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翻牌機翻出台灣臉孔,長輩也駐足

公共藝術 連結在地記憶

黃心健在台北捷運南港站的〈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把藝術、公共的距離縮短了。

黃心健在台北捷運南港站的〈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把藝術、公共的距離縮短了。(攝影者.石吉弘)

公共藝術,是個城市人觸手可及、卻又帶著心理距離的概念。藝術的範圍廣泛、表現形式多元,「公共」的設定,則縮短了作品與市民間實際的物理距離。世界各地知名的公共藝術不勝枚舉,若要談台北的公共藝術,有一個數字值得參考。根據台北市交通統計查詢系統資料顯示,光二○一五年,捷運台北一○一站的出站人次粗估約為一千零七十萬人次。

在此前提下:捷運台北一○一站四號出口的〈相遇時刻〉,可能是全台灣累積最多人次、有心或無意間觀賞過的公共藝術作品。它以十二個大小不一的翻牌機械裝置,將人臉、人體特寫,甚至是信義計畫區過往歷史的文字文本,用生動的手法呈現在公眾眼前,而背後的藝術家,則是政大數位內容學程主任黃心健。

黃心健感嘆,有太多公共藝術過於嚴肅,其實,它應該想辦法與在地人文環境結合,必須考慮到附近住民關心的事物,這樣才會與人有所聯繫。「像是〈相遇時刻〉的源起,因我家離捷運台北一○一站很近。大家常說:一○一是台灣面對世界的窗口,但整個信義區路上行走的多數是觀光客,櫥窗裡多是西方名牌與外國模特兒的臉孔。總讓人有種奇怪的感覺。促使我想到:有可能在那裡放置更多台灣人的臉孔與身體影像?」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