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印度核試的策略性意義

誰有權決定什麼是對印度最好的政策?這個民主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和國家安全的需求考量下,為何不能同時以軍事和非軍事的形態發展其國家主權?

五月十一日,印度政府於羅迪斯坦沙漠進行三次地下核子試爆,兩天後,又接連進行兩次試爆,自此正式躋身世界六大「正式」核子武器國;試爆活動後,印度立即面臨包括美、日、德等國家的嚴厲譴責,甚至遭到經濟制裁的命運,若以較宏觀和戰略性的角度觀之,印度核試事件實值得給予另一層評價。

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即將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如同中國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經濟、社會與國家安全的需要下。為什麼不能擁有發展各種軍事、非軍事、抑或雙元用途的主權(sovereign right)?

如果把印度政府此舉解釋為因應亞洲危機,同樣說得過去。多年來,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WTO)甚至西方個別國家的強大壓力下,印度被迫採取經濟自由化,特別是在貿易、金融市場以及貨幣供需結構等部門,然而,這些國際組織卻嚴禁其核武發展的計畫;如果印度屈服於這些壓力,而任由貨幣得以自由兌換,甚至根本性的鬆綁其經濟與金融市場的管制,那麼今日的印度,很有可能會陷入類似印尼的經濟泥淖中。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