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如果政府還在睡覺

如果你想創業,有人免費給你錢、給你房,你要不要?

這是近一年來台灣青創圈面對的選擇題。如果你想創業,但還未接到來自對岸這樣的詢問,那麼,你不是人緣太差,就是能見度不夠。

在Google輸入「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一詞,跳出的資料近四十萬筆,裡頭關鍵字有三:台灣年輕人、國台辦、張志軍;接著,你會看到深圳、上海、廈門等中國各地青創基地陸續掛牌的消息。

在太陽花學運後,中國統戰目標從「三中(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轉向「一青」,一場由國台辦主導,各地方政府動員的擁抱台青計畫,正遍地開花。繼二○一一年,我們追蹤中國契作台南學甲虱目魚(阿共、銀彈、虱目魚)後,我們再度深入追蹤中國如何契作台灣年輕人。

不到一年,這已成龐大的供應鏈,不止買(中國)賣(台青)雙方成交意願強烈,當台青被形容為「貨源」,中介商也出現了,台商協會、台(商)二代、公私立大學都在裡頭,他們將台青「快遞」到對岸找機會,還按照人頭收取轉介佣金。

資金、市場,沒有國界;哪裡有機會,人才就該往哪裡去,這是《商業周刊》向來的主張,不因對象是中國而改變。因此當台灣的環境不如預期,年輕人受挫時,對岸又給出這麼大的紅蘿蔔,我們不忍心,也不應該要求年輕人得留在台灣。

然而,訪問了八十餘人、三十二個團隊,從中國回到台灣,我們最大的發現是,免費資金,並非年輕人落腳中國主因,關鍵是,台灣的創業環境太不友善,官僚體系充斥著一群「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

因此我們要問,當中國看準台灣弱點,強吸台灣青年時,台灣政府睡著了嗎?

免費資金,不應該、也不是創業成功的唯一要素。台灣,一定還有牌可以打。只是,誰來告訴我們,台灣的青創策略是什麼?中國的超好康放送,風險又在哪裡?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