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管理奇蹟」
我們第一次注意到,政府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有問題,是在今年三月中旬。
當時,因為全國軍公教人員加薪三%的議題,主筆田習如一路追蹤,發現竟有部會把預算達成率當KPI,錢花完就達標。
這激起我們的好奇:政府的KPI有哪些?人民的稅金,公務員的青春,究竟做了哪些事?
於是,我們成立了「政府KPI小組」,四位同事,把行政院三十四個部會KPI全挑出來,針對占預算近八成的十大部會,邀請該領域專家學者,逐條檢視;也採訪部會級首長、中階與基層公務員,聽其心聲。
兩個月的採訪期,我們百感交集。最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對這套管理制度,從部長到基層,人人都很無奈,人人都不滿意,卻年年重複做,還越做越多?
假設把KPI比喻為飛機的儀表板,儀表板上只會列出最重要指標,例如高度、速度、燃油量等,不會把機艙內洗手間的衛生紙消耗量,也放在儀表板上。
同理,並非行政院各部會七百多項KPI不必做,而是局處、個人例行工作不必列入,否則將造成輕重緩急錯亂,資源誤置。
會把小事當大事,起因於一級部會不知行政院的施政重點,卻要交KPI,只好往下交代二、三級單位,層層交辦下,基層公務員只好把例行事務列入,最後變成輕重、層級不分的大雜燴。
這就像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評論:「都是柴米油鹽,甚至連柴米油鹽都不是!」
反觀以政府效能著稱的新加坡,規定各部會KPI不超過十項,篇幅不超過兩張A4紙張,只列重要項目,一般項目不列。KPI與成本、效益、策略目標、預算、績效、升遷須連動,絕非只是做做樣子的文書遊戲。
該國總理帶頭做,把其KPI公告上網,共十二項,包括政府清廉度、家戶債務占所得比、研發人才供給、人口成長率等。
兩國KPI的差異,還包括:前者指標清楚,不但跟自己比,也跟國際排行比;台灣項目洋洋灑灑,指標卻如風中之塵,沒比較基礎;前者只採「成果型」指標,台灣多是「投入型」指標,只看做多少,不看效果好不好。
當十幾萬公務員忙著做paperwork應付上級,我們的鄰國正追趕、超越我們。繼續下去,台灣很難再創經濟奇蹟,只會創造另類的「管理奇蹟」。
五月是報稅季,也是政府擬定明年施政重點的時刻,我們邀讀者,一起監督政府的KPI。
十大部會完整KPI詳見http://goo.gl/RGAR5U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