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普通常識,一點都不普通

我是學經濟的,年輕時,總覺得經濟是架構在扎實的數理模型之上,而商管不過就是一些商業實務或Common sense(常識)的歸納,有什麼好學的?如今回想,真是膚淺。

印象很深刻的場景是,一次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到商周CEO學院主講逆境領導,課前寒暄時,主跑金控產業的記者與他換名片,「記者一定要好好認識,CEO不認識沒關係,」黃男州當著我的面笑說。

雖是玩笑話,但若非巷仔內的人不會有這樣的「常識」。一般人都認為,官大學問大,搞定CEO就搞定一切,因此只要有媒體高管在,大老闆們通常都專注與CEO交談,而忽略一旁的記者,殊不知記者筆下定生死。因為在媒體圈,尤其在堅持新聞獨立、不接受商業置入的商周,我常說,「記者最大」(因為讀者知的權利最大),即便是CEO、總編輯都不能因特定利益左右記者的取材與下筆。

黃男州是玉山寶寶,一路從基層往上晉級,因為管過公關業務、當過發言人,所以他對媒體的Common sense,跟別人截然不同。

另一個故事則是關於人際關係的「常識」。一位金融界高層跟我分享,在台灣,想與人合作,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參加團體組織,或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後,直接跟對方提出需求。但在中國政經圈,這卻行不通。

在中國,高手都是先研究目標對象的周邊人脈網,找到與他間隔「兩、三層以上」的關係人,掌握他們的需求,繼而在關鍵時刻提供資源協助,直到目標對象從各方管道「自然而然的」聽過多次你的名字後,他主動找你時,你才能開口。

這位高層當時也如法炮製經營後,目標對象邀宴時講了一句讓他終身難忘的話:「兄弟,以後你有好事時,千萬別找我;但你遇到困難時,我的手機隨時都通。」這是中國式關係經營的經典案例。

這種關係的「常識」是:文革讓他們無法信任人,因此關係營造必須是間接、多層次的綿密交疊,若不知道背後邏輯便無法取得門票,難怪英文有句諺語說「Common sense is not so common」。

根據韋氏辭典對Common sense的解釋,它是基於個人對狀況或事實的簡單理解,所做出合理而謹慎的判斷(sound and prudent judgement based on a simple perception of the situation or facts)。因此當一個人的經歷不夠豐富、思維不夠多元、對人缺乏同理心、對事缺乏通盤理解,他所做出的判斷也就容易被形容為白目、沒sense。

要我說,普通常識,其實一點都不普通。它不僅包含事、理,還有情,共三個層次,可說是一個人對行業道理、人情世故的認知。當一個人越有常識,就能越接地氣,市場價值自然也越高,所以千萬別小看常識!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