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台灣有多脆弱,就看我們有多不務實

沒想到,這一天這麼快就來臨了。

上一期,《商業周刊》才推出「竹科ON SALE真相大追蹤」的封面故事,隔天,中國紫光就迅雷不及掩耳的入股矽品、南茂;兩天後,華亞科宣布下市,日月光發動千億反紫光收購矽品戰……。

中資入股大潮,一波波湧進台灣各個角落,從鳳梨酥、旅行社、到製造業,遍地開花。

「台灣真的太便宜了,」一位在中國電子業國家代表隊擔任高階要職的友人透露,在公司裡,台灣員工薪資是亞洲倒數第二。雖然遺憾,但這是台灣此刻優勢,如果政策穩定,該公司可能將部分產品的研發中心轉至台灣。但隱憂則是,兩岸技術差距迅速拉近,雖然該公司目前九成訂單下給台灣,但最新政策是,五年內將台灣訂單砍到兩成以下。

大選前夕,藍綠雙方對中資入股議題吵得火熱,但現實超乎我們想像的殘酷。

現實是這樣的:一、市場在對岸。當臉書創辦人苦學中文、Google宣布重返中國、連美國半導體龍頭英特爾都入股紫光,台灣有本錢自外於「紅色經濟圈」?

二、資金在對岸。當中國企業本益比動輒是台灣四倍以上,台灣有本事拚銀彈?

三、規格制定權在對岸。有人怕技術外流,但科技實力分三層:專利技術、製造、行銷,台灣只有中段優勢,真正高端技術不在台灣手上。

再說,市場競爭無所不在,此刻的領先技術,下一刻就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柯達、諾基亞等頂尖企業被新技術淘汰的例子皆可為證。

拉高看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國家戰略,不止針對台灣,還有美、日、韓,此刻可能是台灣行情最高時,倘若我們不能把握機會,官民一心,運用策略選擇中國合夥人,搶占世界最大市場,三至五年後,我們還有什麼籌碼?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技術外流,而是我們有沒有培育出新技術的一方沃土。

政客向來不用負責任,眼中只有麥克風,因此他們只看顏色,不問現實,但台灣還有本錢繼續用顏色去詮釋世界?

核心問題永遠都會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競爭力。

小國不一定脆弱,只要懂得利用大國,但關鍵是,我們有多務實,願意承認自己的小,這,才是定義台灣競爭力的核心。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