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學者及作家 謝哲青
生活風景 暗藏情緒、故事與時代密碼
擁有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的謝哲青,曾於倫敦求學四年,他對於這座藝術殿堂,有一份特殊的熟悉感,念念不忘的是,英國人對於知識的開放性,大方將藝術免費供大眾欣賞。他更形容此地有如「一座寶庫,絕不會讓人空手而回。」
「我喜歡國家美術館,它很自在,有生活的氣息」,謝哲青說。倫敦國家美術館的蒐藏,更接近中產階級的喜好,沒那麼多對於君主和宗教歌功頌德的元素,對於生活的描寫,也不僅是單純的記錄食衣住行,更多了抽象的哲思,展現出英倫品味。「英國人喜歡那種把語言藏在裡頭,不直說但寓意深遠的畫作。」他舉了占館藏大宗的文藝復興和法蘭德斯畫派為例,前者體現文藝復興時期追求人本的復甦與關懷,後者的內容則反映當時荷蘭的自由開放風氣。畫家甚至會透過呈現被畫者體態上的些許缺點,去凸顯主角的心理狀態與性格,作品中沒有文藝復興畫派擅長的「整形美人」或「腹肌男」。此外,如十九世紀英國藝術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謝哲青表示,「他最美的地方,是把視角從宗教世俗拉到大自然,從權威轉向生活。」康斯塔伯的名作〈乾草車〉中,不起眼的主題變得生動鮮明,尤其畫面上對光的處理,為其後的印象派提供了靈感。這些畫作所展現出的特質,都是倫敦國家美術館重要蒐藏的方向。
謝哲青特別喜歡肖像畫,這是台灣觀眾較少關注的題材,他認為,「藝術家在畫人的時候,是有意識的選擇。」因為肖像代表了畫家眼中對於被繪者性格、特徵的直觀感受,「就像讓我來畫一個房間,我會讓所有的管線都消失,它是經過篩選後,我想表現出的樣貌。」他舉了自己喜愛的藝術家坎平(Robert Campin)繪製的一對男女肖像為例,這對看來若有所思的夫妻不是什麼大人物,畫面中的女性看來久歷風霜,哭過的眼睛像在訴說自己離開故鄉嫁到夫家,有種情緒隱藏在畫中。實際觀賞原作,細膩的程度,「就好像(畫作)是一個穿透的窗戶,打開就能看到荷蘭低地國的生活。」
...本文未結束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