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電子代工霸主,一次想做所有車廠生意

解析鴻海電動車聯盟 新敵人是誰?能回百元股價?

耶誕節當天,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右2)迎來電動車聯盟MIH的盟友—車燈大廠帝寶集團創辦人許敘銘(左2),雙方將一起合攻電動車商機。

(來源.鴻海集團提供)

蘋果要做電動車,市場最直接的聯想就是:鴻海,能否受惠?

事實上,這場仗,鴻海非贏不可。

二○一九年,鴻海來自於汽車產業的營收,是九十五億元,占總營業額○.二%不到,然而,同年從郭台銘手中接棒董事長的劉揚偉,卻想在二○二五年後,把這個數字衝到一兆。

業績拚增一百倍的關鍵字,是電動車,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成長動能已經趨緩。

然而,鴻海有什麼籌碼,讓蘋果必然選它?這次,它又是如何定位自己?

搶時間!一年拚三個合作案
就像開百貨公司,積極組隊打群架

時間回到十月中旬的鴻海科技日。

「誰,會是電動車產業的安卓(Android)呢?」當天,待過蘋果軟體部門十二年的鴻海技術長魏國章,演講尾聲這段話,雖然是疑問句,但也把鴻海打造電動車聯盟的企圖,顯露得一覽無遺,「鴻海將帶領電動車,快速走向開放的產業生態!」

為什麼做生意向來「不求人」、總愛什麼事都自己來的鴻海,面對電動車這場仗,竟動不動就把「聯盟」、「開放」掛在嘴邊?

首先,是時間考量。

為了趕上電動車爆發潮,單是二○二○年,它就有三個合作案,分別是與裕隆華創共組合資公司「鴻華」、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FCA)集團合資公司、集團成員夏普也與戴姆勒(Daimler AG)進行專利合作。

其次,用結盟「打群架」,也為了產品的多樣性。

一名鴻海前高層向商周比喻,「它想要開一家百貨公司,所以找大家設櫃,看有什麼東西可以一起拿出來賣!」另一名鴻海人講得更直白,「我們組聯盟,就像在造一個『出海口』。」

「鴻海看準了電動車是一個高度模組化的產品,所以想打造一個模組化的『軍火庫』,」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說。

現在,在傳統的汽車零件業,像是博世(Bosch)、大陸集團(Continental),還有傳出為蘋果打造電動車的麥格納(Magna),長年都是提供車廠一站式購足的第一階供應商(tier-1),它們專為車廠代為製造各種系統,車廠只要專心把引擎跟底盤做好,然後選用它們製造的系統,就能進行最終組裝。

現在,進入電動車的戰場,車廠對電子零件、電子供應商的需求大增,「這為鴻海創造了進入這個市場的空間,」一名鴻海前高層說。

鴻海窗口對商周表示,「今後電動車產業會有大量零組件的需求,包括感測器、自動駕駛次系統、顯示屏幕、電池、充電模組、連接器……,這些都是鴻海過去在電子業的積累,也是鴻海可以『斜槓』的部分。」

聚眾快!已逾200個業者申請加入
被質疑「布局太大,誰進來都可以」

目前結盟動員成效如何?

據鴻海統計,兩個月來,共有二百零一家業者,申請加入這個名為「MIH」的產業聯盟,等於每天超過三家業者申請,成員上,除了有傳統汽車零件商,如傳動軸廠德納(Dana)、氣囊廠安美(Autoliv),亦有科技廠高通、亞馬遜;台廠方面,則有和大、帝寶、正新、台達電等超過二十家業者。

「我們認可MIH平台的概念,」鴻海科技日後,外資野村證券給了鴻海一百元的目標價,並指出,「鴻海將透過垂直整合,快速滲透電動車產業。」

野村更點名鴻海旗下九家公司,其實已在汽車市場有所著墨。

■野村證券

.評語:認同鴻海打造MIH聯盟的概念,集團將透過垂直整合,快速滲透電動車產業
.目標價:100元

■JP摩根
.評語:樂觀看待,尤其鴻海在IT產業的零組件事業,如機構、連接器、電子模組,但聯盟仍需要大型車廠加入
.目標價:95元

■美銀證券
.評語:儘管需要時間才有營收貢獻,但方向清晰
.目標價:96元

■摩根士丹利
.評語:電動車將成為鴻海繼手機之後,驅動其營收成長的產業
.目標價:102元

■瑞士信貸
.評語:鴻海的輕金屬事業(機殼/機構),有望率先在汽車產業貢獻集團營收
.目標價:91元

■大和證券
.評語:正向看待轉型後,毛利率將提升
.目標價:97元

資料來源:各大外資於鴻海科技日後的報告
整理:侯良儒

■六合一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自動駕駛系統

子公司:鴻華(最有競爭力,鴻海與裕隆的合資)

■ADAS先進駕駛系統
子公司:富智康

■車用面板
子公司:群創(特斯拉供應鏈)

■連接器/線
子公司:鴻騰(特斯拉供應鏈)

■機殼、機構
子公司:鴻準、廣宇、乙盛(特斯拉供應鏈)

■3D觸控玻璃
子公司:正達

■觸控薄膜
子公司:業成

■電池材料
子公司:榮炭

■車用鏡頭
子公司:康達智

■工業電腦
子公司:樺漢

■光達模組、5G天線、視覺感測、深度感測器、電池、AI運算
子公司:鴻海(母公司)

註:除鴻華、康達智,其他皆為上市櫃公司;鴻騰、乙盛、康達智雖未被野村點名,但皆有打入汽車市場
資料來源:野村證券 整理:侯良儒

不過,商周整理六大外資報告發現,外資都肯定鴻海的電動車布局策略,但在投資評比上,即便是目標價給到最高一百零二元的摩根士丹利,給鴻海的本益比也僅十一倍出頭,與過去平均十倍所差無幾。

原因在於,鴻海布局很大,但至少還要三年才會顯著貢獻。「鴻海得招募到更大型的車廠加入聯盟,才能讓這個計畫取得成功,」摩根士丹利講得坦白。

野村還提到,「鴻海還需要時間去證明,他們在電池的軟體開發與材料能力,」它指的,就是鴻海在科技日上,向外界宣稱二○二四年將量產的電動車「黑科技」。

■固態電池

預計2024年量產,正極材料將採用鋰鎳錳氧化物、負極用矽碳

■高效能散熱密封
一種散熱技術,運用摩擦攪拌焊工藝,目前已對特斯拉出貨

■一體成型壓鑄
利用4,200噸的壓鑄機,目前已對BMW出貨電池殼體。可用來裝載電動車裡體積相對大的電池材料

■光達模組A15
號稱全球最小的光學雷達

資料來源:鴻海科技日 整理:侯良儒

來自業界的質疑則是,一名電子五哥高層說,鴻海在特斯拉的啟發下,認為電動車是「軟體定義」的產品,因而端出軟硬整合的平台聯盟,「見解十分正確,但大家相不相信你鴻海做得到?現在大型品牌廠似乎還在觀望!」

另一名汽車零件廠的副總經理則表示,觀察鴻海的MIH聯盟成員,重複性頗高,像為升、橙的都是胎壓偵測器廠,「一般來說不太會有這種組成,感覺誰想進來都可以,不大像是要整合大家一起做一台電動車。」

鴻海的聯盟還在成形中,也許最終仍會長成它想要的樣子:形成一個完整的電動車供應鏈,未來可以幫蘋果,或是任何想做電動車的新創代工,而這卻也代表了,這家全球消費性電子代工霸主,將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戰場,它的對手不再是台灣的電子五哥,而是歐美日的百年企業。

威脅:變歐美日百年企業、加國代工廠
優勢:電子零組件占比提升,擅組裝

這些人是誰?以當中成立「僅」六十三年的麥格納為例,這一家從汽車底盤、傳動、內飾、座椅、汽車電子一路垂直整合到整車組裝的兆元企業,二○一六年,蘋果傳出將汽車委外代工時,就被點名將在麥格納的奧地利工廠生產;二○一八年,它與中國北汽集團,合資一家電動車生產廠,二○二○年第三季已正式上線生產。

至於全球汽車零件產業的「老大」、擁有一百三十四年歷史的博世,雖然沒有跨足整車組裝,但其產品擴及傳動、煞車、電池、汽車電子等系統,也與許多鴻海訴求的客製化模組、零組件重疊,「鴻海要組的聯盟,很明顯未來會跟博世、麥格納這種第一階供應商競爭,」一名出身鴻海的汽車零件廠高層向商周表示。

儘管鴻海擁有電子業優勢,但這些在車業動輒半甲子、百年的供應商,長年在各大車廠總部設有辦公室,並派專屬團隊進駐,隨時提供車廠想要的零組件設計,「這種緊密的合作關係,不是鴻海開一間百貨公司就可以打破,」上述高層指出。

■博世

總部所在國:德國
2019年營收:777億歐元(新台幣2.7兆元)
員工人數:近40萬人
是否上市:否
地位/與鴻海的競爭點:全球第1大汽車零件廠/擅長懸吊系統、安全系統

■大陸集團
總部所在國:德國
2019年營收:445億歐元(新台幣1.5兆元)
員工人數:近23萬人
是否上市:是
地位/與鴻海的競爭點:全球第2大汽車零件廠/擅長懸吊系統、安全系統

■電裝
總部所在國:日本
2019年營收:5.2兆日圓(新台幣1.4兆元)
員工人數:近17萬人
是否上市:是
地位/與鴻海的競爭點:全球第3大汽車零件廠/擅長懸吊系統、安全系統

■麥格納
總部所在國:加拿大
2019年營收:394億美元(新台幣1.1兆元)
員工人數:近17萬人
是否上市:是
地位/與鴻海的競爭點:全球第4大汽車零件廠/擅長傳動系統、底盤系統,在奧地利、法國、德國設有整車組裝廠。蘋果傳出2016年與它合作

資料來源:各企業年報 整理:侯良儒

另外,若鴻海要做車輛生意,未來在全世界的生產布局勢必得更積極,因為車輛有關稅問題,在地製造勢在必行。

既然挑戰不少,為什麼大家還是對鴻海切入電動車抱持希望?

除了它與蘋果原先的緊密關係,當汽車從燃油車走向電動車,電子零組件占成本的比重,也從三成大舉提升到七成,MIC產業情報研究分析師許桂芬說,這意味著,許多過往沒被用在汽車裡的電子元件將被導入,鴻海專精電子零組件,又是全球最大系統組裝廠,比起傳統汽車供應商更懂電子。

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則認為,鴻海一定會在Apple Car裡有角色,因為蘋果切入電動車,一定先導入兩種供應商,一是原本就在蘋果供應鏈、但具備汽車零組件生產能力的業者;二是特斯拉供應商,而鴻海恰好符合這兩個條件。

鴻海的野心確實不小,相對於鴻海組聯盟、想一次做所有車廠生意,目前其他電子五哥,如和碩與廣達都是選擇先找一個客戶代工一個系統的方式切入,像和碩是特斯拉入門車型Model 3的中控電腦組裝廠,廣達也為Model 3代工電子控制器(ECU)。

鴻海很急,根據劉揚偉的論述,二○二五年將會是電動車的黃金爆發期,台灣如果沒有在這幾年內整合電子業跟汽車業,要發展自主的電動車產業就會更加困難,「這是我們的挑戰,所以要快,鴻海要把平台開放出來。」他在鴻海科技日上指出。

過往,在消費性電子時代,鴻海靠著郭台銘的霸氣,不斷建廠、搶單、購併,接連攻克PC與智慧型手機市場,技壓電子五哥﹔現在,懂得借力使力的劉揚偉,手法雖然相對柔和,但挑戰,恐怕是比當年郭台銘面對的戰場更大。

歷史超過一甲子的麥格納,不僅是全球第4大汽車零件商,更擁有組裝廠,將是鴻海切入汽車市場強大的競爭對手。

(來源:達志影像)|放大原圖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