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五歲,我的辦公室不在台灣
這個題目在我心中醞釀好久好久了。終於,有三位年輕人把它做出來了:他們是三十四歲的俊劭、二十八歲的育萍、二十七歲的維孝!
「當人們抱怨台灣22K的低薪環境,難道沒有年輕人勇敢走出去?」投入了二百七十天時間,採訪近三百人次,在製作人劉佩修的帶領下,這群年輕團隊終於把答案找給我了。
他們發現,在伊拉克、在緬甸、在印度……,真的有一群年輕人願意從台灣走向世界,帶進新的做法、新的技術,成就自己、改變世界,他們說:只要敢跨出台灣,你的能力就會被放大一百倍。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譬如,「你願意為了去伊拉克採訪,放棄未來兩年前往歐美的可能性嗎(被懷疑與恐怖分子有關)?」這是俊劭面臨的抉擇;即便願意,簽證也不容易辦,有人花了五個半月才辦成,俊劭則是在伊斯坦堡滯留了四十八小時,才拿到簽證,當時最壞的打算是,原地折返。
除了找出精彩故事,我們還想知道,對年輕人而言,未來十年最具潛力的新戰場何在?
經濟本科系出身的研究員維孝,埋首資料堆中,爬梳二十多份國際研究,結合六大經濟數據指標,進行篩選,最後並與台經院、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合作,完成了這份為年輕人量身打造的大亞洲戰略:「未來七國關鍵報告」。
過程中,我們也遇到質疑:你們這不是加速台灣人才外流嗎?為什麼不去歐美、日韓、中國等台灣人熟悉的環境?非洲、拉美成長迅速,為何只挑亞洲?你們挑這些地方叫年輕人去創業,是要叫他們去送死?東協有十國,為何台灣人最愛去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都不推薦?
每個質疑,都是一份提醒,讓我們重新檢視這份報告的邏輯。
報導付印前,我們照例召開了產品測試會議,「我會買給女兒看,也會珍藏下來等她大學畢業時送給她,」一位受測者說。這也是我與製作團隊共同的心聲,我們相信,這一期的《商業周刊》,會是給台灣年輕人最珍貴的一份禮物。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