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
拯救地球還賺大錢 他們怎麼做到一舉五得?
拯救環境,回饋社會,就代表得犧牲更多利益嗎?台達電用它的經驗告訴你,並非如此。
去年底,在全球關鍵永續組織CDP(碳揭露計畫)的評鑑中,它是台灣表現最好的兩家企業之一。最新公布的道瓊永續世界指數(DJSI)中,台達電則是連續十年入選,更與思科、惠普(HP)並列為電子零組件與設備產業中的全球產業領導者。
「台達電跑在所有企業前面,光這點就覺得很厲害,從基金會到品牌,策略守著整體集團的環保精神,很完整,」政大企管系特聘教授別蓮蒂說。
它是怎樣讓所有人都動起來的?
畫面轉到日本橫濱。
二○二○年九月,橫濱一座由加油站改建、結合了咖啡屋的電動車充電站才剛開幕,就被市政府選為災害緊急應變據點,一旦遇上大停電,這裡將即時為救災車輛充電。這是台達電與日本第二大石油公司合作,所推出的首座複合式充電站。
這個合作案用上了台達電多種產品:包括充電樁、儲能電池,還有自行開發的充電付費App;咖啡屋裡則使用了智慧建築、安控,並用台達電投影機做零售看板與藝術畫作展示。
原本,這座充電站只是台達電在國際電腦展展出,結合生活購物與充電站的展示情境;沒想到幻想場景真的在日本落地,成了一門新生意,「這促成了跨BG(事業群)合作,大家摸索著,該怎麼一起去完成,」台達電品牌長郭珊珊說。
先想像做什麼能幫助環境,然後又能讓眾人有利可圖的案例,在台達電比比皆是。
從改新廠設計變節能建築開始
貫徹到公益、行銷、品牌、訂單、購併
台達電列出的二○三○年五大成長動能,全都具備節能概念,樓宇自動化(智慧建築)的發想,更是直接來自ESG。
ESG這3個字母,分別代表環境(E)、社會(S)、公司治理(G),是用來衡量企業永續性的指標,可評估公司未來的財務報酬與營運風險。
E涵蓋氣候變遷風險、污染、廢棄物等主題;S考察企業如何處理與員工、供應商、顧客及社區的關係;G則涉及企業領導力、董事會組成與成效等議題。
時間拉回二○○四年,台達電正籌畫在台南蓋新廠,創辦人鄭崇華正好到泰國參訪綠建築,一看,立刻決定改動新廠建築設計,成為節能綠建築。此後,他透過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捐助包括成大孫運璿大樓、為風災受創小學重建校園,用的全是成本較高、但節電超過五成的綠建築。
這些舉動,讓台達電看到新商機,它把蓋綠建築跟自動化的心得結合,加上國際購併,成立樓宇自動化事業群,幫大家蓋智慧建築。二○一五年巴黎聯合國氣候峰會,台達電以基金會十年捐贈的二十一棟綠建築參展,成為亞洲唯一參展單位,進到正式會議區發表演講,打響知名度。
它引發什麼連鎖效應?台達電以綠建築出名後,也把荷蘭阿姆斯特丹歐洲總部、這棟三十年老建築一起改造,獲當地綠建築委員會選為會員大會場地,客戶開始陸續拜訪。它也在那裡直接展示包括太陽能逆變器、充電樁等設備,促成更多交易。
當時,台達電的品牌競爭對手都是百年企業如西門子、ABB等,若各部門以產品線去競爭,行銷資源絕對不敵。郭珊珊回憶,過去台達電在國際展會上,是產品部門自行設立展示攤位,後來大家決定改以綠能為核心打團體戰,集中資源一起設立能傳達品牌形象的大攤位。
結果是:綠能定位做出來了,確實幫助它接單。
購併挪威大廠也助攻
降低抗拒,還能與被併公司員工對話
台達電永續長周志宏透露,去年底,三位國際大客戶都加大對供應鏈的減碳壓力,台達電早已達到目標,穩接大單。
「現在是沒有做ESG就接不到單,」資誠永續公司總經理李宜樺分析。
甚至,它對台達電做國際購併也有幫助。
台達電在二○一五年以新台幣約一百七十億元,購併挪威電信電源大廠Eltek,當時是金融海嘯以後非金融業中,台灣最大的海外購併案。
交易完成後,郭珊珊飛到當地與行銷主管進行對接,談完當下,其實並沒把握,在被購併的忐忑中,對方到底聽進了多少?但沒多久她就驚喜發現,Eltek內部刊物上介紹了台達電在ESG的布局。
「從對接這件事,可以看出他們有多重視(ESG文化),」別蓮蒂說,台灣企業進行海外購併,由於是亞洲小島國家,海外被併員工往往有點抗拒。這時ESG就成為共同語言,尤其年輕員工更認同為環境思考的公司。
一舉五得下,「台達電ESG策略整體非常漂亮,」別蓮蒂分析,台達電因為環保布局啟動得早,建立出品牌印象,因此能從環保理念扣到品牌、產品開發與業務拓展。
當多數人把為環境付出當作成本時,他們把它當作資產去投資。
李宜樺分析,若要推出一個低碳節能的綠色服務或產品,從前端研發、採購到生產、製造,以及品牌與銷售,需要大量的跨部門整合。這看來費工,但若把它視為一個能增加利潤、有競爭力的方向去投資,大家才願意共襄盛舉。
今年起,台達電挑戰更難的任務:實施內部碳價。「就是你要用電,你要換(成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公噸收三百塊(美元),錢存到一個池子裡面,我們要去買(綠電)憑證、蓋電廠或者要做節能活動,就從這池子來花,」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說。
碳價意指國際上以收取碳稅或是碳交易方式,量化溫室氣體排放對自然環境所帶來的成本,目前全球已有超過60個地區或國家實施碳價,再生能源、生質柴油業者為主要賣方。
企業內部碳價是指將營運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包括工廠製造、辦公大樓耗能、員工出差交通碳足跡,用內部計價方式計算出成本。可促使企業在碳排放上自我節制,並鼓勵改善生產流程、調整供應鏈、研發新技術。
依據往年數字,台達電總部跟內部事業群一年所能收到的碳價資金,高達一億三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六億元)。「因為客戶已經開始要求我們做這件事(碳中和),同樣的,這成本也要反映到售價裡面,」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解釋。透過這制度,他們才能讓各事業單位真正有感,會去研發更省電的製程。
大家願意配合,部分基於這次轉型綠能的定位確實對其有益,節能商品讓其毛利率從一九%提升到三一%。另一部分,也在於領導人的信仰。
「顧客並沒有要求我們這樣做,」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說。他說,過去的電源供應器能源使用效率並不好,但台達電很早就在想怎麼提高效率,才能讓人類少蓋電廠,挽救氣候變遷危機。
現在台達電身為全球最大的電源供應器製造商,將能源轉換效率從五○%提高到九七%,就是他們的存在意義。
「台達電是從公司的DNA導引產品,很強烈build in(內建),用『環保節能愛地球』帶著公司做新產品線的發展,」台大管理名師、台達電獨立董事李吉仁觀察。
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在於提供什麼產品,而是看它對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根本價值,想清這點,人類就能找到獲利與環境社會平衡的多贏之道。
步驟.1
先盤點,其實你早在做了
做法:將公司怎麼照顧員工、工廠有哪些環安衛設施、如何合法處理廢棄物、
列舉慈善捐助,蒐集、整理後在官網揭露
關鍵:不用花大錢,重點是系統化介紹給客戶、社會大眾
步驟.2
依客戶要求、對比標竿企業,擬定行動方案
做法:從大客戶的要求、客戶ESG問卷,以及同產業中標竿企業的CSR報告,
找出適合著手的項目,排出優先順序與進程
關鍵:不用全面盡善盡美,在自己強項超前部署,最能超乎客戶期待
步驟.3
必須設專責機構,由企業主親自支持、投入
做法:訂出策略後,必須有專責永續部門、專人執行,設有KPI;企業高層必須
介入,發動跨部門配合永續部門執行方案
關鍵:老闆帶頭效果最好,董事會也能嗅出產業新商機
資料來源:資誠永續、別蓮蒂 整理:蔡靚萱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