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到中山女高上公民課

那一天,在中山女高,我看到十六歲的孩子們,在講台上侃侃而談流動性陷阱、不良債權、公共財、甚至用SWOT分析美國與日本的QE政策。這是他們二年級的公民課,每週,十三個文組班級,都要分組報告當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

有時涉及較艱深的財經概念,學生報告前得跟老師反覆討論,還要對商周觀點提出反思,因此上課前三天,教師室總擠得水洩不通。同時,每位台下同學聚精會神的聽講,因為下課前要完成一份「商周隨堂筆記」。這個特色課程,由一位年輕的趙老師開始,她希望學生能藉此了解時事,並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

我一方面佩服老師的用心、創意,但也開始想像,此刻中南部的孩子們在做什麼?每週一堂課,累積下來的能量有多大,反映在大學申請入學的口試時,城鄉孩子的表現會有多大的差距?

談起多元入學,家長有三種反應:第一種是搖頭,表示沒救了;第二種面無表情,表示不了解;還有一種是焦慮,因為似懂非懂。三種臉孔的共同點:這制度真的很複雜!到底,眾人罵聲連連的多元入學真相為何?資深撰述單小懿展開為期四個月的探討。

我們先假設,此制度必定擴大貧富差距,但透過四份調查交叉比對後發現,此制度與貧富差距擴大尚無直接相關。但接下來要問,它是否造成某一個階層較易得利?

答案是,有的,但得利者並不一定是有錢人,而是一群聰明的父母(或學校、學生)。這群人不一定有錢,但他們確實花了時間,好好了解制度,因此用最平民的方式打贏這場仗。就像有錢人不一定懂得花錢,平民甚至更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這群聰明人顯得有策略多了,於是,他們手握最強大的武器:資訊力。今年台大醫科的入學故事,就得到印證。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憂心制度下的城鄉差距。金錢固然不等於資訊,但是,城市與鄉村的資訊落差,確實極大,如何彌補這個資訊鴻溝?在此,特別要大聲的向教育部長喊話,請千萬別讓鄉下孩子因此輸在起跑點;也同時向學校行政者喊話,請務必鼓勵多一點的趙老師們出現!讓孩子不會因資訊落差而被犧牲。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