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用的一本護照
兩年前,我答應《商業周刊》撰寫〈風尚經濟學〉專欄時開始思考,能不能用古早的文化思維來檢視品牌的內在心靈,如果欠缺這樣反省,亦正亦邪的商標就像是個被包裝的資本侵略,它掠奪你的感情和金錢,騙你走進品牌陷阱。
過去三十五篇文章,我向管理者呼籲「心靈素質」,也向創業家呼籲培養歷史史觀,更透過自身經驗,鼓勵小本創意家要和文化接軌,感動品牌的信徒粉絲。我隻字不提的就是「文創產業」,即使在文創的掌聲裡,我享受極高推崇。
自己深受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影響,「文化工業在產業裡是要扮演工業與觀眾之間的調解人,在這個作用中,它影響人的意識,展示一個日新月異的價值和意義的世界」。在台灣,卻把這個具有潛力和非凡經濟價值的產業,發展成娛樂快閃、文青自爽的尷尬業種。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