能有核廢汙染問題,但也相對穩定。」李堅明主張,燃煤、核能等發電來源都該保留。
反對核能續存者則認為,台灣並沒有繼續使用核能的條件。
「台灣有不能用(核)的限制,如機組老舊、核廢無法處理等,」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美國討論核能續用與否,是因為核能仍占美國發電的一九%,「但台灣核能只占約一○%,而且核一、核二之所以提前除役,就是因為無法處理核廢問題,」他強調,國際研究指出,運用核能減碳,反而會產生排擠效應、推延減煤進度。
而且,核能其實不具備對抗極端氣候的韌性。
不論國內外,每當極端氣候引發的高溫熱浪來襲,都會迫使靠海水冷卻的核電廠降載,甚至停機,如去年核二廠一號機,就因此被迫降載。
事實是,所有的發電方式,都要付出成本、環境、社會的代價,想要用電,必得在能源選項中做取捨。既然捨棄了一種,就要想辦法用另一種補上,並做出相應的調高電價、節能、儲能等配套機制。
2025年電力改革面臨跳票危機(圖表製作者:管婺媛)|放大原圖
棄核電、燃煤,天然氣也因環保停建
但,在台灣,不論核能、燃煤、天然氣都遭到民眾大力反對,風力、太陽能也不乏受疑慮。
如興建中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原預計要補足核能與燃煤電廠退位後的空缺,但因涉及藻礁保育,改變興建計畫,得延遲完工時程。
趙家緯估算,三接延後,若再生能源又只能達到原定目標的八成,「那二○二五年燃煤發電量,就只能降到占比三五%。」也就是原本要降至二七%的減煤目標,極可能跳票。
每一種能源選項,都有人反對,也因此,距離二○二五年的零核目標,還剩不到四年,目前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僅五.四%、燃煤還高達近四五%,燃氣雖有逾三五%,但要達「五三二」目標仍很遙遠。
所以,台灣到底會不會缺電?如果不能「以價制量」,用電需求持續增加,而我們又什麼發電選項都不要,缺電,就是必然。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