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記憶裡的溫度

分子料理,眼睛看到的和嘴巴嘗到的,大相逕庭,是一門飲食藝術。這股「眼見不一定為憑」的風氣,也吹到藝術界。走進當代寫實雕刻家楊北辰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展廳,即使一個簡單貼了封箱膠帶的木雕紙箱作品,真假叫人有些錯亂。固定紙箱的訂書針和膠帶,立體而具象,箱子的邊緣是紙張才有的凹折磨損過的質感,但未上色的部分,木頭紋理則不斷的提醒著它的木雕本色。若是完整上色的作品,更是真假難辨。

投入木雕創作十五年,對楊北辰來說,這份求真的執著,其實是為了重現物件所承載的那份記憶和感覺,夠逼真;作品才能散發出那份記憶的溫度。所以近兩年,他又讓原本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融入了寫實油畫技巧。其實,他在西班牙留學,就學會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在木雕神像上色修復的技巧。但早期,他只做接近木頭色澤的作品,因為他曾認為上色是屬於民俗藝品的範疇。直到他要做出屬於軍人父親的一雙黑色舊皮鞋,這雙鞋總是擦得油亮,若少了黑色亮彩,就無法精準呈現父親的一絲不苟;鞋底少了舊灰的色彩,也不能表現出均勻磨損的情形,也就失去父親走路四平八穩的形態。

靠著寫實油畫加持,木雕更有立體層次。這是楊北辰用媒材顏料反覆嘗試後,再一層層上色的結果。雖有了他的解釋,但看到作品後仍讓人忍不住盯著看細節,直呼不可思議。也難怪有不明就裡的人曾大罵,「拿個破鞋來展,也叫當代藝術!」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