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風暴的桃源──書店

走進書店,是一件令人很愉悅的事。如果這個書店的一角,還順便賣一些鮮花、瓶瓶罐罐的小植物與小花,那就更令人忘了世間一些煩人的事。尤其是面對已長達一年的金融風暴、跳票事件。

本期《商業周刊》的封面報導,暫時遠離一下週復一週,還沒有解決的企業財務危機事件,帶你到風光與紛亂的台北不太吻合的誠品書店走走(見二十八頁)。

書店裡,人類的智慧與創意,爭相鬥艷。每逢一週不去,再去,就會增加一些驚奇。因為總有一本本封面,像一張張的創作畫般、吸引人的中外題材的新書出現。

書店無限優雅與寧靜。每個人看書的風采甚至比書還精彩。

不過書店最精彩的還是每個作者藉由創作,所呈現的內心世界。本週又發現一本新書,大塊文化出版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作者以簡潔、平白的語句,淡淡敘述出他大學畢業後,在幻滅的理想與人生中掙扎。直到十六年後,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和老師重逢。而他的老師,只剩下生命中最後幾個月時間。於是他又上了十四堂他老師星期二的課。

這最後十四堂課當中,死亡也是重要的一個課題。第四個星期二,老師墨瑞說:「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個當真。」

「不然的話,我們就不會這樣」,墨瑞說,「你要知道自己會死,並且隨時作好準備,這樣就好得多。這樣你在活著的時候,就可以真正地比較投入。」

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

學會死亡,就學會活著。書中指出,「當你學會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譬如你會發現你目前花很多的時間去做的事,可能不會再顯得那麼重要。你可能會想多花些時間在心靈的東西上。我們太過重視物質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不能滿足我們。」

心靈的成長方式很多。有的是學會欣賞自然或者學會與人相處。譬如作者指出往窗外看,可注意到樹木的變化,注意到今天的風是強是弱。試著看到時間與季節,看到生命以慢動作過去。

「怎麼去創作自己所認為美的、自己喜歡的、所期待的生命形態才是最有意義的事,」誠品創辦人吳清友說。

生命是你要怎麼對待它,它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反射。如果今天在商場上熱中於金錢遊戲的人,回頭來看看他想要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也許他會轉而追求一下心靈的成長,多過於物質的成長,如此一來就不會讓我們的財金官員這麼忙著紓困(見八十四頁,指本期紓困特集)。

究竟做事業所追求的目標是否都非標準化不可?所謂的標準化目標是事業要做大、股票要上市?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就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事業只是他的手段,他所追求的是幸福,經營事業若不能讓他覺得生活輕鬆,就沒有什麼意義(見八十頁)。

生命的精彩就在於創作的多樣化。本期張忠謀在交大的授課剛好碰到期中考,暫停一週,適時補上許文龍在台大的演講。

堅持股票不上市的許文龍,自有他的生命價值觀。也有他對於政府如何有效率運作的看法。經營企業的原則與如何使政府有效率運作的原則,應該是不謀而合。

統一企業總經理林蒼生就提過,要了解一個人,就看他下班之後,過的是什麼生活。當你不在家,也不在辦公室時,你是去哪裡?從這裡就大概捉摸出你想要雕塑出什麼樣的生命形態。

如何找尋自己內心深處深刻的價值觀,雕塑出自己所要的生命形態,比整日汲汲營營,惶惶不可終日,可能來得重要。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