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林,發現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證據
他42歲 最可能得諾貝爾獎的台灣人
出身台灣的郭兆林,大學能考上台大電機,卻選擇念物理, 一路成為美國跨校天文學家領導者,奪諾貝爾獎呼聲高。 他接受本刊獨家專訪,談觀測星星的初衷與挑戰。
美國東岸時間三月十七日上午九點,台灣時間週二凌晨,哈佛大學舉辦了科學研究發表會,會前三十分鐘,網路即時轉播竟然已因為不堪負荷而斷線。小小的天文學家社群,竟然像追星族般,把網站給擠爆了!
整個天文學界沸騰!大家奔相走告:這個由史丹佛、哈佛、加州理工學院等單位合組的跨校科學家團隊,取得天文學界三十年來最大的突破。大家心裡有數:誰能找到這個天文學「聖杯」(指大家都想追尋的寶物),誰就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這個名為BICEP 2的團隊,四位共同主持人中,有位台灣科學家——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郭兆林,今年四十二歲的他,是四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發表會上,計畫總領導人哈佛大學教授柯瓦克(John Kovac)致詞並介紹計畫內容後,第一個登場簡報的,就是郭兆林。BICEP 2的偵測器主要由他設計,正因偵測器靈敏度較前一代大增,這個團隊才得以領先其他十多組競爭對手拔得頭籌。「郭兆林為團隊帶來很棒的想法,尤其在改善偵測器上提出了很多新設計。」BICEP計畫發起人之一的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克(Jamie Bock)說。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