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曝險金額高達國內銀行淨值九成

陸企倒閉潮 利差蜜糖變呆帳毒藥?

兩岸三倍利差糖衣外表下,國銀難掌握陸企財報、擔保品,當大咖與上市光環都不可靠,凸顯個別銀行呆帳風險大。

台灣金融業進軍中國較晚,沒想到開放後,迎面而來的是陸企倒帳風波,讓金融業開始緊縮陸企授信。

台灣金融業進軍中國較晚,沒想到開放後,迎面而來的是陸企倒帳風波,讓金融業開始緊縮陸企授信。(來源.達志影像)

陸企爆發倒閉潮,對國內銀行業究竟影響多大?這塊銀行獲利的蜜糖,是否變成毒藥?

從獲利數字來看,它是蜜糖。根據銀行局統計,今年前八月,國內銀行稅前淨利為新台幣二千三百多億元,其中海外獲利,包括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中國分行加總的稅前淨利,占整體稅前淨利的三六%,不論金額、占比,均創下歷年新高;其中來自中國業務的淨利,就占海外獲利約五成,四百多億元,創下新高。

高獲利背後,也潛藏呆帳風險。中國索力鞋業、旭光高新兩家知名陸企接連倒閉,引發國內銀行業中國曝險金額是否過高的疑慮;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八月,國銀的中國曝險總額為一兆七千五百億元,占國銀淨值的六七.八%,因並未超過淨值一倍的規定,因此,整體風險並不高。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