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40年潮流轉變】

深入產地 傳奇茶人解密好茶

太興隆製茶廠主人葉俊良巡視自家青心烏龍茶園,該茶種占台灣總茶樹栽種面積5成以上,香氣表現佳及回甘度好,從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以上高山茶園皆有種植。

太興隆製茶廠主人葉俊良巡視自家青心烏龍茶園,該茶種占台灣總茶樹栽種面積5成以上,香氣表現佳及回甘度好,從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以上高山茶園皆有種植。(攝影者.陳平卿)

桌面上,十杯烏龍茶一字排開,楊盛勳拿起湯匙各舀一小口啜飲,每杯花不到十五秒就給出感想:「這杯太青澀,發酵程度不足!」語畢把杯子往下挪移,代表茶葉不理想,這是評茶師在分秒必爭的比賽現場,快速標記優劣的方式。今年七十三歲的他評茶身手依舊俐落,做為茶改場前資深研究員兼推廣中心主任,每年平均評比一萬多杯茶,靠的是經年累月的茶知識,以及辨味茶湯的豐富閱歷。

任職茶改場四十二年,楊盛勳除了協助建立台灣官方茶葉品評體系,也是國內農會舉辦茶賽爭相邀請的裁判,二○一一年起更擔任兩岸鬥茶茶王爭霸賽(由嘉義縣阿里山茶業協會與大陸廈門市茶業協會合辦)的台灣主審,資深程度可見一斑。他還有項傲人經歷,是烏龍茶樹種「金萱」的主持催生者,一路看著台灣烏龍茶茁壯,故事源頭從七○年代說起。

口味從炭焙轉到清香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